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野下微纪录片主流文化价值的国际化表达

2021-11-12 21:28温杰孙晨
声屏世界 2021年15期
关键词:纪录片传统文化

□ 温杰 孙晨

内容把控:彰显时代特色与文化底蕴

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记录形态延承传统纪录片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其小体量大能量的特点体现出了多元的人文价值及文化意蕴。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以精致的视听效果、专业的创制方式以及高效的传播途径形成微纪录片浪潮。该行业的繁荣意味着微纪录影像文化向着多元并蓄、兼容并包的方向发展。主流媒体也逐渐参与到构建互联网内容生态的队伍当中,为主流媒体在微传播与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微纪录片也从娱乐休闲空间向主流话语空间过渡,并逐渐形成内容把控体系,庸俗、随性、过度娱乐化的文化输出不再能够满足大众对于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而是在微纪录片的策划、拍摄、制作及包装等环节中贯彻新时代的文化方向,坚守文化内容阵地,为微影视艺术领域奠定创作根基及内容底蕴。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传播媒体的发展态势迅猛,传播平台多元且呈现融合化趋势,信息传播迅速且内容冗杂。因此,受众的个性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内容需求对微纪录片乃至整个微影视领域的内容把控都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年轻化、网络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更需要传播内容的精致凝练。

题材选择:聚焦中国元素与文化主体

微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元素展现的有效载体,可以更加直接、真实、客观地呈现社会时代特征和国家文化形象,成为主流文化国际化表达的有效载体。

饮食文化元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现象级播出成果,为中国纪录片市场开拓了新纪元,给中国纪录片文化产业形态注入活力,饮食文化类纪录片逐渐成为大众追捧的类型。微纪录片紧扣大众视野,把握时代脉络,将中国饮食文化元素大规模引入其策划、制作环节当中,从人际交往、地域阐释及传统文化领域逐渐渗透中国饮食文化。品味地域早餐文化的《早安南京》,揭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舌尖上的柴火饭》等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从不同维度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完美呈现,凸显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厚。

建筑美学元素。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中国古代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宫殿、坛庙、桥梁、城垣等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元素走向大众视野;现代建筑的中国元素也不容小觑,其采用不同的实体形态,风格不拘泥于传统建筑元素,而是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的多元表达,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地标性文化建筑立足文化根基,传递中国建筑美学元素。首档居民建筑类微纪录片《印象中国家》展现大众对中国“家”文化的印象构建,凸显中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

传统技艺元素。剪纸、皮影、泥塑、木刻等各类传统技艺都烙印着民族的印记,微纪录片以小体量大作为的文化输出形式,将传统技艺文化渗透到微影视领域,创作出大量优秀微纪录作品,为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传统技艺作为经济和文化输出的双重载体,展现我国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民族民俗元素。传统民族民俗元素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底蕴丰富的文化架构,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的影响下衍生出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中国传统民俗,包含岁时节日、生肖文化、姓氏文化、民族礼仪等多方面内容。系列微纪录片《百年阳江》运用空间叙事原则,将阳江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多维度完整呈现。微纪录片将文化地域特色以可视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将民族文化、民俗传统融入到微纪录片叙事框架当中,彰显多元中国元素。

叙事技巧:强化叙事节奏与视听特色

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段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倾向。首先是创新叙事模式,在保证作品艺术性与纪实性平衡的基础上,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模式,适当引入戏剧性元素,设置悬念,增强微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亦可采用空间叙事来强化叙事节奏,利用空间转移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挖掘影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其次是丰富叙事语言,媒体的多元化态势不仅改变着大众的收视习惯及收视方式,亦在改变作为文化输出的创作者的话语输出方式,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的沉稳、厚重,微纪录片善于灵活处理枯燥的选题,采用更具趣味性的话语方式讲故事,运用动画、影像包装等方式渲染文化氛围,在旁白和画外音的运用方面,注重多维度的话语空间和互动性的话语方式。最后是转变叙事视角,微纪录片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内视角即第一人称或采用视角融合的方式展开叙述,拉近影片中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叙事视角的人称代词可不断变化,增加影片叙事层次,强化影片叙事节奏,呈现不同视阈下的文化价值。

微纪录片的创制手段及视听特色也尤为重要,融媒体环境下的内容输出更具多元化、娱乐性的特征,作为相对专业的微纪录片的创作以及视听手法的运用则更加需要紧扣大众视角,用镜头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情节和细节,体现生活本质,彰显文化内核。在具体拍摄环节中应尽量减少长镜头以及大景别的空镜头的使用,在构图、光效、色彩的运用上尽量贴合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观看习惯,后期剪辑过程中要注重同期声及音乐的使用比例,适当加入悬念性的视听元素,打造电影化的视听盛宴,提升影片质感及艺术气息,让画面质量和情节构架更加符合文化输出的标准及国际化视野。

传播策略:促进内容表达与文化传播

深耕文化题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儿女尊重传统、不懈创新的文化结晶。从手工制造到诗词歌赋,从天文地理到水墨丹青,这些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微纪录片则延承传统纪录片的文化责任,创新叙事视角,深耕文化领域题材,从微小的内容点出发聚焦文化主体,在体裁和时间限制下讲述故事细节及文化特色,运用多角度表现方式及修辞手法展现精准文化意蕴,进而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效果。

聚焦品牌意识。微纪录片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走向市场面向大众,成为文艺市场不可或缺的文化产业形态,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口径,在微纪录片策划、生产、制作以及包装的整个流程当中都应着重提高打造中国品牌的责任意识,着力突出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采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着力打造优质微纪录片的IP孵化价值及系列开发潜在价值,实现文化品牌效应的持续增长。

讲好中国故事。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正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纪录片正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微纪录片搭乘新媒体的船舶,兼具科普教育、欣赏娱乐、文化认知功能于一身,从不同维度讲述国家面貌、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元素多元并存、历久弥新,微纪录片作为文化输出、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传播支点,成为全国人民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手段,承担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文化自信的责任,提升主流文化的国际化表达能力,讲述饱满、生动的中国故事。

着眼国际视野。我国微纪录片讲述的中国故事异彩纷呈,蕴涵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未能完全走向世界,缺乏一定的语义共通空间。面对全球化局势,国际化传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微纪录片作为新兴且重要的文化输出口径,也应逐渐承担起“国家公器”之重任,承载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中国微纪录片文化传播的语篇框架,承担在中华文明与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中不可替代的责任,着眼于国际视野,探索微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有效模式。

结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中国微纪录片搭乘媒体融合的船舶,成为影视艺术领域文化输出的重要领地之一,“走出去”问题亟待深度探索和研究。中华文化体系繁杂、内容架构多元,影视艺术文化发展势必需要改变以往的编码和解码模式,在拍摄、剪辑、语言及音乐的使用上必须拥有国际化视野,把控叙事节奏、凝练语言运用、降低文化折扣、减少交流障碍,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文明、民族特色等中国元素通过微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对接国际文化交流,彰显新时代下的大国风采。

猜你喜欢
纪录片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