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诚浩
在2020年5月7日《人民日报》在抖音APP上发布了标题为《美国政客沉迷“甩锅游戏”,感受华春莹连环灵魂追问,给力》作品,其中出现了常见的网络用语“甩锅游戏”“给力”词汇。这条标题展现了两件事:第一,《人民日报》已经在抖音上建立了官方账号,可见融媒体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第二,这些“草根”词汇的出现引起了网民的轰动和关注。如此“草根”的词汇都已经加入到了官方语言中,可见网络用语已在全网平台推展开来,给传统媒体指引了新方向。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且特点十分鲜明。本文就网络词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出现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发掘出使新闻更加亲民化、大众化的方法。
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形势下,融媒体也在茁壮成长。融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融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等应用都已经加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以及在一部分人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互联网上自由冲浪,尽情展现独特的个性,从而使网络用语发展之迅速且深受大家喜爱。
热门事件的频频出现。大多数网络用语的出现与热门事件以及时事热点息息相关,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传播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远快于从前,网民通过网络用语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衍生出了大量的网络用语,这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网络用语丰富了汉字的所指性。大多数网络用语都是通过谐音、隐喻从而伸展开来,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字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趣味性。比如最近比较新潮的词汇“集美”其意思就是“姐妹”,“方方方”就是“慌张”的意思,还有一些“为你打Call(为你加油)、酱紫(这样子)、弓虽(强)、灰常(非常)”等词汇,这些都是通过音译或者拆解而产生的新型词汇。这些词汇使原本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充满了趣味性,受到了网民的强烈反响及钟爱。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汉字是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汉语从繁体字转化至今,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含义,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也为汉字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也为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新闻传播中使用网络用语更符合受众的心理。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已发生的事实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传播给新闻观众,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同时也具有严肃性。网络用语本身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合理运用网络用语会巧妙的减少新闻的严肃性,更能吸引新闻观众的眼球,最主要的是可以引起新闻观众的共鸣。比如说“疯狂打Call”“雷人”“神马都是浮云”等等,这些网络用语大都在生活中常能接触到,更有一种亲切感,让本来十分严肃的新闻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展现给新闻观众,使新闻观众更加投入的去了解新闻传播的信息,《人民日报》中“给力”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网络用语可以吸引年轻人加入新闻受众群体。近年来,新闻观众正在逐年增加,合理应用网络用语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看新闻报道。而在增加的人群中,20-30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占绝大部分,富有个性且充满活力的他们对加入了网络用语的新闻报道充满兴趣,他们在网络上尽情冲浪,无话不谈、畅所欲言,创造出了很多新潮并且生动幽默的词汇,受到了广大国人的喜爱。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人也要对社会时事热点以及国家大事加以关注。“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只有在年轻人的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观念,国家才能越强大。
部分网络用语会对新闻观众产生信息识别障碍。辩证法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到良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着重注意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网络用语的消极一面。首先,网络用语确实能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网络用语至今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标新立异,五花八门,没有达到一定的规范性,以至于这些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比如“高富帅”“渣男”“妈宝男”等这些词汇在网络上常常出现,也非常盛行,以至于充斥着国人的生活成为了口头禅,但是还是会有很多观众并不“知情”,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或者儿童,这里面夹杂着一些代沟问题。这两类人群并不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并且语义模糊不清,他们只能通过字面意思进行解读,而意思相差甚远。
部分网络用语会对新闻观众产生思想上的误导。网络用语一般是被网民为了幽默、便捷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创作过程十分随意,没有注意其规范性,从而曲解了汉字本身的含义。网络用语本就是大家用来追赶新潮、使交流过程充满乐趣的一种交流方式,进而随意的去构造一些网络用语,比如“酱紫”(这样子),“耗子尾汁”(好自为之),“你造吗”(你知道吗)、“黑凤梨”(喜欢你)。这种网络用语如果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将会把一些观众引入误区,认为这就是正确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儿童这类群体在对事物的判断和思考方面有所欠缺,他们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网络用语已成为一种习惯,认为这就是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及对汉语言正确使用的时候造成混淆。
网络用语会对新闻真实性产生不利的影响。网络用语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同时也在影响着新闻传播,这种影响将会长期存在。网络用语与传统文字相比,网络用语具有多意性,会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产生多重含义的解读,从而使观众对新闻产生歧义。另外,网络用语会影响观众对事物的判断,比如“草泥马”“菊花”“同志”等,这些网络用语都会使观众在接收新闻时产生主观想法,这对新闻的客观性以及真实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确认识网络用语。新闻语言必须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新闻出版必须遵守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定,每一个字节都要使用合乎标准的汉语言文字。有些网络语言虽然简练且生动被国人所接受,却是谐音字或者存在一些语法上的错误,与现代语言的规范性不符。新闻报道也不能为了“眼球效应”而去违反规定,这类型的网络用语不应该出现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网络用语要以合理、合规的方式去不断规范化,网络用语只有在生动得体、被大众所接受、合理合规的情况下,才可以纳入到新闻报道中。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合理使用网络用语。新闻工作者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也是间接去加强对新闻环境的管控。在这个全民“网上冲浪”的时代,对新闻整体的管理十分重要,这时候就要体现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体系的整体把控,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鉴别力和自身的业务能力。在运用网络用语的时候,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进行严格筛选,尽可能去选择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不失新闻本身的客观性且正面含义的网络用语。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把网络用语的长处发挥到新闻报道中,贴近生活且不失新闻的庄重。一部分网络用语已经火遍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充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比如“给力”“驴友”等合理合规的网络用语在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也让新闻更加生动形象,也为观众带来了亲切感。另外还有一些粗俗、消极的词语要避免在新闻使用,比如“草泥马”“我去年买了个表”等词汇要避免在新闻中使用。只有在新闻中合理合规地使用网络用语,才能使网络用语在新闻中发挥最大意义。
网络用语有利有弊。新闻内容是新闻的主体,在新闻传播中,要充分对网络用语进行管控,“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进一步扩大网络用语在新闻中的优势,逐步确立网络用语的规范性,制定人们共同遵循的网络用语体系,大力宣传合理合规、易懂且生动的网络用语,把此类网络用语加入新闻语言中,从而使新闻内容更加饱满、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另外,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用语更新速度非常快,人们在生活中对网络用语也要进行甄选,摒弃低俗且不合规范的网络用语进入到生活中,倡导文明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