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侠侠,蒋 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当前,创新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与第一资源,这已成为国人和世人的共识。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开启了更为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人才战略来保持竞争优势,以创新人才为主的人才资源争夺空前激烈。创新人才已然成为我国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对世界创新人才竞争形势与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的判断与把握,认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习近平还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围绕创新人才的选拔、使用、培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这些观点论述为创新人才在新时代助力建设科技强国进而加快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实践路径及时代价值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1.选才要重视人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才、爱惜人才。早在改革开放决策酝酿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次指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习近平不论在地方执政还是在党中央治国理政都反复强调,要想发展就要念好“人才经”。在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时,习近平经过调研得出正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技人才队伍,于是通过制定《人才九条》等措施选才、留才。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他指出浙江省影响科技水平的“软肋”和“痛处”是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而提出“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中国要敞开大门,在全世界中选才,强调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没有不间断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硕果累累,因此,要敞开国门,着眼“高精尖”领域,用世界眼光与海纳百川的胸怀招四方之才。当前,我国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并用并重,大力推进“千人计划”与“万人计划”双轮驱动,在开发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创新人才,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2.选才要辨才,要明确人才标准。习近平将“精忠报国”视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多次提到忠诚爱国、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与世界格局六个创新人才标准。习近平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他要求科学家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把人生理想融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以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陈薇、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人才都以丰硕的创新成果践行着忠诚爱国的铮铮誓言,他们直面创新难题,敢于担当,敢于在科技“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真抓实干。回顾历史,在不同时代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无一例外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历史的选择时,都义无反顾地挺起脊梁,勇于担当。同时,创新人才要具有世界格局,坚持通融中外、兼济天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策、献力、献身。
3.选才要识才,要掌握识才方法。“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强调,要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全面、辩证、精准地识才,强调要用多双眼睛,多用心、多留心,多角度、多方位探察,不仅要看人才的发展还要看发展的基础,不仅要看显绩还要看潜绩。要把握创新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扩宽视野、优化来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辨识创新人才。要通过创新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成果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判断,坚持主观感受与民意评价相结合的科学选拔方式,还要不拘一格辨识特殊人才。部分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奇才怪才,这些人才往往“一将难求”,在创新探索中有很多“奇思妙想”,在创新实践中往往不走“寻常路”,对待这样的人才,习近平强调,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还强调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习近平曾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纵观党的历史与国家建设历程,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与专业技术人才能取得成功都得益于长期在基层进行艰苦卓绝的实践磨砺。因此,要将识才的“慧眼”放在实践之中,在创新实践中看一个人是否有创新的潜质、创新的能力与创新的韧劲。
1.让创新人才在学习中“增本领”。习近平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身处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创新人才如果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就难以增强本领,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创新人才要像高效能的蓄电池,不断地持续充电,如此,才能不间断地持续释放能量。要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乐学好学苦学,要在“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知渴望中,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与“独上高楼”的寂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在理论学习中求真理,学深悟透,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打牢创新创造的知识基础,避免本领恐慌。要坚持独立思考,在思中学、在学中悟。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创新人才不仅要真正将创新的知识内化于心、将创新的价值外化于行,最终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与实践中领悟真谛,还要在实践中悟真谛,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调查研究,俯下身子拜群众为师,学会望向历史与世界,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进一步用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2.让创新人才在基层实践中“墩墩苗”。“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要在基层实践中锻炼、培育人才。习近平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时,经常感慨自己得益于在陕北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在那里过“五关”、亲人民。他多次满怀深情地回忆说道:在梁家河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特别强调基层“墩苗”育才,指出:“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只有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让创新人才在攻坚克难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改革创新的第一线主动“沉下去”,在实践中经风雨、历艰难、挑重担、长见识,在艰苦的环境中劳筋骨、苦心志、验真身,鼓励创新人才要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里,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里,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里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真正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3.让创新人才在交流中“开眼界”。习近平在闽东任职时就重视干部的交流,在他的带领下,福州的年轻干部普遍进行了岗位轮换、纵横交流、外派挂职等一系列交流,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交流锻炼中逐渐成熟,从而走上适合的岗位。在重视国内交流的同时,习近平还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他指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因此,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聚集一流学者的重要平台,建立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共享机制,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共赢格局。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通过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国外先进科技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能够更快地发展自己,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要在国际组织创新人才培养的推送工作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才“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与知识,学成后回国更好地助力于我国的建设发展。
1.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管人才原则是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方面形成的制度优势,贯穿于包括创新人才在内的整个人才工作之中,坚持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为党所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创新人才的团结、引领以及服务工作。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且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对各方创新要素要善于调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这些观点不仅明确回答了创新人才为谁而用的根本问题,更是彰显了党管人才原则是保障创新人才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释放创新活力、贡献创新力量的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
2.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注重品德”是我党用人一以贯之的基本标准,从“革命救国”“改革立国”,到“执政兴国”,再到“发展强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始终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在新时代,习近平对我党用人标准作了继承与创新,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始终在选人用人方面把“德”放在首位,他认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创新人才只有真正有“德”,才能把握好“为谁创新”“为何创新”的根本问题,最终在干事创业中把准方向,在“对”的事上发挥才干,才能拥有饱满的正能量和不竭的创新动力,进而创造出更多为人类服务的成果与产品。
