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洪
我国现代电化学创始人之一、厦门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昭武如今已是94 岁的高龄,但宝刀依然不老,九旬过后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田老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化学,交叉于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微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曾获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等。1986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我喜欢科学,科学的魅力就是创新。”田老如是说。田老的高寿,和他的淡泊明志、豁达乐观、经常动脑、老有所为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逐渐实施深入,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新的认知,随之而来的便是家长及社会对于学校基础教育的要求日渐提高。在当前教育形式背景下,班主任如何完善自身的教育水平以及管理能力,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中的管理者,他更是引导者,组织者,一名班主任自身的道德修养高与低,直接决定了其所在班级学生思想品德的优劣。至此可见,完善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与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便探讨了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及教育艺术完善策略,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有效完善当前新教育形势下高中班主任管理及教育能力的欠缺,从而促使高中生们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几十年来,田老对名利始终保持淡泊。“我在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 年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1987 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三者都是我事先毫不知情的事情。其中以校长一职,尤其意外。我没有担任过系主任或校一级的行政职务,只是无党无派的教师,面对‘文革’过后的大学,很难挑起这副重担。然而国务院总理签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只好硬着头皮接受。”田老在《不期而遇的重担》一文中如是说。不过他认为:“重担是报效社会的机会,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武汉疫情爆发后,田老联系相关单位捐款10 万元,这笔款也是厦门大学师生员工中个人捐款数额最高的一笔。捐款后,田老再三嘱咐:“我只是聊表心意,不要刻意宣传!”事实上,田老捐款的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作为厦门大学的老校长,田老总是“偷偷”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不让受捐赠的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他从来不说出自己的身份,只是默默资助,有些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不知道捐赠者竟然是校长。每逢春节,他总是以匿名的方式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送上一份红包。2009 年,他捐款10 万元设立了厦门大学“田昭武交叉学科奖励基金”;2017 年又设立“田昭武教育发展基金”,颁发“清寒奖学金”等。
田昭武
1986 年的一天下午,一条有关厦门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一落千丈”的谣言在厦大学生中迅速传播。躁动的学生们心中犹如燃着一团怒火,虽然各院系的党政领导和政工干部对他们反复做了思想工作,但学生们依然群情激奋,提出要与校长直接对话。这时,田老正在市委交际处向远道而来的国家教委黄辛白副主任汇报工作,得知此事后,他立刻中断报告,直奔学校的建南大会堂。此时,建南大会堂已经挤满了情绪激动的学生,田老缓缓走上讲台,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们:关于所谓的厦大排名一落千丈的传闻是子虚乌有的!不知你们的消息从何而来?接着,田老又和学生聊起了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开诚布公的讲明学校的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学生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贡献。学生们在田老的解释和劝说下,情绪渐渐平复。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高声发问:“假如这些目标无法实现,那么,你这个校长是不是应该下台?”会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田老不慌不忙地回答:“那就马上下台,而且愈快愈好。”他表示:“我是一个学者,当校长并不是为了当官!”田老的豁达、不掺半点虚情假意的回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田老是科研源头创新及学科交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应用方面(包括实验方法、仪器的研制)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初,田老就意识到,要出成果而不受制于经费的短缺,就必须有一套自己设计的电化学仪器。尤其是自己首创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更需要设计新的仪器来加以实现。于是,他在1962 年就研制出电子管型的电极充电曲线繁用仪,在当年一系列研究课题中发挥了作用。此后,田老又给自己提出下一个目标——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电化学仪器。20 世纪70 年代初,田老率领研制团队根据电化学研究方法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结果的测量和实验结果的解析等三个基本要求来设计电化学测试仪器,于1974 年成功研制出晶体管型的DHZ-1 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20 世纪末,田老又自学研究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两个领域。同时,在交通领域,他开创性地提出“研制基于液相活性物质储能的新型超级电容器”的思路。他认为:如果这种新型电容器能够研制成功,将有效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凭着这样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劲头,田老为我国电化学学科研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继承的同时看准其局限性,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田老说。
2003 年,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会提出发展电动公交的提案伊始,田老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电动汽车发展之路。2011 年底,田老感觉身体不适,经常感觉胸闷、易乏,走路稍快就气喘心跳,以往10 分钟的路,他要走走停停,半个多小时才能走完。2012 年初,他到厦大医院就诊,厦大医院原院长黄少华建议他住院进行检查,可田老担心影响课题的进展,又要麻烦别人照顾,就以种种借口,尽量拖延时间。2012 年3 月6 日晚,田老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绞痛,被送到厦门市心脏中心救治。心脏造影检查发现,田老心脏部位有的血管已经阻塞90%,病情相当危急。经多位专家对他进行会诊救治,并在他的心脏部位装了两个支架,才转危为安。出院后,厦门市原科协主席蔡望怀(蔡望怀并不知道田老住院一事)来电,告知3 月底或4 月初准备将厦门金龙客车公司和理工学院相关专家召集在一起,召开电动汽车动力源研讨会。田老得知此事,觉得机会难得,便毫不犹豫地同意莅会。3 月29 日,电动汽车动力源研讨会在厦门召开,田老全然不顾医生警告,出席了会议,坚持与相关技术人员就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展进行交谈与切磋。“身体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比电动汽车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了!”
(二)回归课本,精选习题。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不熟悉教材就没办法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基础知识就不能准确、完整把握。所以说复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习题与课本有效的统一起来,可以多做点典型例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把课本当成工具书查漏补缺,尽快发现自己哪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到位,有针对性地看书,同时用心体会解题的思路,以提高能力;建议不时的翻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集中精力把课本上最基本的内容弄清弄活,不致使知识遗忘。在每节课上都要精选习题,在每一次的考试命题中,一定要研究近年来的高考题。不仅研究采点和命题的形式,而且在语言的描述上也要细细揣摩研究命题意图。
2010 年,关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列入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国家发改委委托两院院士和专家在北京召开3 次小型咨询讨论会。已是83 岁的田老被聘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咨询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尽管开会的时间只有半天,可来回的时间却需要两天。田老仍多次专程前往北京参加会议。一些家住北京的专家见他年事已高,就问他:“您是专门过来参加会议,还是出差顺道的?”田老笑道:“是专程过来开会的。”他认为:能在这个关键时刻为国家的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一点建议,再苦再累也值得。九旬过后,田老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从事可用于电动汽车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新型超级电容器技术、微系统制造技术和生物芯片点样技术的研究,每天都到实验室指导课题组同事攻关,时刻牵挂着研究课题的进展。“夕阳虽然不如中天之日,热力迸发,却是‘温馨又从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对我而言,就是抓紧自己想做的科研课题,利用自己较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与中青年同事共同努力;或向社会建言献策,为解决社会急迫的重大课题贡献力量。”田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