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全球化影响研究

2021-11-13 04:03焦玲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电影文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宝莱坞印度

焦玲玲 郭 丹(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印度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引起了关注。在海外国家,由于宝莱坞极高的国际化影响力,许多研究者将宝莱坞等同于印度电影,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宝莱坞为在北印的电影中心,在南印还有四大电影制作中心,即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和桑达坞。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在印度电影国际化道路上都发挥了作用,以各自的特色共同推动了印度电影的繁荣。

(一)东方的“好莱坞”:宝莱坞

对于印度电影业而言,宝莱坞电影制作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宝莱坞以孟买为影视基地,电影以印地语为主,因而宝莱坞电影又被称为“印地语电影”。宝莱坞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声誉与影响力,这与其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首先是载歌载舞的马沙拉模式。宝莱坞创立了以马沙拉为主的电影模式,“将喜剧和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其间插入有象征含义的歌舞,以突破语言的障碍吸引全国各个区域的观众”。同时,电影中大量的歌舞元素满足了观众视觉上的需求,成功地吸引了印度受众。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宝莱坞开始对传统的马沙拉模式进行变革,注重丰富电影的情节、使歌舞与叙事相一致、利用国外的场景,同时电影的制作与剪辑水平也很高,创新后的马沙拉模式使得宝莱坞不仅面向印度全体人民还开始向海外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其次是鲜明生动的影片色彩。“印度人对颜色有着天生的敏感,不仅那自然的风光那么色彩迷人,就是寺庙、民居、服饰等一切人为的艺术都是那纯而艳的颜色来布置,显出和谐而又耀眼的光芒。”宝莱坞电影中,色彩基调往往会随情节的波动而起伏变化。如《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在主人公处于低潮阶段时以灰蒙蒙的冷色调为主,在电影末尾三位主人公都得偿所愿后,电影色调随之变为绚丽的暖色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视觉盛宴;最后是固定的情景剧模式和人物形象。“宝莱坞影片中的人物模式比较固定,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绑匪,心怀阴谋的恶人,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和被命运分开的兄弟姐妹,戏剧性的命运转折,还有方便的巧合。”同时,宝莱坞电影常常以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起承转合为中心,结局往往是圆满的大团圆剧情,这种剧情模式已成为宝莱坞的标签,形成品牌效应,打开了宝莱坞的国际知名度。此外,著名影星与制片人对宝莱坞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三汗”莫属。沙鲁克·汗(Shahrukh Khan)于1965年出生于新德里,虽家境贫寒但自幼就怀揣着演艺梦,于1992年正式踏入宝莱坞。他被称为“宝莱坞之王”,是印度名副其实的“票房之王”,凭借卓越的演技与敬业的态度成为宝莱坞的领军人物,主演了多部具有超高影响力的电影,如《阿育王》(

Ashoka

,2001)、《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

,2010)、《慷慨的心》(

The

Big

Hearted

,2015)等,这些影片在海外均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阿米尔·汗(Aamir Khan)于1965年出生在孟买的影艺世家,被称为“印度的良心”。早期多以青春爱情片为主,随后转向深沉的现实题材影片。其主演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2005)、《我滴个神啊》(

P.K

,2014)、《摔跤吧!爸爸》(

Dangal

,2016)都获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摔跤吧!爸爸》获得了161.7亿印度卢比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的海外票房纪录。萨尔曼·汗(Salman Khan)于1965年出生于邦印多尔市,与阿米尔·汗一样自幼受影艺世家的艺术氛围熏陶,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直觉。早期银幕形象以俊美小生为主,随后转向动作片中的硬汉形象,深化了宝莱坞影片的英雄形象,因此也被称为“印度成龙”。其代表影片有《真爱在我心》(

Maine

pyar

kiya

,1989)、《无畏警官》(

Dabangg

,2010)、《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Bajrangi

Bhaijaan

,2015)等。时至今日,宝莱坞已被视为印度电影的标志,为印度电影拓宽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印度著名导演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所言:“宝莱坞拥有全世界一半的忠实观众。如今,西方的影迷也发现了宝莱坞,并逐渐成为宝莱坞的另一半观众。”

