加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1-11-13 11:32◎冯
新闻前哨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课程

◎冯 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众所周知,网络空间除了带给人便利的信息接收渠道和丰富的内容外,还充斥着大量虚假、失实、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成人尚会陷入辨别真伪的迷思和长时间沉迷于此的困境,更别提还处于被引导、被影响阶段的中小学生了。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完善自我,成为各类媒介的良性消费者,如何助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对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网络已渗透到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文化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小学生在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时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十分必要。

1.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已成为常态

由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2019年12月,15-19岁手机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84个;与2018年12月相比,1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手机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均有所增加。由此可见,新媒体已广泛“入侵”青少年的生活,中国互联网的使用已呈现低龄化倾向,而中小学生已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开拓视野、休闲娱乐的主渠道。

2.中小学生受互联网侵害的风险加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指出,未成年人受到互联网违法信息侵害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类似“暗网”这样的数字网络和加密数字货币则为最恶劣的剥削和虐待形式提供了条件,包括拐卖儿童和“订制化”的网络性侵儿童行为,网络上的恶意攻击(如威胁、辱骂、勒索等)现象越来越成为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面对“险恶”的互联网环境,中小学生必须拥有网络信息“免疫力”。

3.中小学生缺乏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尚未出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性内容。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中小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经历、阅历、知识的限制,导致其在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中缺乏深入的认识,不能明确认识媒介及信息的利弊与功能。在信息“碎片化”“流量为王”的当下,各类反转新闻、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如果缺乏媒介素养教育,极易对中小学生形成思想及行为的误导。例如,有学生因模仿视频博主用易拉罐制作爆米花而离世的惨剧。

二、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出版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将大众传媒用于公共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最后报告》、《媒介教育》、《了解媒介:媒介教育与传播研究》等读物、宣言和决议,推动了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在1990年代才开始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此后,除了学者继续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外,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社会并未受到重视,甚至被“边缘化”,媒介素养只是停留在新闻传播专业中的一个学科方向。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提出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这表明,媒介素养教育已纳入国家战略。但仅有部分发达省份以实验性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这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校总体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媒介素养教育没有作为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进而师资也异常缺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鲜有在中小学任教,即便任教也是以语文老师的身份来授课。

中小学是为社会培养基础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紧跟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社会形势,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锐意革新,重视并开展与时俱进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路径探析

针对互联网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信息,国家网信办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学校也应设置媒介素养课程打通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

1.提升理念,形成共识

即便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除了研究媒介素养的专家、学者外,真正深入了解并将此推广的人很少,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还缺少足够、准确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全国整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处在无序状态。各中小学校应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将其作为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在小学阶段,应着重让学生对媒体环境有基本的认知;在初中阶段,要重点利用互联网辅助学习并逐步拥有媒体的批判力;在高中阶段,要重点提高媒体的运用能力,同时再次加强媒体使用的伦理教育。

2.教师培养,建立基础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每日面对的主要群体,教师的媒介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形成。由于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系统科学的媒介认知,其对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认识自然是欠缺的。学校应先为教师开设媒介素养培训课程,建立媒介素养的培养理念或适当补充具有传媒背景的人士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在课堂内外教授、引导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

3.校际合作,打通壁垒

各大高校拥有诸多对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应联合高校展开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打通壁垒,加快自身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步伐,从而使整个教育系统持久地发挥作用。如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与国内多所中小学建立了青少年媒介素养实验基地,利用其教育教学优势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进行青少年及教育系统师资的媒介素养培训。通过与高校合作能避免中小学在课程探索中的弯路,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基础和支持。

4.因课制宜,主次分明

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将媒介素养课程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因课制宜,制定可行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具体做法可如下:第一,积极引导学生巧用互联网。教师可鼓励学生用互联网搜集本学科的学习资料并推荐一些经自己筛选过的学习方法短视频、娱乐短视频等,让学生理性、有选择性地接触互联网信息;第二,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力。网络中繁杂的信息极易影响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力,媒介素养理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迈过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或选修课、拓展课的阶段,给媒介素养课真正的地位,让老师、学生都对此予以重视。教师应在课堂中用新近发生的实例,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学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解读当下的反转新闻、虚假新闻、网红现象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领会媒介素养的意义。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