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道如何“由大屏走向小屏”
——以新京报3·15系列调查视频报道为例

2021-11-13 01:50刘国良秦婷婷
中国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京报

□ 刘国良 秦婷婷

内容提要 调查报道曾经是传统纸媒参与媒介竞争的制胜法宝,但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纸媒的调查报道却日渐式微。近几年,不少纸媒停刊、休刊,留存下来的纸媒中的调查采访报道部门不少也已关停并转。融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的调查报道如何发展?如何借力新的传播技术进行一些创新突破?这是当下纸媒融合转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今年新京报3·15系列调查报道,首次尝试“暗访调查+视频直播”,调查新闻采取视频直播形式呈现,尤其是将13则调查报道集中连线进行视频直播发布,显然是一次大胆创新,这可为纸媒调查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的融合转型提供一定借鉴。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的调查报道日渐式微。近几年,不少纸媒的调查新闻报道部门撤并或取消,仍在操作的一些调查报道也均以文字、图片报道为主,总体上数量偏少,质量偏弱,偶尔有的视频配合报道也仅仅是经过后期剪辑形成的短视频,形成“文字+图片+短视频”的报道模式。在走向融媒体过程中,传统纸媒的调查报道应如何借力新技术、新形式脱颖而出?这是当前融合转型面临的新课题。

一、借力视频,增添转型融合翅膀

每年3月15日,都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包括央视3·15晚会在内,各大媒体都会集中在这一天进行“同台竞技”——曝光消费问题陷阱、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这一天,对消费者而言,是集中的消费者权益维权日;对媒体而言,是集中的消费者维权报道展示日——提前启动、精心策划、集中推出、同台比拼,是媒介竞争的“阵地战”。

从1991年3月15日开始,央视每年都推出3·15专题晚会,曝光假冒伪劣商品,调查揭露骗局、陷阱、黑幕,已经成了一大知名报道品牌。对传统纸媒而言,以往每年的3·15调查报道主要以文字、图片形式呈现,偶尔会有小视频相辅助,直击部分新闻现场,但小视频更多的作用是佐证文字报道,同时发挥证据的作用,鲜有其他更多的融媒体产品形态。今年3月15日,新京报3·15系列调查报道,首次以“暗访调查报道+视频直播”的形式呈现,这是调查报道的新尝试,也是传统纸媒中第一次尝试暗访调查新闻视频直播发布。

(一)错时:白天发布,与央视3·15晚会打时间差

每年3·15,新京报都会利用调查报道揭露各种消费陷阱、曝光消费背后黑幕、发布各种消费警示,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今年和以往不同的是,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对新京报独家调查采访的报道内容进行联播,并与公众熟悉的当天20点开播的央视3·15晚会错时推送,选择白天推出。当天上午10点,联播开播,推出新京报“3·15发布会”,抢占了今年3月15日当天上午、下午传播的空档期。而为了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3月14日,新京报还提前一天推出了预热海报、视频预热短片,对“3·15发布会”提前进行预热、预告和推广。同时,对接腾讯等几大平台,进行高优推荐,总体上报道赢得了一定关注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二)联播:6个小时共推出了13个调查报道

3月15日当天上午,2个半小时的直播,共发布10个调查新闻报道,其中包括8个调查视频报道、2个图文报道。视频导播前期掌握每个调查视频报道的背景、细节,通过十多次反复彩排演练、多部门相互配合,力求最优的直播效果。直播设置双主持人模式,利用新京报动新闻制作的30秒预告片转场,衔接播放调查新闻的现场视频,时长从1分54秒到11分27秒不等。每条调查视频报道内容播放完毕,再切回主持人直播间,将10个调查报道串联成一场特别的“3·15发布会”。当天下午,又继续进行了下半场3个半小时的直播,专门聚焦老年人消费陷阱话题,视频调查、采访取证、专家访谈,环环相扣。

如何让视频直播环节做到流畅、衔接自然?新京报动新闻制作团队和视频设计团队专门制作片花及案例之间的循环播放内容,尽可能提升视频直播的质感,这也是新京报第一次大面积采用5秒片花,在直播、录播素材间随时切换,起到了很好的串联、衔接作用,并给导播争取到了更多的操作时间。

(三)嘉宾:暗访记者出镜讲述调查背后故事

当天,在新京报“3·15发布会”直播间,同时邀请了8名暗访调查记者,在调查视频报道播出后,随即来讲述调查的难度和背后的故事,让公众对暗访过程和调查新闻有了更多了解。同时,直播间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被曝光的案例进行现场解读,让整个直播内容更加充实、鲜活。