(二)商业电影的沃土:托莱坞

托莱坞电影制作中心是南印电影支柱之一,以海得拉巴为影视基地,使用泰卢固语进行电影的制作与拍摄,且以商业电影为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托莱坞电影也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受到了海内外导演、观众的一致好评与喜爱。托莱坞电影制作中心仅2014年就制作了349部电影,是南印度电影总数的33.6%,其中有13部泰卢固语电影的票房超过了10亿印度卢比,赢得了蜂拥而至的好评。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托莱坞开始注重拓展海外市场,其影片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托莱坞的电影制作主要具有以下特色:首先,以大成本、高预算的商业电影为主。托莱坞以海得拉巴市的拉莫吉电影城(Ramoji Film City)为主要影视基地,该影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城,拥有500多个拍摄景点和一条龙式的影片制作服务,每年在这里都有100多部电影诞生。此外,拉莫吉电影城还具有一流电影硬件配置与视觉特效技术,为电影的取景与艺术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托莱坞的商业电影依托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而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在技术、情节、人物刻画,还是歌曲、舞蹈和视频制作上,泰卢固语电影产业在印度范围内都十分成熟,这使得泰卢固语电影产业能够始终保持商业上的一致性并深刻影响着印度商业电影的发展”。托莱坞由此被视为商业电影的沃土;其次,硬性内核的音乐风情。硬性内核音乐以打击乐为强烈的节奏支撑,以重音为整个乐段的初始,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听觉盛宴。如在《巴霍巴利王》(

Baahubali

)中,壮丽的音乐与宏大的史诗背景水乳交融,“本片的开篇则是完全不逊于好莱坞的壮丽的音乐,然后即是宏大场景及其相匹配的宏大乐声,在这种硬性内核的衬托下,整部影片的史诗般场景渐次展开”。这种音乐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与视觉冲击,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以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电影为主流,托莱坞在世界电影界逐渐开辟出一条道路,制作了众多优秀影片,如《巴霍巴利王1:开端》(

Baahubali

1:

The

Beginging

,2015)、《越狱者》(

Khaidi

No.

150,2017)和《巴霍巴利王2:终结》(

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

,2017)等。其中,《巴霍巴利王》在中国、英国等海外地区均已上映,《巴霍巴利王2:终结》更是获得了286.57千万印度卢比的海外票房,荣登2017年印度电影票房冠军。如今,托莱坞已成为泰卢固语电影的代表,其商业电影的繁荣使印度电影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影坛,在国际电影界占据重要地位。

(三)泰米尔民族的标签:考莱坞

考莱坞电影制作中心也是南印电影产业的一大支柱,以泰米尔纳德邦的金奈为影视基地,使用泰米尔语进行电影的制作与拍摄,又被称为“泰米尔语电影”。20世纪中叶以后,金奈成为印度南部电影产业的聚集地,在泰米尔纳德邦电影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遍及这个地区的所有角落,除了城市,乡村也有许多电影院,供人们观赏电影,因而泰米尔纳德邦又被印度人民称为“电影之城”。据统计,考莱坞每年产出的电影高达几百部,甚至会超越宝莱坞。考莱坞电影几乎与宝莱坞电影同时诞生,因而考莱坞电影在印度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也是极高的。考莱坞电影制作主要具有以下特色:首先,政治色彩浓厚。考莱坞的发展与印度著名的德拉维达运动息息相关。该运动的许多领导人如安纳杜拉伊、拉玛钱德拉、卡鲁纳尼迪等均来自电影界,通过银幕形象来巩固其政治地位,考莱坞影片中盛极一时的“英雄情结”正是在政党的推动下而成为主流。考莱坞的电影主题也与政党主张相呼应,如反婆罗门、反印地语等;其次,本土化色彩浓郁。考莱坞以泰米尔语为电影语言,积极宣扬泰米尔文化,“在泰米尔电影中,主要演员使用标准的泰米尔语,其他非主要演员(‘角色演员’)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则使用不标准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多种口音”。正是这种本民族(泰米尔族)的文化特色及地域风情,使得考莱坞电影的本土化色彩更加浓厚,赢得了印度南部人民的追捧,并为其吸引了众多海外影迷;最后,后期制作技术高超。考莱坞拥有印度最先进的后期制作实验室,即普拉萨德实验室(Prasad Labs)。考莱坞在科幻电影领域闯出了一番天地,其制作的《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Enthiran

,2011)、《24:逆转时空》(24,2014)已成为科幻电影的典型之作。考莱坞的兴盛还与制片人和影星的推动密不可分,拉吉尼坎塔(Shivaji Rao Gaekwad)与维杰(Joseph Vijay Chandrasekhhar)堪称考莱坞的泰斗。拉吉尼坎塔于1950年出生于班加罗尔,家境贫寒,在生活的辗转与重压之下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演员梦。最终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电影学院学习,从此踏入演艺界。他凭借纯熟的演技和广阔的戏路在考莱坞名噪一时,是印度公认的多面派影星,如今已成为印度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拉吉尼坎塔主演的电影《大行善者》(

