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晓华 王才懿 刘欢
摘 要: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背景下,高校要加快构建改革步伐,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创新,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新体系,以切实培养新时代的“四有青年”,为社会培育英才。因此,就如何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进行研究,围绕“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保障机制建设,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更好地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深入进行,推动高校育人新格局的形成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三全育人”;实现路径;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中文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89-03
引言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集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围绕“全面育人”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育人方向,制定科学的育人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聚焦于人才的能力、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以培养思想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此外,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改革,将“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融入到各专业之中,成为推动高校专业课程融合、整合的重要指导纲领。
一、落实“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遵循方向性原则,高校要在教学工作中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将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只有与党和政府保持方向一致,才能够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实现步调一致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之中。坚持方向性原则,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进方向。高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将共产主义与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之中进行教育,更要融入到青年学生生活之中,让青年学生意识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之处,在生活中、社会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其次要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24字丰富成一节节生动的课程,让青年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含义,结合热点事件、时代人物等,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
(二)协同性原则
在青年学生的育人工作方面,要坚持协同性原则,整合高校的各项资源,将其融为育人资源。育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坚持并集高校之全力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全过程育人,真正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大青年学生。因此,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首先,要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以高校思政教师为主力、各专业教师为辅助,构建起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的育人教师队伍,开展更高水平的育人工作。其次,要推进高校思政课程资源与各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与融合。思政课程应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之中,成为各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各专业课程则应主动接受思政课程内容,在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教授青年学生专业知識与技能,与高校思政课程相得益彰。高校思政课程则要充分汲取各专业课程的优点,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之中,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最后,要推动高校育人工作与社会育人工作的整合和融合,将高校育人工作与社会、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青年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的育人工作要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凸显青年学生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青年学生既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在青年学生的育人工作方面,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青年学生的成长而服务的。在促进青年学生成长的进程中,高校育人工作应围绕激发青年学生的内在动机,以触及青年学生心灵为目标,让青年学生在育人工作的激励下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便是要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年学生在高校的成长是阶段性的,高校的育人工作也应该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要根据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有效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适应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构建线上线下育人体系
线上线下育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扩大高校育人工作的覆盖面,提升育人工作力度,使广大师生从中受益。首先高校要依托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继续夯实线下教学根基,推动线下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适应线上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与线上教学工作相融。
当前高校的育人工作仍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下教学工作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不断优化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服务、推动专业课程发展的一门课程;另一方面,线下教学工作要逐步提高劳动课程的比例,形成以劳动课程为主的实践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青年学生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必然途径。线下的育人工作要注重理论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开展理论教育时要多采用案例,尤其是当下的热点事件,将其引入到课堂之中,组织青年学生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触及社会问题的实质,引导青年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摆脱消极思想的误导。
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社会资源,组织系列劳动活动,为青年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创造条件。比如,组织青年学生在校园内参加“节水节电活动”、“校园环境卫士”、“图书管理员”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参加劳动活动,感悟奉献、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等精神。利用社会资源,组织青年学生到社会之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组织青年学生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到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担任城市志愿者,在节假日疏导交通等。通过上述劳动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感、交际能力等,塑造有正气、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