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洁
(西安航空学院 对外交流与合作处,西安 710077)
国际合作办学又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益补充,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现已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办学力量,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众多,西方国家较早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主体涉及政府、高校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官方机构。研究视角广泛,大多从基础理论、合作构架与服务贸易等宏观角度入手。研究内容方面重点关注了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概念、模式、收益、宣传、未来前景与市场等,较少涉及系统性的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研究。而国内众多学者关注并重视国际合作办学质量的研究,相关成果较为丰富。例如,张济梅等从生源质量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三方面出发,明确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如何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质量,强调了国际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加速融合。易芙蓉等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提出通过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以此提升职业能力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从而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水准。郭昕探索了通过加强内涵式建设来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促进合作办学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牛群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对于国际合作办学的影响,建议以丰富教学资源、投入高质量外籍师资、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为抓手,通过融合互联网技术从而提升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研究内容丰富,具有微观领域的针对性,但并无兼顾系统性与针对性的中观视角,尚缺乏考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尤其是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影响下,各国交流大幅萎缩,国际出行受限,国际合作办学环境极为不利,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重大社会环境变化,同时研究对象也较少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研究难以指导各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质量。因此,基于现实背景与特定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研究势在必行。
中国的国际合作办学起自20世纪90年代,历经30余年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办学规模、合作层次、教学质量与合作类型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国内高等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优化办学层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高质量师资保障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裨益。“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前所未有,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大战略,可以预见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作为获取国际教育的低成本模式,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中国经济现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而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国际合作办学,当前的重点任务需从规模发展切入到提质增效的内涵建设,而国际合作办学确已进入了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截至疫情爆发前,中国现有600多所高校开办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数量高达2238个,涵盖了理、工、农、医、艺等大部分学科,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校学生超55万,毕业学生已超200余万,而应用型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群体,也是国内国际合作办学的主要实践者。
正当中国国际合作办学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处于发展模式切换的关键时期,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诸国间的国际教育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与社会危机,西方各国糟糕的疫情管控也加剧了各国国内的逆全球化与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尤其是其失控的疫情使得各国纷纷关闭了留学签证渠道,且国际航班也出现了频繁“熔断”的情况,导致中外国际合作教育严重受阻,即使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且疫情在2021年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德尔塔等各类变异病毒的出现,也使得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办学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综上可见,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生命线,是新时期合作办学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后疫情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在积极适应新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提质增效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伊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极大阻碍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正常开展,虽然疫情现已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是依然对于跨国教育交流造成了严重阻碍,也使国际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迎来了巨大挑战。同时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既往的国际合作办学也存在众多问题。在上述背景下,可将中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五点。
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各国间的正常联系与交往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了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无法来华,线下课程无法开展,受此影响只能开展线上教学。然而,众多国内外高校对于线上课程的准备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准备不足,表现在网络设备和线上教学所需教具亟待完善;二是软件准备不足,表现在教师的相关线上教学技巧有待系统培训与缺乏统一的线上教学评价标准。此外,针对应用型高校实践性课程较多的情况,现有线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在疫情出现常态化影响的情况下,国际合作办学学生的正常出国学习受到了一定干扰,致使众多学生家长对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心存疑虑,加之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普遍较高,导致报考人数与录取分数线出现双双大幅下降的趋势,国际合作办学招生压力巨大。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不是双一流院校,本身在获取优质生源方面也较为困难,经常出现招生计划难以完成与降分录取的情况,造成入学门槛下降,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录取的考生的语言能力薄弱,听与说的能力尤其不足,极大影响到了课堂授课效果,大量的实践性课程所需的专业词汇与术语也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监督体系普遍存在短期性、功利性和被动性,传统的质量监控手段也难于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与培养模式。多数高校过于单一的依赖国家的宏观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忽略了构建和加强自身的质量监督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合作办学项目的最终实施主体,理应成为教育质量监督的主要执行者。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忽视了这一重要角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掌握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与其他类型高校的合作办学专业不同,与其他非合作办学专业也不同,相应的质量监督体系也理应不同,而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未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且符合外方合作院校评价体系的质量监督体系。
