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哲鹏 丁怡全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本文通过梳理记者近年来推出的“凡人英雄”,发现共情与共鸣是人物报道传播力的核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报道,不仅可以折射时代进程,更能体现时代精神。
2017年8月,新华社推出盲人贫困户何发能坚信教育改变命运的微视频《光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四年之后,我们又回访何发能家,经过多年煎熬和努力,这一家人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2018年,何发能家已经脱贫摘帽。这个贫困家庭经历了怎样的转折?我们又推出了微视频《命运》,当天在新华社客户端点击量超100万次。
何发能一家是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缩影,也是典型的平凡人物的融合报道。在移动媒体环境下,人物报道的舆论生态、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报道内容与形式也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回顾我们记忆深刻的平凡人物报道,有兢兢业业的基层干部、有远离家人奉献青春的扶贫队员,有自力更生的群众……这些人物是你,是他,总之,与以往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业绩的典型人物相比,他们多是从网络上突然“走红”,因某些细节打动受众,甚至不那么“高大上”,但通过践行“四力”来挖掘人物的共痛点,讲述人的故事、命运的转折,激发受众的共情力、符合受众的价值取向,才能在微信等移动终端“出圈”。
2020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注定在历史长河上书写辉煌一笔。脱贫攻坚还联动着每个人,基层干部、驻村队员、贫困户等,他们身上承载着这个伟大时代的烙印,党员干部群体无不闪耀着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和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绝对贫困才能消除。如何去挖掘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折射这个伟大时代的步伐,在国家记忆中留下一席之地,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而与传统“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报道相比,如何寻找更具人情味、更有感染力、更具传播力的人物,以及如何深挖故事,如何进行多媒体呈现,以及传播方式如何创新,都是做好人物报道的挑战。
总结以往的人物报道,主要有两大特点——个性鲜明、命运共情,即是有着区别于一般人的遭遇、抗争,又有着坚强的毅力、大爱的胸怀、进取的锐气,是社会所需要的正向价值。近年来,我们推出一系列脱贫攻坚典型人物,盲人贫困户何发能、“80后白发书记”“冰花男孩”“山坡找网女孩”等都是来自群众身边的普通人。记者深入挖掘,着力讲好故事,擦亮了“凡人英雄”的光芒,在报道中体现了他们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且关注点不局限于某一个人,而是以点带面,展现了其身后的群体。
比如,在《光明》《命运》中,主人公何发能家是因学造成的“支出型贫困”的缩影,也展现了中国决战贫困大时代普通贫困户命运的转折,细节、画面、语言、触动心灵的配乐,满满正能量。比如,“我们也信命,但是不认命”“他们捡到一张水果糖纸拿了舔舔,我虽然眼睛看不见,我听了心里太疼了”“教育致贫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教育兴邦、教育兴国、教育兴家这个是永远不可以改变的”等感触,给受众留下了极其强烈的震撼,很多扶贫工作者主动在微信群、朋友圈为作品点赞、转发,更有读者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在“80后白发书记”李忠凯的报道中,记者不仅仅是停留在李忠凯身为“80后”,却因扶贫工作辛苦、头发基本白完的特点,通过与李忠凯大量的交流,找到了基层干部的共情所在。“基层干部不怕辛苦,不怕累,不怕没时间休息,就怕不被理解,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一句直接引语反映了基层一线扶贫工作者的心声,引发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共鸣。
而在“山坡找网女孩”范天兰的报道中,除了抓住疫情期间,范天兰为了更好地上网课,爬到家外的山头上找手机信号这个点,记者还原了范天兰从小学以来的求学经历,“2017年以前,通到范天兰家的土路还没有修好,出行还是羊肠小道,走到最近的小学要5个多小时,走到最近的初中则要2个多小时”;她和姐姐曾经在“读书与否”问题上的纠结,“‘两姊妹有时候跟我抱怨,读书辛苦,不想读了。我就把她们带到地里去,跟着我干农活。’王云仙(范天兰的母亲)说,这个‘笨办法’坚定了孩子好好读书的心”。求学的艰辛和纠结,贫困地区的家庭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展现教育扶贫成果的来之不易。
针对脱贫中涌现出的“凡人英雄”,新闻报道要彰显其个性,突出他们与众不同的事迹和闪光点,更要找准其共性,用事迹折射“普遍价值”,能够与受众产生共鸣,更好地发挥典型人物的感染力。
作为这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只要能平实讲好他们身上的故事,让人设身处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奋斗历程,就能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做好“凡人英雄”报道,讲好“凡人英雄”故事,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关键:
当前,社交网络空前繁荣,时不时会有人“爆红”网络,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采访,及时形成全面深度的报道,回应网友的争论与质疑,起到引领舆论导向作用。
《“80后白发书记”李忠凯:不怕累,就怕不被理解》就是这样的一篇报道。2018年11月的一天,楚雄州委组织部发布的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中,出生于1980年8月的李忠凯,拟提名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候选人。在公示的照片上,李忠凯两鬓苍苍,头发花白。有网友认为他的照片和年龄差距较大,质疑其年龄不真实。
