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单扬 明垣宜
和谐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导师与研究生彼此情感体验优化的关键要素,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无疑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培养质量达到最优。
关键词 导学关系 研究生教育 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简称,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育教学、科研指导和日常交往为内容,以导师与研究生为主体,在双向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社会关系。导师与学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大关键角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受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教学科研压力与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同频增加等众多因素影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凸显。更随着个别极端导学关系问题的暴露,导学关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厘清导学关系的本质及类型,探讨导学关系优化路径尤为必要。
导学关系本质及类型
1. 导学关系的类型概括
国内学者在导学关系类型的分析上已经很成熟和深入,基本可以概括为根据“导学”衍生出的“指导方式”与“关系”衍生出的“情感模式”划分。学者田建军把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类型分为师徒式、合作式、冷漠式、对立式。不同的导学关系可能产生不同的培养效果。刘燕、刘博涵两位学者基于结构性紧张理论将研究生导学关系分为剥削紧张型、疏离松散型、雇佣关系型、传统师徒型和良师益友型,并验证了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是最佳导学关系类型。梁社红、刘艳等学者总结了导学关系困扰的三类八种常见类型,分别是导师主导类困扰(包括剥削型、放任型、专制型)、学生主导类困扰(逃避型、应付型、对抗行)及复合原因类(包括专业迷茫型、品行不端型)。陈星从合作冲突的角度分析研究生与导师存在5种冲突由小到大的合作关系:良师益友型、任务型、相爱相杀型、过场型和怨恨型,并给出治理合作冲突的思路。
2. 导学关系的本质探析
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道路的引路人、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与学生产生了“教”与“学”的“师生关系”。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导师作为与研究生接触最为频繁、关系最为密切的师长,其道德水平、治学态度、为人处事、经验阅历等对研究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产生了一种“师徒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相结合的“全方位影响”的关系是“导学关系”的本质。同时,这种“全方位影响”是研究生导师实现教书与育人职责有机统一、实现知识传授和经验传授有机统一、实现专业引领和人生引领有机统一的独特优势。
“师生关系”是“智育”。“师生关系”的内核之一是基于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是指导师与研究生在传授与学习、约束与被约束、服务与被服务等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权利与义务关系。研究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作为受教育者还需承担如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等义务。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教学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学术指导义务等。法律关系是导学关系的底线和基本保障。
“师徒关系”是“德育”。“师徒关系”的内核之一是基于价值认同所形成的师徒之间的“道德共同体”,是融入道德规定的价值关系。有志于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与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老师相互选择,成为一对一的“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相比联系更为紧密。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对其成长影响至深,一般这种关系不会随着学制的结束而结束,甚至会贯穿一生。“师徒关系”的发展还会形成“师门文化”。这种“共同体”关系,实际是“伦理关系”,对关系双方道德水平及自我约束能力要求都要更高一些。
进一步来看,研究生与导师是“知识共同体”更是“道德共同体”,导学关系要遵守智育与德育的双重要求。大学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导学关系”的本质也是“立德树人”。
优化导学关系的路径建议
导学关系的本质是“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相结合,在“立德树人”视野下,优化导学关系可以从优化“师生关系”与优化“师徒关系”两个角度来探讨。从导师与学生相识前后的过程来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下面就将“两个角度”融入到“五个阶段”中,提出优化导学关系的路径建议。
1. 严格导师准入机制
导师要指导学生首先应具有导师资格。目前,国内导师资格的获得主要有“遴选”及“认定”两种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在确定导师资格时,均应从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出发。选拔出可以满足、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的导师,除学术要求外,还应考虑导师指导能力、指导水平、指导热情及师德师风等因素。
从优化“师生关系”角度来说,导师准入机制应充分考量导师学术研究能力、学术活跃度、学术发表及科研项目在研等情况。依据充分翔实的材料审查, 证明申请者在其学科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学术功底,并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指导时间。
从优化“师徒关系”角度来说,导师准入机制应充分考量导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充分考量导师是否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突出“师德师风”作为导师资格取得的第一衡量指标。
2. 建立导师培训体系
对导师加强岗前培训,建立预防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构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新聘博士生导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在岗博士生导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校院两级导师培训机制。推动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办主题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培训等。强化导师立德树人的履职意识,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3. 優化师生互选程序
发挥导师在优秀生源选拔中的主导作用,在师生确定双向互选前,创造制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现有的招生制度基本可以使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彼此研究方向是否吻合,学生基本学术基础及导师的学术能力。但效果是有限的。面试环节有限的时间内,导师和导师组很难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出全面的考察。从“师徒关系”的角度来说,现有的招生制度基本无法实现师生双方对彼此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而这一点在师徒关系中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导致很多不和谐的导学关系发生的最基本原因是,师生双方性格无法相互适应、“三观”不符无法友好互动交流。
因此,优化师生互选程序首先要增加师生相互了解的渠道及途径。充分利用线上交流平台,使学生及导师有更多的机会在选拔前相互了解和交流。引导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课题或科研团队,吸引校内优秀生源推免留校或连读。积极探索及推进博士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招生,入校培养一年后再选定导师及确定研究方向。培养单位同时也要完善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一旦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在原导师、学生本人、新导师三方同意下,解除指导關系,重新确定导师。
4. 健全导师奖惩机制
强化优秀导师评选与奖励。将导师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优秀导师评选的核心指标,强化示范引领,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扩大对优秀导师的宣传,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崇尚师德、争创优秀的良好氛围。同等条件下,优秀导师可在各类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中优先获得资助。完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表彰机制。
落实督导检查机制。把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纳入教学督导范畴,加强督导检查。对于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或履行不力,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情节较轻的,学院进行诫勉约谈;情节较重的,进行限招、停招;情节严重的,取消导师资格。
5. 加强师生心理辅导
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多种渠道,掌握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和身心状况,及时提供帮助,指导研究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并在研究生就业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间的沟通机制,并加强对导师们的关心与关怀。
结语
导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过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贯穿导学关系存续的全过程。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和谐的导学关系构建,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及学生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19464)】
(褚单扬,硕士,研究生院行政人员;明垣宜,硕士,资产管理处行政人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