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新媒体节目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研究

2021-11-12 21:28张佳妮赖熠潇吴芊荟
声屏世界 2021年15期
关键词:信息文化

□ 张佳妮 赖熠潇 吴芊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主流群体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使得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在整个社会的主流观念中被放大,被关注。这种时代变迁很直观地展现在媒介传播中,随之出现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类型的新媒体节目,这些节目在青年文化认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媒体节目传播呈现怎样的新特质

现今,新媒体节目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而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上,新媒体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要想理清新媒体对青年文化认同的影响,首先要了解新媒体如今的发展状况,新媒体最大的特征体现在方便快捷、信息丰富、选择性强等三方面,而这些方面细化来说就是:个人提供内容、去中心化、互动性强、个性化服务、针对性强。但与此同时这些也是传统媒体的缺陷与不足,传统媒体往往不具备个人创作的灵活性,而是通过大型或官方平台来进行信息传播。新媒体就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它很好的迎合了现代人的信息需求。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更加贴合人们的需求。拿近年来爆火的《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诸如此类的选秀节目来说,它就具备着许多新的选秀思路——从以往的“选”偏向到“秀”,实力的筛选已经不再是绝对的,节目更看重对选秀者个人魅力和特点的发掘,以及参选者的人、魅力展现和曝光度成为了关键。导师选择也更换为了全民投票的参与形式,满足了观众对于信息参与的需求,抓住了年轻人这一群受众群体,这种模式转变的背后体现了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广阔性。在节目创作之后,通过赞助商、经纪公司、视频平台更能拉大传播的战线,利用这些资源达到各平台合作共赢的营销目的。这种资源的多方整合,使得新媒体的内容更加丰富,观众获取的信息量也更加全面,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精神需求。

青年的文化认同

新时代视域下青年文化认同的形成几乎都是建立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因此接收人文价值的内容除了来自于历史文化、社会、学校、家庭等渠道,也有着大部分来自于新媒体网络。互联网传播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它必然是一个充斥着许多繁杂信息以及错误信息的大环境。一个人的文化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体现。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认知和文化认知往往来源于对社会活动的模仿和习得。人们所处的环境会使人们形成和此环境有关的认知,人们所受的教育会使人们形成和此教育有关的认同。基于此,社会的整体风气往往是可控的,但网络的整体风气却难以控制。大多数青年在进入新媒体网络世界之前或许拥有良好的价值观雏形,但进入网络世界之后则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这种案例不在少数。在青年形成文化认同的道路上,无论前期怎么去进行文化熏陶,亦或是价值传导,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这种形式始终是脆弱的,在之后文化认同依然可能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文化认同的基础理念虽然随成长环境根深蒂固,但基础之外的部分并非是不可改变的。文化认同的改变存在着一个长短期因素,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呆在与自身所受文化不同的地方,那么他的文化认同就可能发生迁移。例如,一个人移民或者长期居住在另外一个国家,那么他接受的语言、饮食、习惯习俗、历史文化都会发生迁移,这个人的文化认同就被改变了。而那些短期内在国外旅行的,或者是在异地居住的,则一般不会发生文化认同迁移。新媒体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在本质上也与现实生活有着一些共同点,如果长时间呆在网络的世界里而脱离现实,那么就有可能被网络中的价值观同化。在如今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的网络上,信息传播是便捷的也是廉价且宽泛的。网络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虚拟性使得每个人的文化认同都会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青年受到舆论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态度极为常见。

青年对新媒体节目的解读和态度

当代的青年有两大特点:一没经历过大的历史事件,二没经历过主流的社会思潮,因此现在的青年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各有所异,不存在统一的征兆。每个群体对新媒体的解读都有所不同,但可以清晰知道的是大多数青年往往都对八卦感兴趣。文化多元的年代,让很多青年都对世界满怀好奇心,以往那些见不到的、听不到的,现在互联网上都能看到听到。新媒体的出现,则可以满足青年人的一切好奇需求。但同时,青年往往容易被虚假的舆论信息所引导,即使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也不例外。因为往往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青年个体很难独善其身,大部分人都在盲目从众的去相信事情的“真相”,亦或是只相信自己想接受的“真相”。这种价值观的不成熟和判断力的脆弱,成为了当代青年形成正确文化认同的阻碍。人往往在这时候会开始根据一些已经接触到的标准和规则定义自己,若这种标准是错误的话,也就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身份认同。笔者认为青年容易被误导主要有几个重要原因——文化程度(教育)、生活城市水平(环境)、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身份认同)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往往是保证一个人不被外界想法干扰的关键,它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一个人的“本我”,使其朝着“超我”的方向发展。

生活城市水平。一个生活在小城市和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所感受到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越是发达的城市,文化与教育水平越能得到保证,同时生活质量也会相对较高于小城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年,往往在阅历和格局上要大于小城市生长的青年。

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文化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当一个人对一则新闻或是一个新媒体节目做出评价时,通常都会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此事的态度去判断。例如,最近登上热搜第一的“成都49中高中生跳楼事件”,一个经历过身边有类似事件发生的青年往往会对事件的本身或者案发人的状况进行解读,而一个从未经历过类似事件的青年则容易被媒体的舆论所引导。

人们通常说,医生的职责是救人,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而大部分受新媒体影响的青年,对自己在受众上的定位是模糊不清的。大多数人都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热闹,不知不觉中却已经被代入了进去,文化认同受到影响。同文化入侵的原理一样,在战争年代侵略国通常会在被侵略过土地上建立学校,以此来进行文化殖民。而在如今的网络上,同样充斥着类似的现象。一些不怀好意者往往会通过在网络上煽动情绪,来聚集一批所谓的“跟随者”,去对某一个或某一个群体进行攻击,进行网络暴力。而施暴者在施暴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文化认同迁移,他在被煽动中自然的认为这是一件正义之事。青年的文化认同还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派别或者主义的恶意引导。同时,新媒体网络上散发着大量的另类文化,如丧文化,不婚文化,佛系文化、女权文化等。以网上盛行的“女权文化”为例,这种文化在现实中本是鼓励男女平等,女性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被束缚。但在互联网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后,形成了一种“女性受害论”。有些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状态或是对现实的不满,将这些负面情绪全部带到互联网上,形成了一场交恶的狂欢,进而影响了更多青年对文化的态度。总的来说,大部分青年人对于新媒体网络的态度本是正常的,但受到舆论引导后,就容易阻碍正确文化认同的发展。因此,新媒体中的主流媒体,以及一些自媒体应该进行严格筛选,将良性信息传给青年人,防止信息传输的崩塌。

从熵增定律看待青年人应该如何做到合理利用有效信息

当认知有限而信息过多时,信息熵增大就显得混乱,无法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做一件事就需要耗费更多能量,不确定性变大。当信息有限而认知提高时,信息熵减小就显得平衡,就需要更多的信息去解决问题,但同时效率也变的更高,不确定性变小。

因此,青年在网络上接受的信息越多,并不意味着越好。相比网络,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能直接提高认知和格局,更有效解决日常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当人们获得的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越多,面对困难就能迎刃而解,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维也会变得更高级,就能涌现不同的想法和创意。为了避免文化认同的迁移,青年要减少上网时间,回归现实,多读书学习提升自身文化。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猜你喜欢
信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文化之间的摇摆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