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1-11-12 11:34李妹娟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傅友强胡香玉巫志坚
广东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种养共生稻田

李妹娟,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傅友强,胡香玉,胡 锐,巫志坚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071)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通过稻田养殖鱼类,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农业模式。该模式提升了稻田产品质量,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是一种 稳产、高效、高质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稻鱼共生 生态种养模式在全球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有6 000 多年的历史,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均有报道[1-2]。我国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1 700 年前的三国时代,据《魏武四时公制》所叙及:“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浙江永嘉、青田等县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已有1 300 多年的历史[3]。新中国成立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在我国经历了3 个发展时期。1994 年原农业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稻田养鱼(蟹)现场经验交流会,指出“发展稻田养鱼既是抓‘米袋子’,又是抓‘菜篮子’,也是抓群众的‘钱夹子’”[4],此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成为一种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重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当前,我国稻田养鱼面积在不断扩大,2018 年和2019 年全国稻鱼种养面积分别达到202.8 万、234.7 万hm2,其中2018 年稻鱼种养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71%,约占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45%(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9》)。

广东省稻鱼共生生产历史悠久。公元890—904 年《岭表录异》一书中写到:“新泷等州,山田栋荒,平处以锄锹,可为町疃,伺春雨,丘中贮水,即先买鲩鱼子散水田,一二年后,鱼儿长成,食草根并尽,即为熟田,又收鱼利,乃种稻,且灭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其中所述的新泷等州即是现广东省西江下游的新兴县和罗定县。书中记载了养鱼具有除草和熟田的效果。然而,目前广东省稻田养鱼面积仅3 690 hm2,占全国稻鱼总面积的0.16%,相对应的水产品产量1 926 t,仅占全国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水产品产量的0.07%,并且近6 年内,广东省稻田养鱼面积一直停滞不前,2019 年田鱼产量比2017 年反而下降30%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本文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发展概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应用成果等方面,对广东省当前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应用。

1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1.1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与水稻单作比较,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水稻更稳产或者增产。Xie 等[5]对稻鱼系统进行了多年的连续性实验及调查,鱼产品产量在500 kg/hm2水平时,水稻产量仍能保持稳产。Hu 等[6]对稻田养殖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var.color)的研究发现,与水稻单作相比,在不增加氮素使用条件下可增加水稻产量。Berg 等[7]对越南农民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系统调查分析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在减少农药使用下可以增加水稻产量。谷婕等[8]研究不同生态综合系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水稻产量比水稻单作显著增加12.13%。此外,有不少研究者通过不同栽培方式、田间管理等研究稻鱼共生,结果均表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可以增加或稳定水稻产量[9-16]。然而,有少量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会使水稻减产和经济效益不稳定等[17-18],可能是为了避免田鱼氨氮中毒问题而采取一次性施足基肥、不施或轻施穗肥的施肥方法,但这种施肥方法无法满足水稻生长后期对氮素的需求。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同时又利用田鱼的掘食、浑水、搅动、排泄等作用,促进了良好的稻米品质的生成。倪明理等[19]对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进行研究,发现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糙米率均显著提高,并且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下降。隆斌庆[20]对“一季稻+渔+再生稻”低碳生态综合模式进行研究,同样发现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显著提高了头季稻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且再生季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有所提高。

1.2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对稻田环境的影响

许多科研人员围绕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技术产生的效应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对稻鱼共生生产中稻田病虫草害、水体环境、土壤环境、水稻生理生态特性、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利用、养分循环等(表1)各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和推广成效。

表1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生态学效应Table 1 Ecological effects of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系统中由于鱼类掘食的习性,对稻田土壤起到生物中耕、疏松土壤的作用,有效地减轻土壤的板结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21-22]。同时,稻鱼系统中的田鱼在取食后产出的排泄物,可为稻田补充养分,增加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23-26],同时可增加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11,27-30]。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系统中,投放鱼类后,由于鱼的掘食、游动、排泄等活动下,改变了稻田水体温度、pH 值[31],增加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氧含量等[32-33],降低了水中铵态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34],说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有助于稻田水质的维护和保护。此外,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系统中由于增加稻田物种(鱼)数量,且水稻生长遮阴,使水生藻类光合作用受限,为鱼类和水稻的生长提供富氧环境[35]。

