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存
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或其周围组织并发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诱因与吸烟、大气污染等有关,患者会发生支气管腺体增生,且较多的黏液分泌。该病的高发人群多为老年人群,且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多在春季、冬季发病,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且具有病程迁延以及复发率高的特征。早期症状较为轻微,以喘息、咳嗽为主,而晚期因炎症加重,则出现严重的胸闷、胸痛,甚至咳血,故应及时治疗[1]。老年人本身体弱,少数患者还同时伴有肺气肿、肺炎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一旦病发,病情更加严重,为此对其身体和生活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临床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主要以西医、中医为主,但是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具有较高的致病菌侵袭率,老年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减低,对药物的利用、吸收情况差,而常规西药,虽然见效快,但是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会增加老年患者的胃肠功能负担,此外西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伴随着传统医学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中医在临床中应用已经得到了众多患者和医生的认可,根据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特将其运用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当中,并深入分析其应用后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旨在为日后工作中积累更加丰富的治疗经验,以供参考,相关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来本院就诊的160 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收诊先后次序分为应用组和对比组,各80 例。对比组男∶女为45∶35;年龄60~81 岁,平均年龄(69.3±3.9)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8.44±2.48)年。应用组男∶女为44∶36;年龄60~82 岁,平均年龄(69.2±4.3) 岁;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8.47±2.4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老年患者均客观符合《实用内科学》[3]中关于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首先为反复性咳嗽,同时伴有喘息,并且连续发作>2 年,发作持续时间均>3 个月,其次为反复行脓性痰,同时伴有气短或者严重性喘息,部分老年患者伴有发热,最后是在本院通过X 线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支气管壁增厚现象,同时伴有肺纹理增粗;②年龄均≥60 岁;③本次研究得到两组老年患者的支持,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3 排除标准 ①肺结核、哮喘等类似疾病,其他肺部疾病,如:肺脓肿、肺结核以及支气管哮喘等;②其他恶性疾病者;③中途退出、放弃治疗、不配合者。
1.4 方法 对比组行常规西药治疗,主要采用祛痰药物、平喘药物、抗炎药物等;应用组在对比组基础上行中医治疗,基础处方:款冬花20 g,甘草15 g,荆芥15 g,柴胡12 g,枳壳12 g,防风10 g,杏仁10 g,紫菀10 g,浙贝母10 g,百部10 g,同时根据中医证候行加减,倘若患者存在痰热,应加入鱼腥草30 g,黄芪10 g;如患者存在血瘀,应加入当归30 g;倘若患者存在痰湿,应加入半夏10 g;倘若患者存在咽痒,应加入蝉衣15 g,乌梅10 g。药方处理方式为水煮,分2 次煎煮,2 次药液再混合后分早晚服用。针灸:穴位选择风门穴、肺腧穴、喘穴,行埋线治疗,若患者存在高热,增加曲池穴、大椎穴行针刺;若患者存在气虚,增加气海、肾腧行针刺;若患者存在喘息不定,增加鱼际穴位行针刺;若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咳嗽,增加孔锥针刺,同时行平补平泻方式,留针时间在30~45 min 最佳。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8 周。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统计,包括: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②遵循《支气管炎诊治指南》[4]对老年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判定,显效:老年患者经过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咳、喘、痰)等明显得到改善,且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通过相应检查(血常规、胸片)确定其症状消失;有效:体征、临床症状等得到改善,且肺部哮鸣音减轻,通过相应检查结果有所减轻;无效:老年患者体征、临床症状等明未改善,且肺部哮鸣音无减轻,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组中显效23 例(28.75%),有效42 例(52.50%),无效15 例(18.75%),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65/80)。应用组中显效45 例(56.25%),有效32 例(40.00%),无效3 例(3.75%),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77/80)。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4,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应用组喘息消失时间(4.5±1.3)d、咳痰消失时间(4.7±1.4)d、咳嗽消失时间(4.4±0.9)d 均短于对比组的(9.0±1.2)、(10.0±1.4)、(7.2±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对比组比较,aP<0.05
全球空气质量下降,伴随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下降的发展趋势,为此呼吸系统防御能力减弱,免疫能力下降,老年人已然成为支气管炎的主要人群[5]。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的症状与感冒极其相似,且极易混淆,所以重视度不足,导致病情加重。
慢性支气管炎的诱因较多,众多因素中感染占比最高。传统医学中将其定义为:五脏中的肺过于衰弱、外感风邪,主要在于肺气和肾气不足,损伤肺、脾、肾,具有迁延难愈的特点。老年人本身体弱,少数患者还同时伴有肺气肿、肺炎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一旦病发,病情更加严重,为此对其身体和生活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6]。临床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主要以西医、中医为主,但是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具有较高的致病菌侵袭率,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减低,对药物的利用、吸收情况低,而常规西药,虽然见效快,但是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会增加老年患者的胃肠功能负担,此外西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根据其致病因素,采用中医联合针灸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宣肺止咳、补气养脾、去痰清热、固本生津,以此来改善老年患者的肺部功能,进而改善其临床症状[8]。处方中的甘草具有解毒功效;紫菀具有治伤风咳嗽功效;杏仁能利肺气;百部和浙贝母是治疗外感咳嗽的常用药物;款冬花及柴胡具有下气以及祛痰的功效;荆芥具有疏散风寒的功效,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药方进行加减,所有中药联合应用后,不仅能够发挥治疗的作用,同时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并提升抗病能力[9,10]。由于肺部属于最娇气的脏腑,中医学中指出,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的损伤,为此本次采用针灸埋线方法,应用后主要目的是标本兼治,改善其呼吸道功能,进而抑制平滑肌收缩,提升血管通透性,平衡阴阳、激发人体正气,最终达到促进老年患者尽快康复的目标[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96.25%高于对比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组喘息消失时间(4.5±1.3)d、咳痰消失时间(4.7±1.4)d、咳嗽消失时间(4.4±0.9)d 均短于对比组的(9.0±1.2)、(10.0±1.4)、(7.2±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数据充分证明本次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总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更优,非常有利于老年患者临床症状转归,故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