Sivaji

,2007)、《宝莱坞机器人之恋》(2011)、《林伽归来》(

Lingaa

,2014)被视为考莱坞的史诗性巨作。维杰于1974年在金奈出生,父亲是一名电影制作人和导演,母亲是一名歌手。影艺世家的艺术氛围自幼便感染着维杰。凭借对演艺事业的一腔热血,维杰自幼年便踏入演艺圈,其参演的影片大多为动作类或冒险类,且以英雄形象为主,堪称平民英雄和警匪形象的代言人。维杰主演的电影《枪》(

Thuppakki

,2012)、《我们的友情岁月》(

Nanban

,2012)、《魔医联盟》(

Adirindhi

,2017)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魔医联盟》更是取得了3500万美元的超高票房。如今,考莱坞电影的海外票房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印度电影制作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田园与现实的统一体:莫莱坞

莫莱坞电影制作中心也是印度电影产业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喀拉拉邦,使用马拉雅拉姆语进行拍摄与制作,又被称为“马拉雅拉姆语电影”。莫莱坞电影主要具有两大特色:首先,以真实自然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主。莫莱坞很少生产“马沙拉”电影,而是以真实自然的生活化内容为主。莫莱坞电影大多以平民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如宗教、种姓制度、贫富问题等,从而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此吸引、启发观众;其次,充满田园文化色彩。莫莱坞立足于本土田园文化,关注本土生活的现实问题,并在电影中宣扬乐观积极的态度。莫莱坞电影注重以圆满的结局收场,从而抚慰观众的创伤心理。莫莱坞喜剧制作在印度堪称一流,其喜剧内容轻松幽默却不脱离现实,以细微平凡的生活为题材,充满乐观朴实的田园色彩。由于莫莱坞侧重追求真实、自然,因而电影中很少使用特效,电影的预算、成本也相对较低。近年来,莫莱坞在追求电影题材的真实性的同时也开始加大成本制作一些商业电影,在获得好评的同时开拓了电影市场,例如《较量》(

Drishyam

,2013)、《梦幻青春》(

Premam

,2015)等影片都获得较高的票房,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莫莱坞电影也开始致力于走向国际,以此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场,从而推动印度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五)小成本电影的主场:桑达坞

桑达坞电影制作中心以卡纳塔克邦为影视基地,使用坎纳达语进行拍摄与制作,又被称为“坎纳达语电影”。20世纪50年代,桑达坞电影发展开始进入鼎盛阶段,平均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达200余部。桑达坞热衷于制作小成本电影,堪称小成本电影的主场。由于坎纳达文学闻名于印度,因而桑达坞大都以坎纳达文学作品为电影制作的素材,拍摄了众多关于坎纳达文学的优秀作品,在印度国内以及国际电影界都获得了好评。新世纪以来,桑达坞电影的种类更为完善,喜剧、恐怖、动作等类型的电影成为桑达坞的主要代表,《君主论》(

Monarchy

,2017)被视为坎纳达电影中的黑马,收获了9亿卢比的超高票房。桑达坞电影制作中心已占据了一定的海外市场份额,如《多彩波浪》(

Rangi

Taranga

,2015)在海外获得了2560万卢比的票房,被视为桑达坞电影立足国际的代表作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桑达坞电影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积极走向国际,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从而提升桑达坞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以此促进印度电影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宝莱坞、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桑达坞共同构建了印度的电影王国,使印度电影在国际电影界占据一席之地。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各有千秋,创造了众多属于自己特色的电影,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观众,提高了印度电影的全球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的异同

电影对于印度人民具有非凡的意义,“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还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如今,电影已经成为印度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既是娱乐方式又是精神食粮。

