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设计有效性数学提问,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强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借助有效性提问,与小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并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提高。
一、创新设计数学提问情境,提升数学提问趣味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先了解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情况,设计适合的数学问题,并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等,对数学提问情境进行创新设计,将数学问题关键点直观呈现出来,调动数学课堂教学活力,促进数学提问有效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小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指导小学生分析对应的数学现象及定律等,使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有较好的认知,实现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火车平移、风车旋转等现象,创新设计对应的数学提问情境,设置“物体旋转与平移的特点”等问题,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物体运动,促进数学教学针对性、直观性增强。小学数学教师可让小学生用卡纸制作火车及风车的简易图形,引导小学生进行运动模拟操作,并让小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促使小学生更好地回答数学问题。又如苏教版四年级“观察物体”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创设摆放积木情境,展示摆放方式不同的积木组合的全景,让小学生想象积木组合的正面与侧面形状,要求小学生画出简图。小学数学教师可展示出积木组合的正面形状、侧面形状,让小学生检查简图是否正确,及时帮助小学生纠正错误。
二、实施有层次性的数学提问,促使小学生积极思考与解答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是先学习较为浅显的数学知识,再进行逐渐深入。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提问应面向班级内所有小学生,分析小学生间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等个体差异,设置多层次的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应掌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实施有层次性的数学提问,引导所有小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留出时间让小学生自主分析,并指导小学生探究不同的解答方式,将小学生的解题热情调动起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先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计算其中的乘除,再计算加减。教师可设计“234-69+280÷4、11×4+69÷3-21、95×19+45×2×9-70×2、142+22×6÷3-52÷4”等层次性问题,并安排计算能力较弱的同学解答第一题和第二题,让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解答全部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带领学生验算计算结果,并讲解简便运算的技巧,帮助小学生由浅入深地构建数学混合计算知识。如95×18+45×2×9-70×2=95×18+45×18-140=(95+45)×18-140=140×18-140=140×(18-1)=140×17=2380。通过这种方式能使所有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思考问题与解答中,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先举例讲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等知识,再引入小芳家、小雄家分别在学校的东面与西面,两人从家同时出发去学校,在4分钟后两人同时到达,小红与小雄每分钟分别能走76米和64米,设置“两家相距多少米”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先引导小学生画图或列表整理其中的条件与问题,指导小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可列出76×4+64×4=(76+64)×4=540(米)。小学数学教师也可让小学生分别算出小红和小雄在4分钟走过的路程,列出76×4=304(米)、64×4=256(米),再让小学生将两人的路程相加,即304+256=540(米),让小学生认识到使用运算律的简便性。
三、设计贴合生活的数学提问,培养小学生运用數学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应创新设计贴合生活的数学提问,并组织小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指导小学生将数学知识衔接现实生活,有效锻炼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喜欢看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话题,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总结出综艺类等电视节目,指导小学生列出表格,让小学生统计班级同学喜欢每种类型电视节目的人数。小学数学教师可指导学生依据表格绘制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分析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优点,着重强调两者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问“哪些生活问题需要使用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可引入班级日常情况调查、班级学生仰卧成绩统计、为学校鼓号队员购买表演服装等,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与毫升”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展示大桶饮用水、富光水杯的容量,如19L、500ml、1000ml等,并提问“家里的大桶油是多少升、花露水通常是多少毫升”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容量、升与毫升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借助生活性提问,让小学生对物体进行具象观察,能帮助小学生突破抽象思维的限制,促使小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合理运用数学提问技巧,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合理运用数学提问技巧,先调动小学生探究分析的热情,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再指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数学提问技巧时,应全面关注班级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班级全体小学生进行数学提问,围绕小学生不理解的点设置引导性提问,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提问形式,指导小学生找出解题的关键要素,促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解题技巧,构建活跃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小学数学教师应同时关注后进生与优秀生,在提问时公平对待每位小学生,可结合小学生的数学学情划分多个学习层次,设计简单、适中、难、较难四种不同程度的数学问题,依据掌握情况实施针对性提问,促使每位小学生都能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可多让后进生回答简单及适中的数学问题,巩固所有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让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满足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增强。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先带领小学生整理例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让小学生按照果树种类与数量列出表格,如桃树有三行,每行有七棵,使小学生清晰地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应重点强调“桃树与梨树共有多少棵”问题,让小学生依据条件先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指导小学生结合问题要求进行计算,使小学生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入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如二班与三班共有48人,三班比二班少4人,四班比三班多6人,并设置三班有多少人、四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三个问题,先讲解整体条件的技巧,让小学生自主列出数量关系表格,并请三位小学生展示表格,若存在项目与数量不对应等错误,应及时帮助小学生纠正。小学数学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将二班人数设为x、三班人数是(x-4)、四班人数为(x-4+6),让小学生依据条件列出式子x+(x-4)=48。小学生可算出二班、三班和四班分别有26人、22人和24人,再计算26+22+24=77(人),得出三个班一共有77人。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可只设置题目,让小学生依据条件等设置问题,组织小学生进行相互提问,让小学生主动分析数量关系、限制条件等,有效促进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五、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小学数学提问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教师应研究分析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组织小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性数学问题,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可能性”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先设置摸小球实践活动,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放置黄球、红球与白球共有50个,组织每个小学生任意摸出1个小球并放回,设置红球一定比白球多吗、下一次最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等问题,引导小学生主动分析摸小球的规律,让小学生结合观察分析回答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也可在不透明袋子里放置10个绿球、6个黄球、2个红球,在小学生摸小球前进行提问,如你一定能摸出绿球吗、你有可能摸出红球吗等问题,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抽取小球的可能性。小学数学教师可提高提问的难度,如若同时摸2个球能摸出1个黄球和1个红球吗、若同时摸3个球能摸出2个红球和1个绿球吗等问题,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又如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中,小学数学教师讲解角度知识时,可引入“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展示现实中滚圆筒视频,设置“斜坡和地面成什么角度的情况下物体滚得更远”组织小学生分组搭建木板斜坡,让小学生准备圆柱状饮料瓶,并让小学生进行滚饮料瓶实践活动,要求小学生记录30°、45°、60°等不同角度下饮料瓶在地面滚动的距离。在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讲解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问题,如没有将饮料瓶放置在斜坡顶上、松手时施加一定的推力等,再让小学生在同一个角度进行三次或四次以上的实验,指导小学生计算每次滚动距离的平均数,帮助小学生有效排除实践活动中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应让小学生回顾反思整个实践过程,引导小学生分享实践活动的收获,指导小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规律,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度数知识。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创新设计数学提问情境,实施有层次性的数学提问,还应设计贴合生活的数学提问,切实提高数学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獻:
[1]张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视界,2020(23):150-151.
[2]李振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