(四)传播:小屏传播,主打移动端

在传播形式上,当今正在步入移动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需要转变观念,因势利导,首先要认识到移动终端已成为绝大多数网民观看视频节目的首选。鉴于此,今年3·15调查报道,新京报就尝试将传统媒体暗访调查的大屏发布转移到了小屏传播,上下午专场,多平台联播,多形态呈现,多用户互动,多渠道推广,成为3·15当天的一个现象级传播案例——上午看新京报“3·15发布会”,晚上看央视3·15专题晚会。

(五)效果:“3·15发布会”收获大流量

新京报“3·15特别发布”当天在各传播平台总计收获1.43亿流量,迈出了新京报调查报道融媒体创新的重要一步。新京报APP端总观看360万人/次,新京报官方微博点击量823万,主话题“#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骗#”点击量1.04亿,主话题“#315新京报特别发布#”点击量2400万,新京报官方微信视频号、“我们视频”视频号、快手等平台总计点击量达400万人/次。

(六)反响:多部门立即启动追查涉事企业

新京报“3·15特别发布”推出后,多个调查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对涉事企业进行了追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比如,《驼奶粉掺假调查:含量可定制、宣称能“抗癌”》,揭露驼奶粉掺假一事,涉事企业那拉集团一位销售负责人表示,针对新京报给出的检测结果,那拉集团“不质疑并且认可”,已成立调查小组自查。又如,《山药“易容术”:消毒剂漂白变白嫩》,报道指出“河北保定山药集散地多家加工厂使用次氯酸钠漂白山药”等问题,大曲堤镇政府牵头,联合蠡县公安局药监大队、环保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合调查,对涉事的合作社进行查封处理,其负责人已被警方带走。

二、调查能力,仍是融合制胜法宝

当前,网络媒体与新的技术手段正在重构新闻信息的传播生态,但这并不会改变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根本需求。人们对具有专业能力、专业操守的调查报道会愈发需要。

从2015年4月做“平谷盗金”的选题起,新京报就已经开始用视频化方式呈现调查所采访到的基本事实。2017年,完成《天津静海传销少年之死调查》,后续警方及工商部门查处传销,采用了图文直播的报道形式,而对查处现场、传销人员讲述等,都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带给读者。这种视频瞬时的带入感,是文字无法做到的。

对传统纸媒而言,融媒体时代的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第一位的,无论传播方式、手段等怎样变化,内容生产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本身必须创新,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围绕互联网进行产品内容的设计、生产、分发,真正形成依托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能力、整合传播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传统媒体(如《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财经》等)之所以能在这场新闻传播的“阵地战”中崭露头角,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媒体的记者到了疫情一线,更多的是因为专业化的采编操作,以问题意识为引领,进行专业化的深入调查报道,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航拍等多媒体的融合报道方式,在报、网、端、微、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进行整合传播,使之在碎片化的、海量化的疫情信息海洋中得到更多关注,也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专业媒体的价值。

在今年新京报“3·15特别发布”的融合实践中,3月15日当天上午和下午,新京报各发起了一场直播。10时至12时半,连续10场视频直播,分别聚焦摩托车“套证”、液化气掺假、驼奶无奶、特斯拉品质、老年人“以房养老”骗局等各类民生话题。下午1点到4点半,专题视频直播围绕老年人消费陷阱,聚焦老人理财骗局、老年游市场乱象、保健品深坑、涉老家政困局等。13个调查报道,每个话题都受到了极高关注。在13场视频直播中,新京报记者以各种身份深入多地进行暗访调查,通过各种特殊手段,将各类造假企业、造假当事人的造假画面呈现,人们非常直接、直观地获取了第一手信息,从而达到沉浸式参与体验,有助其识辨骗局、陷阱、黑幕,提升消费维权意识。这也正是“3·15”暗访调查报道的核心诉求所在。

确实,在传媒行业剧烈动荡的今天,做调查报道比以往更难了,暗访调查报道尤其难。一个事实是:现在做深度调查报道,对于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投入时间长、成本大,产出过程慢,而且其中还充满风险。

但为了公众利益,为了揭露违规违法,调查记者以最真实的视角潜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展示被报道对象所从事的不法行为。这就像在黑幕下装了一个摄像头,记者就是这个摄像头,不带感情地进去。

以前,调查报道所推的视频,更多的是以事后剪辑短视频形式呈现的。现在,调查报道也在尝试融入视频直播。当然,整体全过程直播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考虑到记者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信息泄露后会干扰到后续进一步调查。但当新闻现场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或场景,记者要还原场景、事实时,仍会选择视频直播。

其实,无论技术、平台如何进步,专业调查报道的基本要求不会变,新京报会一直努力、调整、深入探索,通过更多深入性的调查报道,让受众多维度享有知悉真相的权利。尽己所能一点点去做,时间终将证明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意义。