(一)相同点

首先,侧重电影的普及与推广。电影最初只是上层阶级的消遣方式,在科学技术与生活水平不断发展提升的背景下日趋平民化,从而成为印度人民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并发展为印度的代名词,是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印度文化的重要媒介。虽然印度自20世纪50年代独立以来始终将解决贫困问题置于首位,但直至今天,其贫困人口总数仍居世界首位。由于经济落后,印度人民只有两种娱乐方式,即:板球和电影。而板球是有钱人的娱乐活动,大部分印度人的娱乐方式是看电影。印度各个地区都有许多电影院,据统计,每天都有超过两千万的人民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五大电影制作中心纷纷抓住有利的本土市场,积极推广影片。其影片的推广范围不再局限于印度本土,海外市场也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宝莱坞已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托莱坞与考莱坞也利用其本土化民族特色在南亚、北美等地获得赞誉,莫莱坞和桑达坞也不甘落后,积极迎合国际潮流开始转型,拓宽海外市场。由此可见,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均致力于影片的推广,为推动印度电影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注重影片的普世性。由于印度社会矛盾极其复杂,人们时常处于一种无奈而又痛苦的情绪中,然而电影的唯美景观可以治愈印度人民受伤的心灵,促使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希望与信心。因此,印度电影大多注重通过揭露现实问题而引起共鸣,且多以圆满的喜剧为结局,以传达积极乐观的思想。如宝莱坞电影《摔跤吧!爸爸》以教育问题和女性问题为题材,托莱坞电影《越狱者》以政治问题为题材,考莱坞电影《魔医联盟》以医疗腐败问题为主题,莫莱坞与桑达坞更是以本土化民族问题为题材进行拍摄。在关注现实的同时,印度电影往往会将正能量与积极的心态传达给观众,其内容不是单纯地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露,而是以幽默搞笑的风格揭露现实的同时引人开怀大笑,将朝气蓬勃的乐观心态展现给观众,以此达到治愈心灵的普世效果,这也是印度电影多以大团圆为结局的重要原因。

最后,注重影片的多元化。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是印度最为鲜明的文化特性,这种多元化的人文特点对其电影的制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印度共有100多个民族,多民族属性使得印度的语言趋向多元化,主要以印地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卡纳达语等语言为代表,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语言与宗教背景下诞生的。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各自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流进行拍摄,借助电影媒介弘扬本民族文化。同时,各电影制作中心也十分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借鉴,在合作互助中共同发展,如考莱坞电影《我们的友情岁月》就是翻拍自宝莱坞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在拓宽宝莱坞电影影响范围的同时提升了本民族电影的知名度。除此之外,电影的题材也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爱情类、冒险类、动作类、宗教类、科幻类等影片在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均有所涉及。在这种多元化因素碰撞下诞生的印度电影制作中心发展日益兴盛,使印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王国。

(二)不同点

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在共同推进印度电影全球化的同时又各自独放异彩,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着海内外观众,并在电影类型、风格与传播手段等领域均表现出独具个性的风貌,为印度电影打开国际知名度而助力。

首先,电影侧重的类型各有千秋。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各自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不同类型的电影。电影内容注重宣扬各自民族特色,以本民族文化为主题,展现出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宝莱坞电影注重弘扬“马沙拉”模式,托莱坞与考莱坞分别宣扬本土泰卢固文化与泰米尔文化,莫莱坞与桑达坞则关注本民族的现实问题。“各语种电影各有特色,又彼此交融。比如宝莱坞、考莱坞、托莱坞以大预算商业电影闻名,其中印地语电影国际化程度最高,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注重立足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莫莱坞、桑达坞电影常常是小成本电影,同时兼顾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而托莱坞电影之于印度电影更多的是艺术与文化上的贡献。”这种类型使得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各自赢得了忠实的本民族影迷。

其次,“马沙拉”风格各具特色。宝莱坞是“马沙拉”模式的创立者。“歌唱和舞蹈、三角恋爱、喜剧再加上惊险场面,一起融合在一部三个小时、包含一次幕间休息和华丽铺张的表演之中。这些影片称作‘masala’电影,以印地语代表混合香料的‘masala’一词命名,这些电影就是各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体。”宝莱坞在电影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歌舞片段,且音乐风格以软性内核风情为主,以长时的歌舞音乐诠释痛苦压抑之下民族的呻吟之声。而托莱坞影片中的音乐风格则与之相反,托莱坞电影更加注重硬性内核音乐的展现,突出强烈的节奏感,更具兴奋元素。且歌舞时长与宝莱坞相比要短很多。考莱坞影片中的歌舞表演则与泰米尔文化密切融合,为宣扬泰米尔文化而服务,更具本土化民族特色。莫莱坞与桑达坞则摒弃了传统的“马沙拉”模式,取材于本土现实问题,进行小成本制作。

