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字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2021-11-12 14:40杜爱民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汉字影响因素

杜爱民

摘要: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当今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汉字的文化传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老师要积极探寻影响汉字文化传承的因素,找到有利于我们老师进行汉字文化传承的方法,要让汉字的文化传承的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36-445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爱国情结。汉字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字文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几乎都离不开我们的中华大地。

汉字的文化传承与孩子的受教育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大致也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但父母的一言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装饰格局以及家庭的学习、文化氛围也会对孩子有深远地影响。另一方面,人终归要踏入社会,孩子也会跟着父母等人走入社会,社会上的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如集市、店铺、道路指示的牌匾文字,商场、超市里货架上物品展示的文字,影院、剧场以及人才市场招聘等的海报文字亦都对孩子有明显的教育影响。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学校,学校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使命---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其中小学阶段正是“童蒙养正”的阶段,是小学生身心、道德、能力、意志品质等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汉字文化的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我们的语文教学时刻都离不开汉字。我们语文老师教学语文、传承文化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可结合汉字教学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汉字起源、演变方面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汉字起源于公元前1300多年商朝时期的甲骨文,要让学生了解汉字是由于古代的劳动人民的系绳记事而逐渐转变成一些记事符号。又由于这些符号需要保存下来,才想到把这些符号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才发展到刻在竹、木片上,形成文字。由甲骨文到殷周朝时期的金文,再由金文发展到秦朝时期的小篆与隶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直到汉朝时期才被取名为汉字,延续到唐朝才楷化为今天所用的手写标准字体---楷书。后来又由于书写时间与书写者思想情绪的影响,楷书快写成行书,行书仍保留有楷書的一些书写规律。再后来又有楷书的省写而转变成草书,草书有行草与狂草之分,它们都不具有楷书的书写规律。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又衍生出不少汉字的艺术体。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汉字字体中感悟、品味汉字的美,引导学生在欣赏汉字形体美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我们要结合某些生字的教学时简单介绍一下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的造字方法实质上就是它们造出来的一种创造方法,是解决汉字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可以用于创造新的汉字。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在教学“采”字时,要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采”字的字形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让学生了解“采”的字形变化。使他们知道早期的甲骨文“采”字是手采摘果树上的果子,晚期的甲骨文省去了树上的果子,金文、篆文承续了晚期甲骨文的字形,再后来楷化为今天的“采”,意为人们采集植物的叶、花或果实为食物,要明白“采”字是一个会意字。再如,教学“日、月、水、火”等字时,要相机播放该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明白“日、月、水、火”等这类字是象形字。在教学“晴、跑、护、躲、饭”等字时,要突出偏旁,让学生了解字族,掌握形声字和形声字的记忆方法。在学生造句或说话时出现用熟字来代替同音字的现象,我们要相机介绍一下汉字的转注。让学生知道转注是一种动态的文字现象,它是同音字的互相解释,增加了人们的负担,但是它却促进了形声字的形成。我们在教学汉字的相关同音字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汉字的假借,要让学生明白假借是一种旧字翻新的方法,是一种不用造新字来表达新意的方法,是用原有同音或者近音字代替索要表达的意思。

三、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生字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了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在教学汉字的结构时,我们可以在教学汉字的构字方法的基础上引出。比如,教学汉字“月”时,可以从“月”的字形演变中体会出“月”字是一个象形字,使学生明白它是一个独体字,再指导学生按笔顺书写。再如,教学汉字“跑”、“晴”、“挺”、“饭”等字时,要在学生体会它们的共同特点---形声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再进行书写指导。进行汉字“远”、“庆”、“旬”、“翅”、“同”、“团”、“国”等字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它们中有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有的是全包围结构的字,我们再给他们介绍汉字的书写笔顺,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在学生掌握书写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最后再让学生按照书写要求一笔一划地写出来。比如,教学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的汉字书写时,要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规则是从左到右;教学上下或者上中下结构的汉字书写时,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是从上到下;教学全包围结构的汉字书写时,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即人们常说的先进人后关门;教学半包围结构的汉字书写时,汉字的书写顺序要视情况而定,“庆”字是先上后下,“问”字是先外后内,“远”字是先内后外,“同”字是先外后内,“凶”字是先内后外,“旬”字是先外后内,对于这些半包围结构的汉字的书写方法,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教学独体结构的汉字书写时更要视情况而定,他们也各有各的规律,“书”、“我”等字的书写规律是点在右上方要后写点,“头”、“文”等字的书写规律是点在左上方或正上方要先写点,“承”、“水”等字的书写规律是先中间后两边。

四、我们老师在指导小学中高年级的汉字组词或造句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词性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点拨。比如,助词“的”、“地”和“得”的用法是小学学习的基本常识,也是语文知识中很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不仅是小学,甚至到了初中、高中,很多同学还会把这几个字给用错地方,尤其是写作文的时候,张冠李戴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我们让学生记住它们的结构式:“的”的前面是名词或代词,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地”的前面是副词,后面是动词,“得”的前面是动词,后面是形容词。学生掌握了它们的结构,就不会再把它们弄混了。在教学汉字词语的运用时,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词语。

五、我们老师在教学汉字的传统文化传承时,还要杜绝教学过程中出现“滑过现象”。所谓“滑过现象”,它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的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去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而忽略了途中景色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1)我们要提前认真备课,把握好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要做好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预设,要把问题设计得难易适度,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的思维受阻,学生回答将会卡壳,耽误教学时间。有时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得过于详细,把问题设计得过于容易,课堂教学感觉很顺利,学生对问题也不用多思考,所设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会浪费教学时间,(2)我们要杜绝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一味地讲授,多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与发言权,不易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不断学习。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名师们的先进教学方法,我们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创建探究式的课堂,把學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老师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和引导,经过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学生记忆才深刻。(4)我们老师还要具有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由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又活泼好动,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接触的知识比较广泛,他们有时会提出一些接近教学内容的新奇问题,要求老师及时解答。有可能学生在小组探究问题时,由对问题的争执演变成学生个人对立的矛盾。还有可能爱动的学生因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引发的其他不良现象。都需要老师有聪明的智慧,需要老师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我们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汉字的文化传承非一日之功,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坚信自己是一个行路人,要一直走在探索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探索,提高自身修养,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2.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长胜中心小学高建红发表在《数字化用户》2018年第25期上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汉字影响因素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