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021-11-12 11:55萨日朗陕西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贾宝玉贾府林黛玉

■萨日朗/陕西师范大学

林黛玉的前世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因受神瑛侍者甘露之惠,在其下世为人后,难解心中缠绵之意;遂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亦意欲下世为人,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神瑛侍者。小说中,曹雪芹不仅给予她“绛珠还泪”的凄美前世,同时也赋予这一人物形象优美独特的象征意义。她有着西施一般的病态美,又曾写过与西施有关的“一代倾城逐浪花”(《五美吟·西施》)的诗句。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是绿竹森森的潇湘馆,又善于将柳絮、桃花、芙蓉等入诗。这些人文意向和自然意象的借用,隐喻着林黛玉出众的容貌、高洁的品格与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悲剧命运有着各种暗示和伏笔,简单而言,其体格的虚弱与多病、性格的敏感与自尊、言行的叛逆与单纯三个方面,导致了她不可避免的爱情悲剧与人生悲剧。

一、体格的虚弱与多病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和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得意忘形。因而,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常在语言动作神态上大加渲染,而疏于对面庞身姿的成段描写;就林黛玉而言,曹雪芹着意描写她的病弱之美。在贾宝玉的眼中,林黛玉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病态美,用林黛玉自己的话说,便是:“从自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其母贾敏出身富贵之家,从小衣食富足,娇生惯养,安享尊宠,却“一疾而终”,想必是母病及子,才使得林黛玉天生怯弱不足。其父林如海,系前科探花,官至巡盐御史。明清时期,扬州盐商的富裕多财是天下闻名的,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职,是一个既有实权又有财权的差职。由此推断,林家的生活水平一定远远高于当时的绝大多数家庭,因此林黛玉才能长年累月地吃着人参养荣丸加以调理。即使生活条件优越,也曾寻觅众多良医名方,林黛玉的病症却不见明显好转,可见其病疾之根深蒂固。

贾府的一些生活习惯更不利于黛玉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林黛玉进贾府前,其父林如海注重惜福养身,从小处注重养生调理,就曾劝教黛玉“务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而贾府则习惯于饭后立即喝茶,这对于本身脾胃虚弱的黛玉而言,无疑是另一种程度的健康伤害。另外,贾府的饮食搭配也并不科学。顿顿是鸡鸭鱼肉,餐餐离不开荤腥,这种饫甘餍肥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在贾府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娇小姐和富贵公子的健康而言,确实有着不利的影响。平日里,府里的年轻的奶奶太太们也都是七病八灾,何况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薛宝钗曾就林黛玉的身体状况对她说过:“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长此以往,贾府不利于养生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只能让林黛玉越发虚弱。

二、性格的敏感与自尊

林黛玉天生体质虚弱,后天不足多病,寄养在贾府之中,养成了她性格上的自尊与敏感,二者看似互不相干,但在其人生成长中却是相辅相成的。初入荣国府,林黛玉便表现出一份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谨慎与小心,其实是焦虑感的直接结果,这种心理在林黛玉未进贾府之先已经存在。林黛玉曾听母亲多次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后文贾母问林黛玉是否读书,她说只读了《四书》,然后又反问四个姐妹读了什么书,贾母说不过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林黛玉想谦虚地表达,故意用了“只”字。但贾母说三个姐妹不过认得几个字的时候,她自知失言,所以当贾宝玉再次问她读了什么书的时候,林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须得认得几个字。”

天生的敏感自尊加上生存环境造成的心理压抑与焦虑,使得林黛玉既极端自尊又格外脆弱。林黛玉进贾府后一系列看似出于自尊而有些敏感的行为,是出于应付现实性焦虑的无奈选择。《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的从薛姨妈的梨香院拿来宫里新制的堆纱花十二支,送到园子里。周瑞家的本来是寻近道走,在拜访完迎春、探春、惜春、凤姐之后,恰好把剩下的两枝送给林黛玉。这引起了林姑娘的警觉,得知别的姑娘都有了之后,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一番话令周瑞家的无比难堪。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伶牙俐齿过分敏感,不惜得罪王夫人的陪房——一个有脸面的奴才。她不考虑尖刻的语言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她只是单纯地反击别人侵犯自己所谓尊严的一切言行,虽然自己家道中落,但其尊严并不是随便任人践踏的。