最后,国际传播方式各有所长。宝莱坞以“马沙拉”模式和大场面、大制作作为其海外输出的手段,“一言不合就跳舞”已成为宝莱坞的标签。且宝莱坞注重与国际大牌导演和明星的合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托莱坞以高成本和大场面的商业电影作为其海外输出模式,影片场面恢宏,具有史诗般的音乐气场与华丽的场景,且注重商业营销模式,以此推动影片的发展。考莱坞电影则注重以泰米尔民族文化和高超的后期制作技术来吸引观众,在影片中极力宣扬泰米尔文化,由此吸引了大批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海外泰米尔民族的受众,并通过高超的后期制作技术拓宽影片类型,积极发展科幻电影,增加自身的知名度。莫莱坞与桑达坞的国际化程度远远不如前三者,尚处于起步阶段,注重小成本电影的发展,侧重打造少投资、高收益的优秀电影,电影内容以平易真实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从而更好地发挥电影的感染力。近年来,莫莱坞与桑达坞也开始注重大制作影片的投资,积极向其他电影制作中心借鉴学习,以拓宽海外市场。

综上所述,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均注重影片的推广度、普世性以及多元化,共同推动了印度电影的发展。同时,各电影制作中心在电影类型、“马沙拉”模式与全球化手段方面都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凭借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吸引海内外受众,使印度电影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展,从而使其受众基础坚实而广泛,奠定了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三、中印电影的交流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始终关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印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重要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国进行交流合作,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注重文化编码手段。电影属于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只有以民族文化为基石,电影才能将其传播效果全面发挥。印度电影之所以在全球电影产业中名列前茅,除了其电影内容的丰富、制作技术的精湛,最重要的是电影中歌舞元素、神话传说等充分展现了印度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托莱坞制作的《巴霍巴利王》凭借声势浩大的歌舞场面和对古印度神话传说——《摩诃婆罗多》(

Mahabharata

)的艺术表达,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视觉要求与文化诉求,从而拿下了当时的票房冠军。在中印电影交流中,应注重在电影中展现一种饱含“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的观念,以这种异国风情满足观众的猎奇心,使电影充分发挥其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实施跨文化传播时,不能只重视本土特色,也不能完全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必须按照受众的实际情况对传播内容进行解码和编码。只有对电影内容进行科学编码,才能够输出良好的文化,同时满足受众的期待心理与接受视野。中印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在进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时应充分应用文化编码手段,在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的同时适当融入他国异质文化,从而实现中印电影的交流合作。

其次,促进多元化类型发展。印度电影之所以闻名世界,与其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密切相关。宝莱坞电影正是凭借多元化的影片类型迈向国际影坛,爱情和歌舞巧妙结合使宝莱坞电影为观众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视觉盛宴,丰富的影片类型则充分满足了观众观影需求的多样性。宝莱坞电影种类丰富,既有浪漫的爱情片、搞笑的喜剧片,也有惊悚片、历史题材片等,既满足了观众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又有效地利用了市场资源,全方位地发挥了电影的最大效益。例如《宝莱坞生死恋》《三傻大闹宝莱坞》《阿米尔》等,都是印度电影多元化发展的表现。中国在与印度电影交流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样化题材的影片,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同时,应关注其电影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多元化的类型影片的比较分析中窥视印度受众的观影口味,甄选适合印度市场需求的影片进行传播交流。对于在中国传播的印度影片,也可通过题材、内容、主演等进行类型划分,针对受众的观影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影片进行相应宣传,从而降低电影传播“水土不服”的程度,推动中印电影的交流合作深入发展。

最后,加强国际化传播与合作。印度被称为“电影王国”,除了电影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外,印度电影上映后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国际上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印度电影在注重本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正是这种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使宝莱坞电影闻名全球,推动了印度电影产业的发展进步。此外,印度经常举行国际电影节,吸引国际上著名的导演、制作人、演员等聚集于此,促进印度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印度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中国在与印度电影交流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国际化发展策略,从而推动中印电影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应当积极利用明星效应发展合拍电影,并邀请著名影星、导演参与中印合拍电影,增强电影在中印双方的接受程度与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应积极邀请著名影星、导演参加中印电影交流相关会议、活动以及电影节等,为中印电影人士的交流合作提供有效平台,推进中印电影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也可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增强宣传力度,设置中印电影交流论坛、视频网站等,从而使观众的观影渠道更加多样化与便捷化,提升观众的观影需求与意愿,推进中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

结 语

国内对印度电影的研究集中于宝莱坞电影制作中心领域,从而使国内受众对于印度电影制作中心缺乏全面认知,对印度电影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宝莱坞。因此,详细介绍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对于国内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和推动作用,对于中印电影的交流合作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印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是中国积极交流与互动的对象。中国未来将与印度五大电影制作中心展开全面合作,以此促进中、印电影产业的合作共荣,从影视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助力全球电影产业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宝莱坞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文明”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印度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
印度裔女孩首获美国小姐桂冠 跳宝莱坞舞
印度大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