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青龙
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习俗、性格、信仰等内涵的具体表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了解一个民族可以通过其民族文化精神一探究竟。而纪录片注重真实、自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纪录片也是承载了解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精神的理想途径。
纪录片是一种影视艺术类型,是音画相结合的表现载体。相较于文章、论文等文本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记录与研究,纪录片更具画面感,具有较高的可看性。在视觉化转向的当下,纪录片尤其是以节奏快、时长短的微纪录片或分集纪录片受到热捧。整体上,纪录片仍是一种大众叙事,面向受众广。因此,为实现一定的传播目的,纪录片在画面展示和故事叙述上应做到浅显易懂、形象直观。实际上,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表现,是纪录片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的难题。以抽象和具象相融合,通过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讲述民族文化精神。
纪录片《第三极》是中国首部全面展现青藏高原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纪录片,是“西藏三部曲”之一。该片通过4K高清技术展示了西藏高原的自然风光以及人类活动画面,以40个小故事生动展现了青藏高原上的生命活力和人民祥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如在第一集《生命之伴》中,纪录片以具体、实际的藏民为故事主人公,拍摄其救助受伤的黑颈鹤、雪中救助狼崽、寻找藏獒等的画面,让观众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藏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在人与动物的相互信任,展现了中华民族善良、慈悲的民族品性。而在第二集《一方热土》中,青藏高原这片厚土以青稞、狼毒草等作物回馈藏民,而藏民也通过治理风沙等手段来维护、稳固这片富饶肥沃的土壤。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河流滋养着世代中华民族,孕育、丰富着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对周遭动物、脚下的土地的关系描述,勾画出人们对自然深厚情感,彰显着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闪光点。因此,纪录片可以将具体的人物、事件以及现象,并通过旁白讲解来进行描述,以此实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具象化,让受众更好地体悟民族文化精神并非高深莫测的抽象概念,而是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指引着中华民族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中国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底蕴丰富。相对而言,纪录片需要一定的内容支撑且需具有逻辑性方可产出。不同于影视作品,纪录片注重真实、自然,是对客观实际的人物、事件或现象的艺术加工并予以展现的过程,不可凭空捏造。因此,纪录片在题材的选定上要以可获得丰富的素材为基础。回顾史学研究,年代久远的历史可考性、真实性难把握,可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的历史阶段有限。因此,把题材聚焦于史料记载详实、素材丰富的近代史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选择,以深厚的历史叙事来揭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我国涌现出一批批献礼剧,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电影等多种类型。历史纪录片以历史的角度进行故事叙述,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揭示民族文化精神,展现着民族血性,号召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摄制的百集纪录片。该纪录片截取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100个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难苦楚与腥风血雨,并从一个个小点切入,映射大主题,介绍党史的光辉历程和百年所取得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该纪录片更像一部总结史,观众可站在100年后的当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此外,除了片段性、概括式的选取多为历史人物的共同叙事外,当下围绕一位历史人物,展现其人生动态和发展轨迹的纪录片也备受追捧。这种处理手法在影视作品上比较常见,通常以个人传记的形式呈现。对于受众而言,以漫长的时间线来回顾历史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得到更为细致的刻画,让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历史人物的灵魂和血肉。同时,叙述中穿插历史大事件,更能让受众体会到渺小的个体在面对历史大事件时的应对,体悟历史事件对个人人生选择与道路的影响,更具共情感。同时,纪录片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收获思想启迪及精神感召,实现历史纪录片应有的教育价值。
如前文所述,纪录片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民族文化精神来源于历史但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中,也并非只有从历史人物中才能够深刻洞察到。大多数情况下,国人其实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践行着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正是《易经》中所描述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现象。因此,纪录片应聚焦社会现实,挖掘其中涌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将生活琐碎事件串联起来,延伸出民族文化精神深意。同时,历史是过去也是当下。当代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践行者。
《最后的棒棒》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该片讲述了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导演何苦以老黄学徒的身份,全程参与其中,与这群重庆棒棒军同吃同住,全方位展现棒棒军的生活现状。纪录片通过老黄恪守职业道德来塑造老黄勤奋、老实的形象,但同时也播出老黄也会在雇主看不见时,将建筑垃圾倾倒在废弃的烂尾楼中的画面。这样的情节展示非但没有损坏人物的形象,反而让老黄的形象变得更加具象、立体。无论是勤奋但命运仍有不公的老黄、还是因腿伤闲赋但仍挂念棒棒的老杭,这群棒棒军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民勤劳肯干、拼搏进取的美好品德以及以和为贵、宽厚平和、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这个时代,连苦都轮不到他们吃了”。一句话点明了当下棒棒因拆迁、业务量减少的尴尬境遇,展现了重庆棒棒军这群“下力的人”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转折。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就蕴藏在生活中,并随着生活不断发展。而在纪录片《中国制造人》中,以中国制造业为记录背景,既展现了中国前沿科技的最新动态,也俯下身关注着人们衣食住行等变化,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共同刻画中国风貌。纪录片以最真实的视角,以小见大,践行着“以人物记录时代”的使命。在2020年新春伊始,中国华南海鲜市场发现不明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医生、护士、军人均奔赴在抗疫第一线,全国人民居家隔离,携手共同战“疫”。《生死金银潭》《第一线》《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等纪录片就聚焦这一社会现实,以真挚、感人的故事展现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也是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代的深刻体现。
基于上述纪录片案例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不乏优秀以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主旨纪录片,但关键在于如何推广这些优质的纪录片,将纪录片让更多人看见,让受众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增加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凝聚力。在移动互联时代,可移动设备成为人们观看纪录片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纪录片在制作上应契合当下网络传播形态,以短小、精致的微视频呈现,捕获人们碎片化时间,提供场景化观影体验,提高纪录片播放量。同时,纪录片也可与商业媒体达成合作,如国内的B站、优酷,国外的脸书等平台均上线纪录片频道,并对于优质纪录片予以流量扶持,用户首页推送,让更多用户看见并观看。因此,纪录片不仅要在制作手段、制作内容上发力,契合当下网络传播形态,还应以合作、自建的形式铺设网络传播渠道,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网络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可打破“他塑”语境,通过观看描绘中国人民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让世界“走进”中国,消除他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偏见和污名。
实际上,民族文化精神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概念,因此,纪录片在叙事上可以采取抽象与具象相融合,在题材既可追溯历史,也可聚焦现实,以手段、内容助力纪录片具象化、形象化地描绘民族文化精神。纪录片作为文化载体,践行“我们最终分享的,就是共同作为人活在世上”这一理念,发扬人类共有的真善美,通过网络传播,架起国内外认知桥梁,弥合分裂话语,使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获得更多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