三、言行的叛逆与单纯

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反映,透过《红楼梦》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当时评价女性的标准。李纨的父亲就曾说过“女子无才便有德”,因此不十分令其读书,通过对李守中培养女儿个案的考察,大致可以勾勒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标准,即读书是为了培养贞烈观,看重其女红厨艺。与李纨的教育方式不同,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林黛玉“身边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真空。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未被世俗女性标准塑造的自然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言行的叛逆与单纯。

林黛玉爱书成瘾,她不读《列女传》,偏偏熟读《四书》(这一点即有一些叛逆意味,《四书》是林黛玉时代成年男子作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对《西厢记》《牡丹亭》默记成诵;她说不出“女子无才便有德”这样的“古训”,却对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的诗歌信手拈来,并且深有研究体会。因此,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优秀最具诗人气质的一位女子。林黛玉才思敏捷,倚马可待也是众人无法相比的。元妃省亲时她胡乱作的一首五律得到称赞;当时贾宝玉为自己的最后一首四律大费神思,林黛玉为他解围,这首诗则得到了元妃的高度赞美。

而痴情谈爱似乎是比才情敻绝更不被世俗理解的举动。与贾宝玉交往之始,他对待爱情的态度总有一种纨绔子弟的轻浮,这引起林黛玉深深的反感和厌恶,她无法忍受逢场作戏式的表白,因此才会产生不断的猜忌和争吵。纵观前37 回,也就是林潇湘夺魁菊花诗之前,书中明确指明了的猜忌争吵有九次,分别是第八回的嘲讽雪雁送暖炉、第十七回生气剪荷包、第二十回俏语谑娇音、第二十二回因为小戏子和林黛玉相像,宝玉给说错话的湘云使眼色、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宝玉用西厢戏词打趣她、第二十七回不开门事件导致葬花、第二十九回断送张道士的好姻缘。在此之后宝黛爱情持续升温,先是贾宝玉挨打后派晴雯送帕子、讽刺湘云仕途经济黛玉不说混账话,还有贾宝玉被袭人听去的睡里梦里也忘不了她的痴情表白。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林黛玉终于看到了贾宝玉的一片赤诚。在贾宝玉热烈地表白之后,林黛玉似乎一下子焕发出久被遮盖的青春光芒,像魏晋名士一样夺魁菊花诗、喝酒食蟹,爱情让这个敏感的贵族少女变得豁达风流、潇洒自如。可她生在了一个谈爱色变的时代,她的追求爱情的行为不会得到时人的认可。老祖宗可以劝导王熙凤原谅贾琏的偷情,“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但是她无法忍受才子佳人的私定终身,“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葬花吟》是她为自己悲剧命运所作的谶语般的注解。“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前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凄美绝伦的春闺暮春图。敏感的葬花人无法挽留这匆匆逝去的美好,只能“独把花锄泪暗洒”,成行的眼泪落在树枝上就留下了斑斑血迹。独自归去,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却要面对“青灯照壁”与“冷雨敲窗”。全诗并非一味地自伤自怨,更有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愤懑与不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环境的真实描写,其中更有深陷其中的无奈与绝望,“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于泪尽证前缘’了。”

“宝玉凡遭遇所谓的‘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也轮到了黛玉。因此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相比“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林黛玉显得如此高洁,她的尊严在于不妥协,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书中多次出现,又利用鹦鹉的吟哦反复强调。由此可知,林黛玉最后只能如匆匆凋谢的花朵一般无法逃脱“花落人亡、红颜老死”的悲惨结局。

猜你喜欢
贾宝玉贾府林黛玉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探究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谨小慎微林黛玉
未完的前尘烟雨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