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汽车工程分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江南”一词使用最早见于《史记》,后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三种解释:首先,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江南”一词指代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苏南、浙江、两广、福建等地都属于江南;其次,是根据行政管理进行划分,明清时期对于江南的定义是指代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地;而狭义上的江南主要指代的是苏杭。
优秀的传统音乐教育建立在中华母语体系之上,当下需要树立传统音乐在不同高校的主体地位。现如今各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开始更加注重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而作为江南地区的文化瑰宝之一的江南民歌,在历史渊源、地域特色、曲调唱腔各方面都值得学者深刻研究。学习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现有的关于江南民歌(江苏段)以及高校的传承研究资料显示,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江南民歌(江苏段)风格演唱和艺术特色、江南民歌(江苏段)的中国新音乐歌曲以及中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等研究。关于江南民歌(江苏段)高校传承,及其对艺术教育产生的影响方面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因此,本文的研究从江南民歌(江苏段)的传承入手,探究其对高校艺术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江南民歌(江苏段)属于江南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现如今江南地区的部分高校会将江南民歌(江苏段)融入到该地域的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们对于民歌的认识。但反观当前艺术院校的发展现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艺术课程的过程中过多地学习了西方的钢琴或其他课程,而忽视了对于民族歌曲的学习。其次,高校在民族歌曲的引入上只存在于个别的声乐课和小组课中。在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高校课程的培养方向中,某些高校在声乐教学大纲中也引入了对于当地民歌学习教学内容。现阶段江南民歌(江苏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高校课堂上,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生们每学期至少学唱一首江南民歌(江苏段)风格的创作歌曲。教师在教授学生民歌的时候,也会向学生们介绍江南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间音乐文化,促使学生们在了解此民族的基础上,了解民歌,达到对江南民歌(江苏段)的深刻理解。个别学生会独自完成江南民歌(江苏段)的演唱,也有学生是通过小组合唱或是合奏的方式,完成江南民歌(江苏段)的学习。一般来说江苏地区较为耳熟能详的歌曲有《茉莉花》《无锡景》《扬州小调》《秦淮景》等等。
江南地区的学校为了让学生们更能够了解江南民歌(江苏段),在设立艺术教育公开课的时候,也会设置江南民歌(江苏段)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让学生们欣赏江南民间的歌曲和民间的舞蹈,让学生们了解江南民歌(江苏段)的发展历史和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并希望学生们可以将民歌文化传承下去。公共选修课上教师会播放相应的民歌,通过音乐鉴赏课的课程开展,让学生们了解江南民歌(江苏段)中的小调。江苏段的民间歌曲起源于当地的文化,因为江苏自古繁华且山清水秀,所以歌曲多有欢快、活泼,诉说美好生活的特征,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艺术学院在每年都会有相应的社团节目表演,在节目开展过程中都会加入江南民歌(江苏段)演唱,让五湖四海的学生们感受江南民歌(江苏段)独特的韵味,这也是当地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很多时候随着江南的舞蹈播放江南地区的民歌音乐,这一举动能让学生们通过舞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部分地区独特的民族特色逐渐消失。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使得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都偏向于钢琴和国外乐曲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于本民族音乐的重视。江南民歌(江苏段)中表达了江南地区的人民生活,很多歌曲都歌颂着美好生活,如《紫竹调》《采红菱》《数鸭蛋》《我的家乡在高邮》等等。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劳作中创作出来,并口口相传形成的歌曲形式。民歌作者和创传唱者皆是劳动人民。不同的民歌表现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也体现了民族群众的基本性格、心理素质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于人民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将民歌这一民族音乐进行传承,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们唤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对于当地民族的音乐、舞蹈、饮食、宗教以及人文风土人情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民族音乐。
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民族的方言,更不用说是演唱民歌。老一辈的人对于民歌和民族舞蹈还具有一定的了解,而年轻人对于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和民歌的了解甚少。当前大部分的学生们对于贝多芬、莫扎特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自己民族的民间歌舞了解得就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一丁点儿都不了解本民族的歌舞。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通过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能够使艺术院校的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了解江南歌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也能加强当地学生们传播和发展当地民族音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扩大江南民歌(江苏段)在当地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民歌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生产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情感,这些特征更赋予了民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历史价值。部分高校作为地方音乐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需要承担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的重要责任。江南民歌(江苏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当前江南民歌(江苏段)的教育建设在艺术教育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们对于江南民歌(江苏段)的认同感,并且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料,整合江南民歌(江苏段),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加大江南民歌(江苏段)的传承和发扬。
第一,观念认同。随着本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不断发展,本土音乐的地位和传承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际音乐的教育发展成为了音乐教育的趋势,使得民族歌曲的传承日益弱化。想要促进江南民歌(江苏段)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当地的音乐文化,依据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现状,加大对于江南地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江南民歌(江苏段)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们可以在观念上对于江南地域的音乐文化有所认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间音乐。
第二,情感认同。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态度和语言,音乐也具有一定的传承能力,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包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道德感指代的是包容,美感则伴随人的审美需求。地域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抒发着每一个地域儿女的心声。所以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鼓励学生们学习民族音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感受民族的风情,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信仰和对于文化价值的认同。
教材是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想要实现信息的交流,就需要通过教材。当前民歌的教材资源需要结合当地的资料进行重新整合。现如今的高校音乐传统的教材缺少民歌的教学资源,所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基本的教学大纲,整合当地优秀的传统民歌,并将其转化为江南民歌(江苏段)精选的教材。通过将探讨民族文化价值的相关课程和高校的音乐课程相结合,开展江苏江南民歌(江苏段)的音乐欣赏课和音乐教学课,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其制成光盘,能够促进音乐课程的传承和发扬。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想要加强对于民族歌曲的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法,还需要与现如今的社会互联网潮流相结合,借助短视频等多种媒体传播的手段,将学校的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教育者应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的音乐文化资源,借助学校的广播或是当前的抖音短视频等相应的媒介,形成大学校园传统江南民歌(江苏段)音乐学习的文化氛围,从而加强学生们对于当地传统民歌的认知。教育者在课程中可以邀请专门的音乐文化人对于江南民歌(江苏段)的发展和传承进行介绍。同时教育者可结合校园的建设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让传承人展开有关江南民歌(江苏段)的文艺交流,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创设情境,借助校园资源录制播放江南音乐歌曲,开设校园广播台和音乐节目,进行文艺汇演等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拓宽学生们学习江南民歌的渠道。
综上所述,面对多元文化的入侵,很多传统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在不断地流失。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艺术教育中加大对民歌的传承,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到江南民歌(江苏段)的独特魅力,沉浸于民族音乐的怀抱中,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吸收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进一步弘扬民族歌曲和文化。在高校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将当地的江南民歌(江苏段)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民歌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江南民歌(江苏段),并使其得以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