李忠凯很快被推到了舆情的风口浪尖。当晚,记者就联系楚雄州有关部门,确认李忠凯身份信息属实后及时发声。第二天,记者又深入湾碧乡进行采访,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融合报道形式,证实了李忠凯年龄属实,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正名,有效引导了舆论。
与记者挖掘到的典型人物不同,网络上突然爆出的“典型人物”往往存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记者要及时进行核实、回应,把握时效,避免错过报道的最佳时机。
如前所述,因“凡人英雄”的信源常首发于网络,因此在其刚开始走红的时候,大部分媒体都会集中关注,但后续就容易出现新闻“烂尾”的现象。区别于一般的网络媒体,主流媒体应该长期关注,找准契合的时机精心策划,进而达到塑造时代典型人物的目的。
以“山坡找网的女孩”为例,2020年2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家住云南省会泽县的高三学子范天兰,裹着大衣,在风雪天气中上网课的照片在网上走红。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关注,并持续关注范天兰的高考情况。
到高考结束,范天兰被理想的高校录取,记者深入范天兰家,对她进行了深入采访,最终形成《出乌蒙记》等报道。范天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她踏上前往大学的列车,无疑是后续报道的最佳时机之一,我们去采写的《“山坡找网女孩”踏上大学报到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网民看了报道后留言“这就是中国梦”。由于报道时机得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凡人英雄”折射时代发展路径的效果,新媒体报道被媒体采用达600多家,通过广泛传播,让更多人相信教育可以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寒门依然可以出贵子”。
要讲好故事只有深入到报道对象的生活中去,多维度采访,全媒体还原。在对何发能家的报道中,我们多次到会泽县采访。在暖暖的小火炉旁,在春节前的团聚中,我们跟夏元惠、何发能还有两个儿子唠家常,谈生活。何发能回忆儿子从地上捡糖果纸舔、家里买不起鞋子等细节,更发出“暂时的贫困不是永远的贫困”“人要信命,但不认命”的深刻感触。
事实证明,每个人的故事各有不同,但不屈、自强和追梦的共同品质是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人物的基本要素,再通过深入采访、还原细节,足以成为折射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水滴”。
要让人物故事更好地传播,就应该贴近每一个普通人的媒介使用情况。在“80后白发书记”“冰花男孩”等报道中,我们运用了短视频、漫画、图片等多种形式,以立体式的信息展示手段,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向社会推送,不仅形成刷屏之效,更增强了新华社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根据中央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眺望着山山水水,在未来一个时期,巩固脱贫攻坚质量、推进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仍将是典型人物报道的主战场、“凡人英雄”的发源地。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紧握时代的脉搏,做好“凡人英雄”式典型人物报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
首先,共情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还原本真面貌。今后,“典型人物”率先在网络上曝出的情况会进一步增多。作为记者,根据网上线索进行采访核实、深度挖掘是日常任务之一。新闻人物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新闻报道对象的事迹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能有任何凭空捏造的部分,不过度美化,需要记者在不完美的人物身上发现共痛点、共情点,挖掘“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在聚焦网民关注的典型人物时,记者要发挥两重作用,一方面是对网络上已经形成的对典型人物的判断进行证实,进一步强化“典型人物”在受众中的形象;一方面对不实言论、不良导向进行证伪,修正网络上对“典型人物”的一些错误认识。
其次,提升报道可读性,用深入调研挖掘典型事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深度参与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中,他们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也是影响后续舆情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在移动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凡人英雄”不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也更广。人物报道应该针对融媒体的传播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形式,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凡人英雄”,打造更加多元、立体的报道来影响受众。
一个好的视频不单单只有画面美轮美奂,必须也是思想力的体现。在对何发能家的回访报道中,我们专门推出了以视频为重点的融合报道《这个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盲人贫困户,找到光明了吗?》,辅之以图片、文字,用何发能和家人对命运的感悟,来生动展示他们人生虽苦,但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坚守着内心深处的光明。
第三,有头有尾,以回访报道的形式持续扩大影响力。报道的典型人物与受众越接近,越容易受到关注,互联网让更多的“凡人英雄”可以涌现出来,但互联网的特性也决定了受众对于一个热点的关注时长有限,不失时机地开展回访报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对何发能一家的回访,包括“80后白发书记”“冰花男孩”等人物,新华社云南分社多次安排记者回访,开发一系列报道,如《新华时评:让“冰花男孩”们先暖起来》《“冰花男孩”告别“冰花求学路”》等,为人物报道的传播力“加柴火”,也更好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