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能力

2021-11-12 13:39胡卫民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6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胡卫民

摘要:数学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理论,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将学生为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活跃,只有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习知识,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强化动手操作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本文主要分析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36-258

引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数学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加充足的动手操作机会才能够让其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数学知识,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这门抽象化的课程当中往往会因为兴趣转移而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而影响数学的教学成果。

一、当前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动手操作比较程序化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组织中,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其动手操作的程序化,一味地引导学生对其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进而导致学生陷入“被动操作”“机械操作”的窘境,难以引发学生对其知识的探究性思考,无法达到动手操作的培养目标。同时,部分教师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缺乏科学的设计流程和实施计划,只是简单地对其进行操作讲授,未能发挥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机制,这对学生学习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动手操作方法单一化

动手操作环节的设计和运用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从而保证学生主体学习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但在当前的教学组织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法,缺乏创新意识,并对其活动形式、职责分工、操作目标、实施效果等方面缺乏具体安排,进而导致学生在参与状态、学习效果方面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

(三)动手操作应用片面化

动手操作作为课堂学习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理解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其操作环节的应用时机把握不准确,难以发挥其辅助认知的效果,导致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难以保证。同时,部分教师在操作活动的设计方面缺乏全面考虑,难以引导学生产生关联性的学习思路。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教师需要明确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活动时,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正式开展活动之前准备好相关的活动教案,对活动当中的每一环节进行精准的预估与管控,明确学生在数学课堂实踐活动当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每一项活动的时间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活动,但是不能够为了动手操作而活动,这样就会丧失数学教学的本质意义。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动手操作的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实时观察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况,保障学生能够完整完成项目活动的同时充分汲取活动当中的知识内容,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各种数据变化当中总结出活动结论。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大量不同颜色的玩具道具,从而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从玩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如毛绒玩具或是汽车玩具;也可以从玩具的颜色上进行分类整理,如蓝色的玩具或是绿色的玩具,这样复杂多变的种类划分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制订详细的分类整理表格,首先引导学生按照玩具的颜色进行划分,然后按照玩具的实际种类进行划分并加以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通过教师的辅导促使学生明确课程的意义,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完美完成课程学习。

(二)注重动手操作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加入“动手操作”指导,对每个小学生都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数学知识是可以相互迁移的,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多变,自觉、自主地接收各类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一些基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火柴棒”,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好活动主题,如“加减法”知识的运用。活动的形式和活动的内容则由学生自己设定,极大地优化了课堂资源,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课桌上摆上不同数量的火柴棒,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左右两边一共摆出了几根火柴棒?”“如果左侧有2根,右侧有6根,该怎样列出加法计算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便能联系基础理论知识,列出算式:2+6=8。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例题,引导学生列出“3+4=7”“5+2=7”等算式,使动手操作与实际的数学计算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意识。

(三)实施有效引导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化教育理念需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需借助长期引导,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并固化为行为。教师鼓励引导产生一定效果后,教师需将学生能力作为培养重点,重视学生学习自信的培养,促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动手,借助动手活动的展开实现知识的获取。教师组织动手活动时,除应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调动外,还应注重外部环境的构建。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动手实践能力,在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活动当中发散自身的思维,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才能够掌握数学抽象化的知识内涵,进一步实现教育改革下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基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生活与周刊,2020(5):5-6.

[2]周微微.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和动手操作教学[J].数学课堂,2019(8):26.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