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云玲
(黑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态势尤为迅猛,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阶段。博物馆自身的立体直观性、高度文化性以及类型多样性等特征十分显著。在其特征的影响下,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了最佳研学旅行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在一些旅行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博物馆所存在的价值能够堪比学校。目前,我国黑河市大力开展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以瑷珲历史陈列馆为核心,其所构建的博物馆内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出切合文博发展规律,同时还能够凸显出黑河市地方特色以及优势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需要认真筹谋的,要谨慎地思考其内容,探究博物馆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以及特征,让其能够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展现出自身强劲的势头,发挥出其在育人功能以及教育价值上的作用。
博物馆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宣传窗口,拥有数量庞大且固定的学生观众群体,日益高涨的研学热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对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关注,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扶持博物馆研学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博物馆也纷纷加大了硬件设施,力争将博物馆打造成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金字招牌。黑河市现有注册博物馆26家,其中国家一级馆1家,国家二级馆3家,国家三级馆3家,而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展馆从主题到内容、从建筑到陈列都有独到之处,走出了一条由边陲小馆晋升国家名馆的特色建设与发展之路。2018年,瑷珲历史陈列馆经国家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先后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也是黑龙江省青少年教育实践体验基地、黑龙江省新华研学实践基地。瑷珲历史陈列馆研学基地常设“纪念庚子俄乱抗俄卫国英烈和死难同胞”“红领巾志愿者”“走近黑龙江沿岸的原住民族”“瑷珲印迹——瑷珲古城古迹游览”“瑷珲旧事——研民俗学文化”“瑷珲馆深度体验行——爱上博物馆”6项精品特色研学活动,所有研学课程及活动均免费开展。
博物馆类研学基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具有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和丰富多元的教育方式。在这一优势下,博物馆类研学基地应充分结合自身的特色,让受教育者在博物馆研学中有更多的收获。但目前我国研学市场仍存在产品同质化、研习特性不明显等问题,对此,瑷珲历史陈列馆合理规避,自主研发设计了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符合教育规律的研学项目。
1.鲜明化的教育主题。瑷珲历史陈列馆以遗址、建筑、陈列三位于一体,互补强化,相辅相成,一再烘托、突出、强化主题。展馆内外紧紧围绕黑龙江由中国内河成为中俄两国界河,瑷珲城由繁盛至衰败的历史变迁为主线。园区遗址历史内涵丰厚独特,魁星阁、见证松、古城墙遗址等见证了瑷珲的历史变迁;主展厅建筑造型别具匠心,饱含寓意的建筑语言和符号深刻阐述瑷珲往昔的辉煌与惨痛;具体展示设计中,以诸多珍贵历史图片、档案资料、富有特色的文物精品为主,辅以半景画、超写实雕塑场景、大型开放式场景等多种展示手段,教育效果显著。
2.开设特色化研学活动。瑷珲历史陈列馆研学基地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鲜明的教育主题,根据学校教学内容需要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接受能力,将历史文化资源、馆藏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自主研发和实施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厚的研学活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有效衔接。在研学形式上,不断拓展教育途径,深挖教育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覆盖、延伸至社会各领域。例如:开展“讲瑷珲故事传红色基因筑新时代梦想”百场故事会、瑷珲馆宣讲团将爱国主义教育送军营、入社区、进村屯等,此外,还有效利用“海兰泡大屠杀”纪念日、《瑷珲条约》签订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教育性强、形式广泛的研学课程及活动;在研学内容上,充分利用自身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以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教育载体,紧密结合中国疆域范围、《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学校教育知识点,不断拓展和引申。通过特色化的研学活动,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
3.组建专业研学团队。随着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研学旅行”的日益重视和规范,这就要求全国各类研学基地、营地、社会教育机构不断依据中小学生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进行自身调整和优化的同时,还要站在立德树人、满足新时代青少年教育需求的高度,不断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从专业人才配备等多方面发力,打造专业化的研学旅行教育平台。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雄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组建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团队,大力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研学导师,定期派馆内专业人员到全国其他优秀博物馆类研学基地借鉴学习,还建立健全了研学旅行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定期召开研讨会,阶段性探讨研学旅行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做好反思和改进……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促进基地研学旅行团队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化的教育平台。
