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引领下的高校公益创业路径研究

2021-11-12 15:25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立德公益育人

■詹 斌/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树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事关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找准着眼点、认清立足点、选好切入点、筑牢支撑点、夯实发力点。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重实践的教育,打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关键。公益创业既满足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也符合学生对于创业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公益创业成为高校在“立德树人”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创业有效载体,是当前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研究高校公益创业发展路径的意义

(一)是实践育人深度发展的需要

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我党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具象表现不仅仅是拥有丰富的知识,更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协调能力和从事生产劳动的适应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仍停留在思政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试图通过一门课程、一次活动或者一种方式简单的实现实践育人的功能,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一些学校把实践育人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把实践部分仅仅作为理论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实习或者实践环节,目的是在巩固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使得实践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忽略了实践教育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公益创业行为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实践育人教育中的实践载体的不足,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更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单独模块,是实践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是创业教育多样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校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率,并进一步提升就业率。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整体的创业成功率仅为30%,大学生成功率更是微乎其微,仅为2%-3%。从这些创业低成功率来看,主要是因为他们创办的是一般企业,市场竞争力小,面对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成功率就显得很低。相反,公益创业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学生在高校教育阶段长期接触各种志愿和公益活动,熟悉相关领域的运作方式,并能积累和形成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对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直接面对传统的企业竞争,其成功率远高于传统商业创业。同时,公益创业由于其非赢利的特征,以及回报期许率低等特性,在起步阶段可以获得包括场地、资金、项目等不少政策的支持,甚至能够实现“零成本”起步,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的失败率,提高了初创团队的信心和凝聚力,为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公益创业,既是对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也是提升创业成功率、推动创业教育多样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是责任教育具象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完成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也是体现社会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在学生的责任教育过程中,由于理论和实践教育的脱节,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成果无法有效体现。公益创业教育作为非常有效的实践教育形式,以公益理念作为思想引导,在创业过程中融入责任教育,使得责任教育不在停留在理论教学中,而是让学生在创业项目的实际设计中,就接触民生福祉、了解社会需求,从弱势群体和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出发,思考和寻找问题的解决路径,而后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实现创业,既能够补齐责任教育中缺乏具象手段这一短板,又能使创业中多一份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发现高校公益创业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模糊

公益创业是以实现社会利益作为创业首要目的创业模式。在公益创业中,创业者根据自身的兴趣所长,积极参与到教育公平、社区服务、社会养老、环保卫生等领域的创业实践,以非赢利为主要手段,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的,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机构的有效运作,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效配比。然而,由于公益创业教育的从业者,缺乏一定的非赢利机构的管理和运营经验,甚者不少公益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由商学院或者商业相关专业完成的,相关教师并没有系统和完整的公益创业概念和逻辑,学生也仅是在商业模式中简单的加入公益元素,其实质与公益创业的初衷和模式相去甚远,导致公益创业较于一般创业的优势无法凸显。

(二)价值认知失衡

公益创业的价值,是在于将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动机,与回馈社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使命感进行了有效的统一。而在实际的公益创业行为中,由于先期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引导不足,参与公益创业的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经济回报预期过大,相反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意向上出现了重大的信任危机。殊不知从事公益创业的初心,即是以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为主要目的,经济价值和可持续造血功能只是附加需求。在非赢利机构的发展和运营上,有许多有别于经营行为的其他方式,完全可以支持创业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片面化理解和教育的结果,造成的价值认知失衡,最终造成公益创业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发展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公益创业的主导思想是以商业思维从事公益领域的创业行为,这一教育理念的广泛推行,使得公益创业与一般创业之间的分界线变得十分的模糊,也直接使得商业运营成为公益创业的单一发展模式。但事实上,公益创业主要目的是在解决市场失灵时,创业主体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并收获社会效益,引发社会变革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核心是通过相关部门购买、基金会支持、企业捐赠、社会众筹等一切形式,对社会资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以达到在收支平衡下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业行为。而由于实践形式的单一,学生可实施的空间过于狭窄,导致公益创业对于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后劲乏力。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探索高校公益创业发展路径的有效形式

(一)加强理念认知

应开展公益创业概念的教育,对现有的公益创业理论和概念有针对性的梳理,辨析公益创业在育人工作中的真实理念。由于公益创业在高校中任然处于较为新颖的创业模式,许多高校是由商学院或工商学院主导开展,单纯的将其与社会创业划等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要针对相关教师,特别是对于授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培养和事例解析学习,强调公益创业与一般创业的前提区别,强化公益创业行为对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作用,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感引导,使学生对公益创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公益创业的方向,摒弃经济价值作为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确保创业项目的可持续运作前提下,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作为创业的首要目的,促使学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新一代创业者。

(二)创新实践渠道

应优化现有的公益创业实践形式,既开展商业思维和经营行为的实践训练,更开展以非赢利机构运营模式为基本手段的创业实践,通过参与相关部门购买服务项目、基金会支持项目的执行,以及企业捐赠资金的争取和社会众筹资金的筹措等行为,有效拓宽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路径,提升学生公益创业的行为能力,掌握有效的机构运营能力,让从事公益创业的学生能够在当前的市场中,迅速寻找到适合自身机构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打通资源壁垒

应在当前推进公益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益创业实践,打破创业实践的壁垒,要给予公益创业团队在人、财、物领域的优势倾斜,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搭建起有别于一般创业的支持体系,即相关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五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协同推进机制,将高校的公益属性与相关部门治理、社会需求、公众期望充分对接,最终让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公益创业的目的,使得社会责任成为一部分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的主导因素。

猜你喜欢
立德公益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公益
公益
公益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