三、走向小屏,需要注意四大问题

技术在改变传媒,能否把最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为己所用,能否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不仅是主流媒体巩固主流地位的关键,也是调查报道能否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再度崛起的关键。步入小屏时代,调查报道如果想借力转型提升,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难点1:调查报道如何适应小屏传播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5G大规模商用后,短视频的用户数、用户时长还将大幅度上升,这就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风潮”。

小屏时代,更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现在使用抖音、快手的人,不是在“观看”而是在“刷看”,公众动动拇指就把你的内容给抛弃了。而注意力的基础永远都是“兴趣”。短视频的特点是直观、形象、快速,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就给报道内容采编、制作、传播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从调查报道中找出最契合公众“兴趣”的点,利用短视频进行小屏传播,一方面要解决信息如何抵达公众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信息被点击阅览的有效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方能实现有效传播。

难点2:如何用短视频讲述调查报道内容

由于调查新闻报道本身的特性,调查视频成片的取舍量相当大。在新京报“3·15特别发布”的案例中,前方记者拍摄的视频和最后呈现的视频几乎达到50:1,远远超过人们看到的成片。所发布的调查新闻报道的现场视频,时长从1分54秒到11分27秒不等。那么,如何用短视频在有限时长里,把调查报道讲述得通俗易懂,包括发现问题、剖析症结、揭露黑幕?究竟多长的视频,适宜匹配调查报道的内容?还需继续摸索和总结。

新京报副总编辑王爱军曾在《传统媒体做短视频报道的几个误区》一文中提到,“短视频时代到来后,众多纸媒努力尝试着做视频化转型”,“令人担心的是,当媒体一窝蜂地做短视频时,可能就轻忽了深度报道这个传统媒体最有优势的内容,这是很不划算的。机构媒体把自己‘降格’为一个自媒体,是没有未来的”。这,也是一种提示和警醒。

难点3:对精细化运营和传播提出新挑战

为实现融媒体内容传播的效果最大化,新京报“3·15特别发布”专门明确了文字、摄影、视频上线倒计时时间表,按照项目制逐项按时推进。海报、短片前期预热,新京报APP、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视频号、快手号等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平台用户实时互动,全媒体传播矩阵统分结合,有步骤、分节奏、多平台传播。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对矩阵精细化运营和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以“一端”为中心,多平台同步推送?与多平台用户进行实时互动时,如何做到更高效、更精准?直播、短视频和平台话题,运营和传播上如何实现有机结合?这都有待继续摸索。

难点4:暗访视频调查如何确保记者安全

如何确保调查记者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在暗访调查报道中,这是一直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过去,调查报道以文字图片报道为主、小视频仅仅是辅助(见证现场、采访证据),但在步入小屏传播的过程中,至少要做到视频、文图报道并重,或者视频优先、文图报道同步,那就要求暗访调查记者去现场拍摄更多的视频素材,而且对视频质量要求相应也在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暗访记者暴露的风险,如何能更隐蔽地拍摄到更多高质量的视频报道素材,还能确保记者人身安全,这也是报道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新京报的调查记者而言,每一次暗访调查,记者们都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的暗访、卧底身份被发现、被揭穿,后果将会有多严重。

很多黑色产业链每天都能赚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记者暗访、卧底调查报道后,对方的人员可能会被抓捕,甚至违规违法的“金饭碗”被砸掉,因此,暗访调查中,很多被采访对象警惕性很高,整个暗访过程中会不停地甄别记者身份。

新京报调查报道团队在每个选题实施之前,都要反复考量应该安排哪个记者去执行,会根据记者的外形、气质、举止,与所探访的场景有个大致匹配。记者接到任务后,必须要做一些伪装,以与其将要暗访调查的场景或者行业、工作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一个陌生人突然侵入一个完整、操作成熟、被黑暗掩盖的黑色产销链中可能产生的违和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为确保报道团队的安全,新京报会尽可能地去保护每一名参与暗访调查的记者。比如,确定暗访选题后,只有小范围的采编团队成员知道,以防选题外泄给正在暗访的记者带来麻烦。记者在出发前、暗访结束后,部门负责人会全程掌握记者动态。一些危险的暗访中,后方团队还会与记者用特殊暗号保持联络。

很多时候,调查报道会触及对方利益,为防止对方反扑,每次发稿时,都不会把调查采访到的信息全部报道披露出去。记者如果获得了十分的材料,在调查稿件中只会展现出七分甚至更少,剩下的材料就是用来防止反扑的。客观来说,这样才会让暗访报道的内容、记者、报社都更加安全。

猜你喜欢
京报
“文本中的文本”:晚清时期新报中的京报
清朝传播政策的价值取向及评价
铁肩辣手乱世飘萍
清代民间报房《京报》初探
清代民间报房《京报》初探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图表
从2013年《新京报》书香总榜看我国国民畅销图书购阅现状
解析《新京报》的品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