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临床中十分常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已经成为骨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疾病也是引发患者腰腿痛的主要原因[1]。如果一旦突出到后方或腰椎椎管中则会使关节之间相邻的脊柱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这种刺激直接作用到患者腰部或腿部,引发疼痛。发病初期可通过休息或保守治疗得到缓解,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未得到及时治疗,突出情况严重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常要根据患者症状、CT 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选择手术方式,如微创手术或开放性手术[2]。在术后患者可能由于自身未得到有效康复、神经缺血时间过长从而发生永久性损伤,发生神经萎缩、软化导致疼痛[3]。本文对本院治疗的100 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探讨针灸治疗法对此类情况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无严重的肝肾类疾病和恶性肿瘤,无严重的精神障碍并可进行正常语言沟通,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对研究内容和目的知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3 例,女27 例;年龄48~72 岁,平均年龄(56.4±5.2)岁;患病时间1~16 年,平均患病时间(11.2±3.2)年;患病关节:L2~3、L4~5、L5~S1关节分别为21 例(42.0%)、11 例(22.0%)、18 例(36.0%)。对照组患者中,男23 例,女27 例;年龄47~78 岁,平均年龄(58.3±6.6)岁;患病时间1~19 年,平均患病时间(12.2±3.8)年;患病关 节:L2~3、L4~5、L5~S1关节分别为20 例(40.0%)、10 例(20.0%)、20 例(40.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首先实施甘露醇静脉滴注,2 次/d,100~125 ml/次,注射3 d 后停止;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与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l)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d,注射3 d 后停止;口服甲钴胺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07,规格:0.5 mg),成人1 片/次,3 次/d,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酌情增减。对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疼,布洛芬缓释胶囊(商品名:芬必得,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89),口服20~30 mg/次,2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位置选取合适的穴位,通常主要穴位为肾俞穴、夹脊穴、大肠俞穴、阿是穴和腰眼穴等,对于出现坐骨部位疼痛严重的患者增加秩边穴、环跳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外陵穴等。每次将毫针消毒对穴位垂直进入,平补平泻后留针8~10 min,2 次/d,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7 分为强烈疼痛,4~6 分为疼痛较严重,对睡眠有一定影响,1~3 分为轻微疼痛,不影影响睡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疼痛消失且下肢活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大幅度改善,疼痛减轻且下肢活动范围增大,可以正常生活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疼痛剧烈[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n(%)]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临床中较多见,该病会使患者单侧或双侧下肢发生疼痛或者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5]。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患者椎间盘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髓核、软骨组织、纤维环等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尤其是腰椎间盘髓核,在发生病变并因外力作用后可能发生破裂,导致髓核组织从破裂的纤维环部位脱出、突出出来。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微,而疾病发展严重后会出现腰部疼痛、下肢疼痛或者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需要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干预[6],如椎间孔镜手术、椎间盘镜手术,在术后出现疼痛的现象非常正常,压迫受损麻痹的神经恢复,除自身修复外,需要靠药物的促进,才能达到最佳的恢复状态,如果恢复不佳则会出现疼痛,应进行康复治疗[7,8]。本文通过对本院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知,实施中医针灸与常规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和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方面均较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更为理想。腰间盘疾病在中医称为痹症或腰疼症,病因是由于外伤劳损与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或气血经络受损,机体肝肾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发病。发病后通过手术治疗后,缓解了压迫神经,但是手术后植入钢板有可能出现摩擦痛或神经痛。椎间盘脱出手术的目的是恢复椎管口径为神经减压,它不能恢复神经,其压迫受损麻痹的神经如果未完全康复,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采用中医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突出的位置回纳,恢复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从而减轻神经水肿和炎症缓解疼痛。应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比如可以在腰部取穴,临床上常常选择阿是穴、腰眼穴、腰宜穴和腰阳关穴等,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远端的穴位,比如委中穴、环跳穴、阳陵泉穴、丘墟穴等穴位进行治疗。所以,在临床上腰间盘疾病应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穴位积极的进行治疗,缓解相关的症状。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患者应用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缓解疼痛,建议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