4.创新优化教育理念。博物馆类教学研究基地需要彰显地域特有的研学资源优势,同时还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造升级博物馆研学内容,推行博物馆的教学模式,将其模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博物馆类教育基地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一举措,不仅要求博物馆类研学基地要深挖当地特有的研学资源,还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培养方式对博物馆研学内容进行改造升级,将“博物馆+”的教育模式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瑷珲历史陈列馆研学教育基地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合理规避传统教育的盲点和缺陷,在尊重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教育途径、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让受教育者真正地“爱上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智慧化”的研学形式,将传统教学优势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充分融合,引进了智能机器人“小瑷”、文物互动魔墙等,让受教育者在寓教于乐中充分吸纳研学内容的知识重点难点,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思考;通过“博物馆+实践”的研学形式,将互动性、探究性、启发性、体验性、合作性五位一体,深度挖掘培养了“红领巾”志愿者、“红领巾”讲解员等,让受教育者在博物馆中“学”与“游”深度融合,知行合一。
5.彰显地域特色。瑷珲,建于兴盛的清康熙年间,毁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曾是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也是赫哲、达斡尔、鄂伦春、满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瑷珲历史陈列馆研学基地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鲜明的教育主题,利用其藏品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结合陈列主题,在大力发展研学课题的同时启动了线上研学,投入了线上研学同步直播软件和设备,将研学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让观众有“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最佳感官体验,并结合线上特点,改变传统平铺直叙的通史陈展模式,注重器物组群理念的应用,凸显出重点内容,提升陈设的吸引力及震撼力。
秉承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瑷珲历史陈列馆研学基地挂牌以来,共累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48000余人次,惠及加拿大、法国、美国、斐济、澳大利亚、瑞士、英国、卢旺达、俄罗斯等9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和国内11个省份的中小学生。现已与黑河市乃至周边市、县、区教育部门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研学基地的特色研学课程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中小学生,成为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项目,还对黑龙江省和黑河市的文化旅游、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区域引领作用。不断的规范博物馆行业管理及分类指导原则,将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价值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继承自然遗产,彰显出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的独特作用。2010年末,瑷珲历史陈列馆分馆——黑河中俄艺术陈列馆创办了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以展馆为平台,开展中俄文化艺术的交流、展示、营销、拍卖等文化产业业务,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经营中俄两国文化艺术品的国有文化展览企业,实现了展馆与经营的“各司其职”和“有机结合”,迈出了文化产业发展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一步。而瑷珲历史陈列馆只有坚持以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体系为标准、为准则、为建设发展方向,从藏品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公共关系与服务、管理与发展建设等方面审视自身工作、思考科学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精准把握政策方针和行业方向,不断借鉴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新理念、新经验,积极开辟新路径、发展新模式,才能够使博物馆类研学教育基地更具生命力。
1.研学导师不能成为专职岗位。目前瑷珲历史陈列馆虽有多名具有教师资格证、研学导师资格证的研学导师,但因编制数量限制,均为其他岗位人员兼职,无法设置专职进行研学教育项目的研发,高强度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研学经费收支制约。瑷珲历史陈列馆为财政拨款全额事业单位,研学经费支、收两条线均存在困难。一方面在每年有限的运营经费下,能够投入于研学的资金有限,几乎全部依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扶持;一方面研学旅行收费缺乏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落地政策,无法收取任何费用用于补贴支出。
3.疫情对研学目标成效达成有所制约。自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瑷珲历史陈列馆虽及时启动了线上研学,但无法完全克服“亲身感受”的最佳感官体验,对目标成效达成存在影响。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黑河市想要发展博物馆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还需要根据各基地的特征,借助博物馆藏品和当地文化资源,抓住研学热的契机,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教育水平,开创出更适合黑河市博物馆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路径,反思自身在实践当中的不足,让其能够成为拓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