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靖
(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项目执行二处,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再生沥青路面(RAP)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由于材料用量不同,产品制作工艺存在差异,导致这种材料未被全面开发利用。 此外,由于对新材料的认知匮乏, 且没有与其相适应的设计准则,使得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的成果较少。
再生沥青是一种变质的沥青混合物,材料通常含有老化的沥青和已使用的骨料等。 由于废料的回收再利用导致再生沥青的可变性、强度和刚度有所不足,从而限制了再生沥青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1]。考虑到再生沥青作为非约束路面基层材料的性能较差, 通常将它们与天然骨料和水泥外加剂混合。然而, 要确保再生沥青混合料在道路铺设中的使用,需要考虑原始骨料(VA)、回收材料和化学稳定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提高再生沥青材料的耐久性。 为此,学者们通过实验对再生沥青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如:王海峰等[2]为研究胶凝材料对再生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 水稳定性及扫描电镜等对其展开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再生沥青混凝土性能将随着NaOH 掺量的增加而增强。 陈凯[3]研究分析了不同配比的粉煤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路用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测定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低温性能及疲劳性能,实验证明,旧掺量小于45%时,粉煤灰可增强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同时将改善混合料的疲劳性,降低对应力的敏感程度。 沈冰等[4]采用标准击实试验、SEM 测试等分析了在碱激发水泥粉煤灰作用下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认为碱可激发粉煤灰的潜在活性,从而促使混合料抗压强度提升。 吴平等[5]确定了粉煤灰再生沥青路用性质, 并对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 弯曲度及浸水马歇尔试验, 证明了20%掺量的粉煤灰会使混合料稳定性达到最优,在掺量为15%条件下,混合物抗疲劳性最优。 前人研究证明再生沥青路面可以应用于各种路面。 然而,对再生沥青路面耐久性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为保障再生沥青路面在柔性路面中使用的可持续性, 因此评估再生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耐久性至关重要。
实验选择粉煤灰处理后的再生沥青路面混合料,同时对比使用NaOH 活化和不用NaOH 活化下再生沥青的耐久性。 该实验可在道路建设使用中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城市垃圾与建筑垃圾用量,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1.1 粉煤灰
为探究粉煤灰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收集火电厂粉煤灰为原料, 采用无任何处理的粉煤灰作为实验材料基础, 将粉煤灰用作胶凝材料掺入混合物中,并分析RAP-VA 混合物的强度。通过相关实验对粉煤灰的物理性质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粉煤灰物理性质
由表1 可知,未经处理的粉煤灰稳定性为0.3,比重达到2.28,最大干密度(MDD)和最优含水率(OMC)对应值分别为1.37 g/cm3和27%。 通过比重计对粉煤灰的粒度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粒度分析仪对比重计分析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求得粉煤灰的级配。 粒度分析与比重分析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粉煤灰粒度分布曲线
采用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粉煤灰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化学成分检测结果列于表2。
表2 粉煤灰化学成分
由表2 可知,粉煤灰中含量最高的是二氧化硅(SiO2),占比达到40.63%,其次是氧化铝(Al2O3),占比为32.34%,氧化钙(CaO)、铁矿石(Fe2O3)和氧化镁(MgO)占比较少,分别为11.93%、9.61%、1.85%。
2.1.2 氢氧化钠(NaOH)
本研究采用纯度为98.9%的实验室级氢氧化钠(NaOH)颗粒,对再生沥青混合物进行处理。
