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对策研究

2021-11-12 21:21朱丞轩
新闻前哨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受众

◎朱丞轩

电视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贴近百姓生活而广泛受到关注,即便是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其仍是拥有大量受众的新闻样式,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反映现实问题、解决群众实际需求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但就新时代背景下而言,社会变革进程加快,为适应新闻业的前进趋势,则需采取有效的对策,充分打破其瓶颈和限制,实现我国民生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正确引导舆论风向的功能。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1.报道对象以普通市民为主

电视民生新闻的最突出特点即是报道对象为社会中的普通市民,相比于时事新闻、经济新闻等样式来说,其转变了大众在新闻中的角色,从旁观者变为新闻当事人,关注视角从国家宏观转变为社区、街道等微观小事,侧重报道与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大众抒发情感和反映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传递精准的基层信息,真实体现我国的民生发展现状。

2.基于群众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电视民生新闻的另一显著特点即是平民化,无论是新闻事件的选题还是素材,都关注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内容,同时从基层群众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和对待,注重传达群众的呼声,促使公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比如当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开设了“生活热线”、“第一现场”等板块,其是站在基层群众的视角下看待社会问题,并将群众的呼声和实际需求反映到管理部门,寻求最优化的民生问题解决方案,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质是代表普通大众的利益。

3.以故事为基础,开展新闻创作

电视民生新闻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并形成新的特点特征。尤其是报道形式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的报道形式,而是借助新闻事件的背景、发生过程、结果等,创作成为具有故事性的新闻体裁,具有清晰的情节、细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某一民生事件或者社会问题进行报道。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并且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和情理共鸣。不仅强化了新闻播出效果,而且拉近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比如深圳电视台推出的《第一现场》新闻栏目,即是讲述当地基层群众的生活问题,以此指导受众在遭受利益侵犯时,合法寻求途径进行解决,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的瓶颈

虽然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其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和瓶颈,尤其是在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在新时期下,仍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其瓶颈主要体现新闻内容同质化,缺乏新闻深度、民生视角狭窄,关注重点不明确以及新闻评价水平不高,舆论导向作用不强等。

1.新闻内容同质化,缺乏新闻深度

对于现阶段的电视民生新闻来说,其存在的最大瓶颈即是新闻内容出现同质化,传播信息内容雷同、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受众在观看电视民生新闻时,只是了解新闻事件的概况,缺乏深度的新闻内涵,从而就抓不住重点,无法领悟新闻内容的真实含义和启发思想。比如在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大多与省内新闻、省外新闻、自媒体新闻等内容同质,在采访、分析评价和总结等方面都存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情况,没有充分挖掘新闻的深度价值,与当地民生现状联系不强,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例如地区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其对于民生新闻事件的报道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当发生新闻事件时,多个地区性电视台栏目纷纷进行报道,如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珠江电视台 《今日关注》等等民生栏目都对该事件进行播报,受众在不同频道所收看的新闻内容大体相同,给受众造成一种错乱的感觉。

2.民生视角狭窄,关注重点不明确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具有平民化,即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但是当前在民生新闻栏目的报道中,其对问题和现状的观察视角仍十分狭窄,导致新闻报道的路向不够明确,没有发挥针砭时弊的作用,很难引导受众关注问题的重点。同时在我国政府职能深入转变和改革的背景下,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关注面依然比较狭窄,没有拓宽到新时代的民生领域,并且缺乏独特的观察视角,不能真正的发现民众利益需求和反映问题的呼声。比如在对城市规划用地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注重阐述政府部门的战略目标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视了对民众生活和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受众无法从新闻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从而就造成新闻重点不明确。因此民生视角的狭窄会导致新闻价值下降,不能体现对民众的关怀,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较小。

3.新闻评价水平不高,舆论导向作用不强

电视民生新闻的评价环节是引导受众从新闻事件中汲取营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启发受众正确看待民生新闻的指导。不过目前阶段,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对某一事件的评价缺乏公正性和导向性,过分评价问题的本身,而没有深入挖掘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将责任归结到政府部门,忽视问题产生的本质症结。这种情况是限制电视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很容易形成偏激、极端的舆论导向,对新闻舆论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个别地方电视民生节目过度宣传负面消息,营造了一种消极的社会氛围,喜忧消息比例失衡,违背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新闻评论人在对民生新闻事件进行评价时,刻意夸大负面影响或者使重大问题、事件娱乐化和媚俗化,无法引导受众关注我国及当地的重要民生事件。

同时还有部分民生新闻栏目在问题或事件评价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注重煽情博取受众同情心而打破新闻的客观性本位,就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明显,新闻价值得不到发挥。

三、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突破对策

1.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新闻内容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其报道质量,因此在当前新时代下,解决其发展瓶颈的主要对策则是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新闻内容。首先民生新闻栏目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融合互联网和新媒体方式,对民生新闻进行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民生新闻栏目要在电视报道形式基础上,结合短视频平台进行新闻资源整合,充实新闻内容。比如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民生新闻栏目,其融合了电视传媒、地铁传媒以及网络传媒等,实现电视、手机和交通设备等形成全覆盖的新闻传播方式,与民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其次在新闻内容创新方面,《第一现场》注重从“小故事,大民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展现社会小人物的故事,渗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议题,避免新闻内容出现低俗化和琐碎化。例如该栏目讲述了“社区管委会大妈”的故事,通过展现平凡小事来凸显我国在抗击突发性社会危机期间的政策、存在的问题等,为当地防控措施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体现了重要的新闻价值,使其更具有深度,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良好配合社区工作提高突发性危机防范力度。

2.强化新闻策划和组织,关注公共领域

我国社会民生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要坚持与时俱进,基于我国民生政策的颁布,扩展民生观察范围,从多个视角下看待社会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强化新闻策划和组织,从公民视角关注公共领域的新闻事件。同时电视台也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改革,统筹民生新闻栏目,合理划分关注领域和范围,精细规划新闻侧重重点,避免出现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比如湖南湘潭电视台,通过取消频道制,建立新闻中心,统管新闻栏目,针对本土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专项报道,例如市场上出现泔水油等事件,该新闻中心明确各频道的节目定位、合理分工,基于社会公共安全的角度上,集中优势资源报道这一事件,不仅提高了市民防范意识,而且帮助当地公安机关打掉多个违法生产和使用泔水油的犯罪团伙,充分提高了民生新闻栏目的质量。

3.加强民生新闻评论的深度,提高新闻价值

电视民生新闻的深度评论和报道能够保障受众透过问题的表现,对其本质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获取真正的新闻价值和内涵,进一步增强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因此在民生新闻栏目评价环节中,要挑选具有专业知识水平、价值观正确的主持人和专家,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并基于民众的角度探讨问题形成的症结所在,有效引导受众良好看到社会民生焦点。同时新闻评论人还要针对传播较广的谣言进行辟谣,加强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比如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民生新闻栏目对市民公交出行难的问题进行系列报道时,引用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证据,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揭示公交出行难问题的本质是人口大量增加,现有公交线路难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为当地政府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建议,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报道样式,具有相对较高的收视率。但在新形势下,其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因此电视台及新闻栏目组应当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新闻内容、强化新闻策划和组织,关注公共领域以及加强民生新闻评论的深度,提高新闻价值等对策,推动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