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近年来,各高校艺术类专业逐渐增多,表演专业也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报考人数逐年增长。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过于关注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随着社会各领域的快速转型升级,地方艺术院校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重视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地方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只有优化当前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基本目标,实现对当前课堂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提高地方艺术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制定针对性发展规划。
地方艺术院校对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在表演专业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未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专业的实践支持,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及要求。未能做好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理论基础。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不清晰,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化利用,对于地方艺术院校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教学内容也相对较为滞后,教师缺乏对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研究,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适用,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在教学管理上缺乏严格的制度体系,导致教学工作中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为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对于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与市场需求做好衔接,从而为各个岗位输送高素质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避免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整体教学成效受到影响。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表演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要注重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力外,还要依靠理论教学使其个人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遵循特色性和实用性原则,既要为学生的表演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又要注重对学生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编排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能够实现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目标体系是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对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增强其内在驱动力。应根据当前社会转型的实际要求,对目标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应明确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情况,通过重新定位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在构建专业理论认知目标时,应帮助学生加深对表演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在专业技能目标方面,则应该以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编创能力和艺术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适应不同的要求。此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还包括了综合职业能力目标[3]。尤其是在表演中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因此应该注重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生的自我发展。始终遵循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表演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的质量也是决定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体系构建中也应逐渐丰富教学内容,剔除其中落后的知识内容,培养应用型表演专业人才。应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公共基础课的体系建设中,应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重点,通过文化扶贫、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基础课当中,则应引导学生在社会调查、学术大讲堂和音乐、舞蹈编创中增强实践意识与能力。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则应做好岗位见习、技能大赛和艺术展演之间的协调,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当中提高表演水平。实践教学环节应更具自由性,实现对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地方艺术院校与当地文化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平台,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进行系统化总结。在实习实训中也应该注重学生实践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提前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
建设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关键,能够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优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使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更具实效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也应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促进各环节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加强对当前管理制度的优化,除了遵循课程标准外,还要结合当前地方艺术院校的发展现状及专业特点,提升制度的执行效果,防止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对管理标准和规范进行细化,提高实践教学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教学质量监督需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约束。以相关管理文件和制度为依据,及时对本阶段教学工作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价,找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后续教学提供保障。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双向反馈机制的构建,及时获得多方主体的反馈意见,确保管理工作推进的顺畅性。还要注重档案建设,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报告和技能证书的管理,使其在能力评定中更具参考价值。在信息化时代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也应该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资源信息的快速共享。
地方艺术院校应该加大在实践和理论教学上的投入力度,在体系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尤其是应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为学生组织表演活动奠定基础。及时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在保障体系建设中还要注重教师素养的提升,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工作保驾护航。鼓励教师在社会实践当中明确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实现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合理调整,通过职业资格认定考核丰富知识体系、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也应该增强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在企业和单位的实践工作当中进行锻炼,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满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机制,引进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优化当前的师资队伍,促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评估,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原因,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效,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创造条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该遵循科学、全面和客观的原则。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深入挖掘,对各个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社会转型需求,防止教学方向及目标出现偏差[7]。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消除传统唯结果论的弊端。评价内容应该包含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成绩等,并设置不同的比重。通过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针对性改进。在评价主体方面也应更具多元化,结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种形式,培养表演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地方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人才更加符合当前社会转型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落后和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影响,实践教学工作的推进遇到了阻碍。为此,应该通过明确建设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管理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和构建评价体系等途径,逐步提升教学体系构建的实效性,增强地方艺术院校的影响力,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