3.持续遵循“以用为本,人岗相适”理念。习近平指出,“选人用人,要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早在闽东任职时习近平就指出,干部问题就跟摆棋子一样,只有摆恰当了,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要对创新人才的特点与禀赋准确把握,在他们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时,为他们提供出彩的舞台。因此,要将人才用当其时,要善于把握用人时机,在人才的“黄金期”和“最佳竞技状态”时使用,将人才的才华用到火候、用到恰当、用到极致。同时,还要用人所长。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要对不同创新人才的技能专长进行分析,对能够为国家创新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要打破固有的偏见与僵化标准,破除排资论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尤其“要用好科学家与科技人员,为他们提供匹配的岗位、机遇与平台,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是新时代我国创新人才工作的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要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尽展其才的创新局面;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优化生态环境,营造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方面路径进行实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运用历史思维深刻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而当前我国还存在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四唯”现象尚存、科技人才研究环境及创新评价制度还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此,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首先,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人才供求规律以及人才竞争规律与价值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明确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人才强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要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着力破除人才发展陈旧的思想观念,加快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构建人才创新的试错容错机制,最终形成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氛围,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坚持人才的对外开放,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推进“千人计划”与“万人计划”,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以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更便捷的服务,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的创新人才。
习近平早在2012年广东考察时就提出中国人口众多,把教育抓上去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经验,推进教育改革”,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奉献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并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首先,要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快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树立有利于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的教育评价导向,聚焦在“教好”“学好”“管好”方面推进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其次,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尤其是探索建立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最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聚焦“从0到1”重大原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平台加强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加快建设“双一流”为契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环境好则人才聚,环境差则人才散。首先,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生态环境。要以“四个尊重”为原则,破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错误观念,让创新人才能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宣传表彰优秀创新人才,尤其是对为我国创新发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人才给予激励,让他们名利双收,最终形成见贤思齐、人人渴望人才、人人可以成才的社会风尚。其次,积极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工作生态环境。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才物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及技术路线决策权,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克服人才引进“面子工程”,杜绝重引轻用的现象发生,要把他们放在真正能够发挥科技领军作用的岗位上,使他们行使应有的权利,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真正统一。再次,积极营造待遇适当、拴心留人的生活生态环境。领导干部要带头联系专家,要在生活上为创新人才提供服务。做到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用真情实感设身处地的为创新人才着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做好“后勤部长”,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温度。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观作为一个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体现出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创新人才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观点、理论思维,深刻总结了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人才的重要思想,是在新时代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才成果新理论、新理念的高度概括。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支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队伍,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强调创造精神的培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提出“勇于改革”“打破常规”“大胆使用”“引入竞争机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等一系列创新人才机制体制的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指出党在各方面的工作创新归根结底有赖于人才的开创性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科学人才观,强调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并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延续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理论实质和价值追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精华以及借鉴国外创新人才有益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的基本方法来观察历史现象与现实问题,形成了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核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向人才强国转变,统筹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人才作为强国之本、竞争之基与转型之要,通过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依靠人才力量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坚持问题导向,对当前我国人才建设主要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等诸多矛盾给予解决之道。对如何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创新人才;如何把握好创新人才结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使用现有本土创新人才与积极引进国外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实现创新人才发展与教育及科技发展之间的结合;如何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与发展及激励体系;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创新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国际化等等一系列的现实重大问题都给予了科学有效的回应。同时,对加强创新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动创新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吸引与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创新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及落实创新党管人才原则新内涵的具体要求等关于创新人才发展规划作出的部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指导,确保关于创新人才工作的理念、设计能顺利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各个部门、各省市区,最后落实到各个基层单位。
从历史方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彰显出的世界向度体现了中国在聚才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大势。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才、聚才用才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是为人类事业发展做贡献。当前,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为世界创新人才搭建舞台,为创新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新选择的同时,为助推世界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繁荣息息相关,中国梦已被赋予了世界的意义,世界各地创新人才汇集中国为占世界总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走上强国之路而奋斗,不仅有益于中国,更有益于世界。中国为全球创新人才竞相在华创新创业提供沃土,创新人才人生出彩的“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开放的中国广纳天下英才实现民族复兴,同时也为世界优秀创新人才实现其人生梦想提供了舞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展现出积极、负责任的‘中国形象’,不断推动创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际上,中国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方面一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贡献“中国创新人才智慧”,并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寻求解决之道,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将中国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辟人类发展的新文明样态充分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