稻鱼共生可以减轻稻田水稻病虫害,研究表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稻壳虫的控制率分别达到60%、47%和50%[36],同时稻田中鱼的搅动、浑水、取食等活动可直接影响幼嫩杂草的生长[37]和减少虫害的发生[7,38-41],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一些病菌的萌发条件,进而降低水稻病害的发病率[42-43],这一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稻和田鱼之间的互惠和物种对资源的互补利用[5,44]。同时,稻鱼共生能显著降低稻田对农药的依赖和减少化肥投入,增加害虫天敌种类及其数量[7,45-47]和土壤与水体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等[10,48]。

1.3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经济效益

大量研究表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可节能减排、节肥减药、增收增效,并且符合我国提倡的两型生产,促进农民身体健康的理念[7,49-51]。Gupta 等[52]调查了250 多家种植水稻和鱼共生的农场,结果表明稻鱼共生可以给灌溉农业增加60%的净收入。Berg[53]对越南大约120 家农场进行调查发现稻鱼共生的农场主每公顷净收入比水稻单作的农场主约多112 美元。Liu 等[54]依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分析结果发现每年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水稻单作高255 529 元/ hm2,即高出37.9%。Frei 等[55]报道了稻鱼共生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农药,同时还可以获得鱼的经济收入。很多研究也证实了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高于水稻单作系统[49,56-59]。此外,我们对国内外部分地区稻鱼共生生态种养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可产生的利润几乎均在1 万元/hm2以上(越南Mekong Delta 除外)。同时,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应用的产投比均高于193.1%,部分高达605.9%(表2)。

表2 国内外部分地区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经济效益情况Table 2 Economic benefits of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in some areas at home and aboard

2 广东省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推动,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最近几年有所发展,越来越多县(市)开展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目前已建成1 个全国稻渔综合示范区等。广东省稻鱼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其中面积和产量较大的是韶关市和清远市,近年来两地市稻鱼共生生态种养面积约3 000 多hm2,占全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面积的80%以上,禾花鱼产量占全省的68%。粤西部分地区也有较小规模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分布,云浮市和茂名市稻鱼共生生态种养面积占全省10%以上。粤东的汕尾、梅州、河源也有较小规模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全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单产平均水平仅约30 kg/667m2,比全国单产平均水平约低17%。其中粤北地区稻鱼共生分布较为突出的是韶关乳源县和清远连南县。乳源县大桥镇中冲村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已于2018 年被列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示范片区面积达到100 多hm2,其中核心区33.67 hm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为该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大桥土著品种“石鲤”进行提纯复壮,培育的适宜于稻田生长的禾花鱼品种乳源石鲤1号于2020 年通过品种审定,这也是目前全国首个通过新品种审定的禾花鱼品种。乳源石鲤1 号品种体型短圆、尾柄较短、跳跃逃逸能力弱,适合在稻田中养殖,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规格整齐等优点,而且鱼骨较软、肉质嫩滑,现已在广东、湖南、贵州等省示范应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广东省连南县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农业养殖项目,当地人民在当年为了解决连南瑶族山区吃鱼难问题而在稻田放养鱼苗,既收获了粮食又获取了蛋白食物。如今,连南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已成为发展渔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优势传统渔业产业。截至2016 年,稻田养鱼面积已发展到420 hm2,田鱼产量比2010 年增长73.7%,产值增长80%[67]。2018 年9 月,连南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启动,该产业园是以有机稻、稻田鱼、高山茶等3 个具有连南地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为主导,融合种养、加工、物流、科研、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式现代农业产业园。据报道,该县制定了稻鱼共生技术规程,并通过专项培训提高农户种养技术水平。目前每667 m2稻田鱼平均产量30 kg,收购价格稳定在70/kg 元以上,平均每667 m2田鱼产值达到2 100 元以上,每667 m2增收1 650 元(中国农业信息网)。自2014 年来,每年举办“稻鱼文化节”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并进行同步在线直播,培育以现代农渔文化为核心的农旅品牌,全面提升稻田鱼和稻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发展比较滞后。2019 年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应用面积3 690 hm2,仅占全国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总面积的0.16%,排名第21 位;全省田鱼总产约1 929 t,仅占全国田鱼收获量的0.07%,排名第18 位;每667 m2平均单产34.85 kg,排名第19 位(表3)。近年来,广东省稻鱼共生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田鱼总产量2019 年还比2017 年下降3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缺乏科技支撑。具体表现在:(1)对稻田共生模式和结构缺乏系统性的优化设计。目前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主要沿袭当地传统模式和习惯技术,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增产增效潜力无法充分发挥。(2)稻鱼共生模式的田间水肥管理普遍处于“凭经验”状态,缺乏水稻高效施肥技术和田鱼高效养殖技术指导,稻渔产量低、质量不稳定。(3)适宜于稻鱼共生技术的水稻品种、田鱼品种还较少,既兼顾水稻稳产高质,又能实现稻田鱼的和谐健康生长的水稻及鱼类品种还较缺乏。(4)可在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中应用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缺乏,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挖沟、围网等农事操作用工多,农户依然采用人工插秧、人工投饵料、人工施肥等,这增加了人工成本,影响了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