国际化师资是国际合作办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受疫情影响,众多合作院校及本校的外籍教师入华困难,使得项目师资力量有所削减。此外,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也不重视打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专属的师资队伍,在实际操作中,项目配置的教师多数还要承担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任务,难以专心完成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教学任务。此外,现有师资因缺乏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外语能力突出并具双语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严重影响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实现提质增效与内涵建设。此外,根据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规定,引进的外方合作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和课程数、外籍教师人数、外方合作院校负责的专业课程教学课时均应超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所有课程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大量外籍师资需求造成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学团队不稳定、教师能力良莠不齐等问题。
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引进课程数量占比依然较低,课程设置多出现“大拼盘”的现象,生硬的组合造成了中外课程融合较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大多开展较晚,缺乏丰富的合作办学项目经验,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引进外方合作院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但忽略了与合作院校进行课程体系研讨和交流,简单的拿来主义会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外脱节,妨碍国内外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造成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减弱。此外,现有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单纯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思政课程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未高度重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是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应当解决上述分析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因此,应基于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要求、提升生源质量、改进质量监督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这五个维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合作办学质量提升路径。
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力强并易于发生变异,而疫情造成的影响范围广且反复性强。因而在后疫情时代,还会可能出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和教学秩序,国际合作学中外方承担课程仍需坚持使用在线教学方式。互联网教学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产物,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风险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国内现已涌现了一批以腾讯课堂、超星、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以及学习通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平台,合作院校的外方教师可以此类平台为抓手,开发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可将授课大纲、课程PPT、教学视频、课堂测试及课后作业上传平台,同时选取合适的中方教师配合并与外方教师做好沟通,协助外方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并共同商讨制定适合合作办学学生的网络在线学习规则,明确学习辅导、课后答疑、学习反馈和学习纪律要求,从而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品质。
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教学水平并决定了就业与升学出路,因而是学生选择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着眼点。发挥品牌效应从而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一方面要重视招生工作,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品牌建设,通过改革宣传方式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品牌的内涵建设,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来实现生源的质量与数量的双提升。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品牌内涵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质量”与“特色化”两个维度,从而紧扣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要求。同时,还需提出适当的招生门槛,尤其是外语语言能力的要求,避免学生出现语言水平较低而导致无法完成专业学习的情况。项目开展高校应加大学校的师资、优质实验与实训平台资源投入,积极凝练和整合中外合作院校的专业特色优势和办学特色资源,强化质量监管力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化高水平提升,以此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监督体系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教育部门和社会质量监督体系,二是高校内部的质量监督体系。提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有赖于上述两种监督体系的有效衔接和相互配合。而高校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自身的内部质量监督体系理应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不同于其他研究性高校和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广阔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具备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办学质量监督体系,需要构建包含与上述要求相符的质量监督目标、质量监督标准、质量监督评估和反馈与质量监督改进这五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此外,还应广泛征询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与社会综合评价,做好质量评价结果和改进的反馈,及时总结质量监督体系出现的薄弱环节,发挥好质量监督体系的保障作用。
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入新的优质师资都尤为重要,而做好师资队伍的规划才能保证按既定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适时地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水平有利于保证师资队伍稳定,并吸引到高水平的优质师资。后疫情时代引入外籍师资的难度加大,而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外籍师资却有刚性需求,应当思考通过网络平台创新外籍教师的使用模式,同时确立规范、透明的外籍教师聘用标准。除此之外,还需完善国际合作项目全体教师的培训、交流、访学、研修等师资提升机制。可通过定期组织中外教师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教师深入探讨所授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手段与实践教学等环节,加深双方对于彼此间教学模式的了解,不仅可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还可有效完善培养方案并提升授课质量。双方教师还可据此积极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报研究课题,联合发表研究成果。
课程体系是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迥异的国内外高等教育模式与培养体系给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外课程体系融合造成了极大困难。合作院校双方可成立项目专属的跨国课程教学团队,其中语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由国内教师主要负责,外籍教师加以辅助,专业核心课可由外籍教师主要承担,国内教师予以配合,上述所有专业课程均需采用双师双语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整合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外师资力量,围绕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共同探讨各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和合理衔接,从而制定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现有课程体系还需做好思政课程设置和课程思政建设,选用的教师与教材需以中方主导,从而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十四五”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提升应以适应新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后疫情时代特殊的外部环境为前提,通过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国内外教学方式和教学体制的有机融合,从而优化和提升原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新的合作办学理念、目标和要求下,需要提前科学筹划并积极应对,制定与合作院校的定期交流机制,在双方平等的前提下,对于争议性教育问题和教育理念,公平、合理地加以对话协商解决。此外,可从互联网教学平台、国际合作办学品牌、综合质量监督体系、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优质课程体系这五个维度开展高水平建设,不断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最后,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提供精细化的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对合作办学项目培养质量的评价与监督作用。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得以稳步提升,最终实现后疫情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