2.1.3 再生沥青路面和原始骨料
再生沥青制作采用某公路路段150~200 mm 厚的旧沥青层,并对其进行研磨及进一步加工。 为了减少取样偏差, 从公路路段的4~6 个地点随机取样。 原始骨料从采石场获取。 经试验测量旧沥青层和原始骨料的比重分别为2.7 和2.6。再生沥青路面和原始骨料的物理性质如表3 所示。
表3 再生沥青路面与原始骨料物理性质
图2 显示了再生沥青材料的粒度分布和规范标准的上限、平均值和下限的级配曲线。
图2 再生沥青材料粒度分布曲线
依据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T 5521-2019)》,确定了再生沥青材料的粒度分布。 对于用于我国柔性路面基层的材料,其相应级配必须满足道路运输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要求。 观察图2 可知再生沥青材料的级配不在规定的范围内,需要根据规范要求对材料进行重新配比,使其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平均级配。
设置2 组RAP 和VA 进行混和, 比例分别为80∶20 和60∶40,再使用20%和30%的粉煤灰分别掺入其中。 同时设置活化组与不活化组,其中进行活化处理的混合物使用2%和4%浓度的NaOH 分别活化。为方便记录,令F 代表粉煤灰物质。表4 为混合比例及名称。
表4 混合物成分
为确定最佳含水量 (OMC) 和最大干密度(MDD), 以改良普氏法对不同混合料进行压实试验。表5 给出了压实试验的结果。通过结果可知,随着粉煤灰用量的增加,混合物的OMC 会增加,其原因在于更细的材料(粉煤灰)增大了混合物的比表面积,因此将吸收更多的水分。 此外,混合物MDD值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粉煤灰比重相较RAP 含量较小导致。 同时发现,由于无定形沥青涂层中RAP 骨料吸收的水较少, 从而造成OMC 会随着VA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表5 混合物OMC 和MDD 实测情况
为对混合物抗压强度进行检测,需制备相关样品。 设置样品的OMC 和MDD 值保持一定,以直径为100 mm、高度为200 mm 对所有混合物一式两份进行制备。 随后,浇铸样品并将其放置在受控湿度(70%湿度)和温度(25℃)不变的条件下储存28 d。为方便记录, 以I 代表80R∶20V+20F; 以II 代表80R∶20V+30F;以III 代表60R∶40V+20F;以IV 代表60R∶40V+30F。
通过图3 可知, 当活化剂用量从0%增加到4%时,4 组粉煤灰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值均增加,这是由于粉煤灰中存在的SiO2的溶解导致。另外,在激发剂用量不变条件下,含有30%粉煤灰的混合物强度表现也较为优越。 由于VA 与粉煤灰的相互作用, 使得VA 含量从20%增加到40%时,混合物UCS 值出现明显上升。 当所有混合物养护28 d 后其UCS 值满足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最低强度标准。 结果表明,碱(NaOH)活化对粉煤灰处理的RAP-VA 混合料有明显的影响。
图3 不同比例混合物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情况
考虑到处理后的RAP 材料面临环境湿度变化影响,实验模拟并加速该环境状况,并分析其耐久性。模拟过程中,将样品在正常条件下养护28 d,随后取出样品并在饮用水中浸泡5 h。 对浸泡后的样品在70℃烘干42 h,烘干完成后,用钢丝刷进行擦拭同时敲击2 次并称重,以此模拟干湿循环交替的过程。 实验共设置12 次干湿循环交替, 每次循环后,记录每个样品的重量,以此计算出每个循环后样品的重量损失。 为检测干湿循环后混合物的强度,以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对进行检测。
图4 为连续干湿循环下混合物的重量损失。 观察图4 可知, 所有混合物的重量损失都小于14%。因为混合料中存在高老化沥青,导致粉煤灰活性受到了阻碍。 因此,在较高含量(80%)的RAP 和较低含量(2%NaOH)的活化剂作用下,混合物的重量损失相对较高。
图4 混合物质量损失与干湿循环次数
通过UCS 测试结果可知,在干湿循环后,每个混合物的强度损失非常小。 混合物中:60R∶40V+30F+2N、60R∶40V+20F+2N 和60R∶40V+30F+4N 满足4.5 MPa 的最低要求强度,这表明这些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要求。 根据耐久性研究表明,混合料在养护28 d 后,其抗压强度满足4.5 MPa的要求,且在12 次干湿循环后重量损失小于14%,满足规范要求。 因此,可证明该混合料可以用作柔性路面的胶结基层。
研究选用不同混合料对其进行了UCS 测试、质量损失测试。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用碱活化粉煤灰可提高混合物强度,并满足规范要求,适用于柔性路面的基层。 在RAP 含量较高时,RAP 中粉煤灰活性低于VA,导致RAP 混合物强度降低。 实验中所有混合物强度会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60R∶40V+30F+2N、60R∶40V+20F+2N 和60R∶40V+30F+4N 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