表3 近5 年我国主要省市稻鱼共生生态种养面积及田鱼产量Table 3 Area and fish production of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in main provinces of China in recent 5 years

2.3 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潜力

2.3.1具备稻鱼共生的自然资源优势 广东省(20°13′~25°31′N,109°39′~117°19′E)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全省,土地面积17.98 万km2,其中适宜农地种植面积434 万hm2,年水稻播种面积约170 万hm2,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9%,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具有较好的水、土、光、温等自然资源条件,年降水量高达1 774 mm,为稻鱼共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胡亮亮等[51]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南方10 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推广潜力,结果表明广东省非常适合推广稻鱼共生技术(自然因素),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广东省的稻鱼共生推广优先级面积可达约100 万hm2,其中等级1、2、3、4 级的推广面积分别占总推广面积的25.47%、11.86%、29.64%和33.03%,且等级1、2 的稻田比等级3、4 的稻田具有更高的聚集性,更利于稻鱼共生技术的推广。

2019 年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4%,而广东省稻鱼共生应用面积仅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0.2%,全国稻鱼共生应用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7.91%。若广东省稻鱼共生模式发展规模能达到全国稻鱼模式的平均水平(7.91%),则未来广东省稻田种养面积可新增14.19 万hm2,比目前扩大约40 倍。因此,稻鱼共生模式在广东省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2.3.2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中,水稻卫士“鱼”取食田间的害虫和杂草等,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的农田环境,减轻稻田病害,减少了农药和饲料的使用,同时鱼的排泄物亦可为水稻补充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进而生产出健康、绿色的农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更加重视健康的饮食生活,因而对原生态的商品需求也越来越多。广东省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可见,从当前养殖面积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来看,广东省稻鱼共生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 广东省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党的十九大作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做到“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走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传统稻田综合种养农业模式。近年来,在发展绿色渔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广东粤北(韶关、清远等)山区,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稻鱼共生生态种养,以稻鱼种养产业扶贫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致富路。因此,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融合资源,落实各项粮食生产补贴和生态补偿政策措施,推进稻鱼共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3.2 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技术规范

尽快制定完善的、因地制宜的稻鱼共生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的稻区和不同的地域,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加快稻鱼共生技术的高效化发展。从适合稻鱼共生生态种养的水稻品种、鱼品种筛选(培育)、种养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实现科学合理规范化种养,加快建立完善的稻鱼共生技术体系。

采取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上下联动工作方式与机制,全面开展稻鱼共生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快技术落地基层,建立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形成“科研试验基地+基层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生产者用户”推广模式。根据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和过程要求,建立从“研发-示范-推广应用”完整的多层级基地链,使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生产需求反馈路径畅通,提高农技推广的精准性、有效性、及时性、联动性和适应性。

3.3 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在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中,将水稻种植、田鱼养殖、稻米加工及观光旅游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形成闭环,融合发展,以旅游业集聚人气,打造和宣传稻鱼农产品专属品牌,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建立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同时全面推进创意乡村生态旅游,大力推动社区支持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在稻鱼共生技术示范推广中的应用,让城市居民与附近农户或农场之间开展互助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为客户提供有机、健康的农产品的同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城乡协同和谐发展,共同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种养共生稻田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