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红素 陶 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明确指出:“一定要用好课堂教学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其他各科课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从而使各科课程和思政课同向进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这种教育理念,高校专业教师应尽最大能力担负起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职责,以增强育德能力,有效认清育人育德重要性,重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专业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切实有效地将立德树人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在体现担当、信念、追求价值和目标的决心等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①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提出使课程改革内涵得到了延伸,在此过程,需在高校专业课中合理的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立德树人不但需要教师本身拥有优良的职业素养,还需要教师始终坚持品格方面的教化与价值方面的引导工作。因此高校专业教师应积极的参与课程思政的构建,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价值蕴意、突出展现教学要求、贯彻执行教书育人主体责任。②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学办学方针中规定在高校的专业课当中合理性的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现时期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智慧、德行及技能的人才,但是课程思政指出在教学中不但需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需进行素质培养,如此才可以为我国栽培出德智体美劳综合全能型人才,这样便可以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③专业教师其参与课程思政的构建同样也是其职责的一种体现方式。我国很多法律规定中都对此有所规定,教师本身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但需要不同程度的把握以德修身、以德带教、以德治学,同时还应对其在专业课程中合理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促进人力强国、课程思政创造性改革、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等方面提高重视度。
专业课教学属于高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专业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对其实施教育的主体。专业课不但具备科学性同时还具备思想性,是两者的合体产物,专业课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育人优势。课程思政呈现的是以育人为重点的教学理念,这对于和谐共进、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素具有促进性作用。专业课教学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当中所包含的道德、科学、政治、思想等因素,会让专业课教师其在课程思政引导下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授予价值观、道德观及政治观,由此提高学生自身道德品质。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同学生的接触机会是最多的,再加上课程专业性、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教师认同度不断提升,这样师生间交流将会变得越来越轻松,所以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高效的进行师生间互动,使课堂内容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并同时还可更深入的挖掘思政资源。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及接班人的教育机构,应一直坚持社会主义特色办学宗旨,最大程度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首先开展课程思政可以更高效的呈现教学理念,发挥教学规律。对于现时期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作为高校应有效承担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积极努力的实施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专业教师应积极深入的参与课程思政的构建,这样不但可以促进高效育人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从而对育人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使教学、学科、课程相互间实现协调发展,切实促进教学规律性与必然性得到有效实现。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价值观念是挖掘的人的本性和情感,高校价值塑造的内涵在于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学生具有崇高德行、独立精神、宽广胸怀、坚定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格素养。价值塑造蕴含在每一门课程中、每一次活动中,更蕴含在每一位教师的诚信领导力中。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一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四是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五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
“诚”的含义包括真诚、诚实,正直、担当,“信”的含义包括信念、信任、勇气,追求价值和目标的决心,诚信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是领导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专业教师诚信领导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诚信品质潜移默化地在教材遴选、备课教研、课堂教学、学生学术科创和社会实践指导等环节对学生实施的立德影响力。
一是维持学生群体秩序并专注于群体目标;二是教师主导的学生群体让他们可以完成个人不能承担或无法完成的任务并由教师来促进学生实现任务;三是教师主导的学生群体可以为群体中的学生个人感知周围的世界并提供认知反馈、检验与确认。
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有磁场,有引力,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信任,信任是教育的起点。一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公正地评价学生;二是教师要诚实、正直,能够或者愿意清楚表达价值观并身体力行;三是教师能看到学生群体应该前进的方向,明白自己是学生锤炼品格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梦想和信心。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专业教师具有引导和带领学生树立和实现愿景和目标(理想、抱负)的担当。一是教师要将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二是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三是将学生的学业绩效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四是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极限。
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现专业教师深厚的理论学养和为学为师的德行,是实施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诚信领导力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诚信元素和所承载的诚信教育功能;严肃规范教材的选用,确保教材质量;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实施诚信领导力的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第二课堂为了实现自主教育,通过专业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行为在学生开放式和体验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实施诚信领导力。专业教师参加学生党团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专业实践和实习;参与学生文体艺术活动及其它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担任学生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试。
第三课堂是为了实现渗透教育,专业教师采用交流式与互动式的网络传媒教育实施诚信领导力,担当起网络育人的职责。通过设立富有感染力、渗透力的网络课堂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利用网络的种种便捷,增强学生教育的资源;在开展讨论、来函回复、学术研讨、交互聊天等方面实施双向交流、互动育人;为大学生提供心灵对话、学习互伴、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专项网络思政平台。
重塑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诚信领导力是一种领导者(专业教师)与追随者(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过程,目的是丰富师生的情感,呼唤师生的理想和价值,塑造高尚的品格,用情怀感染学生,用真理感召学生,促进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