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劳动思想研究五维度简析

2021-11-12 10:48:39秦绪娜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沈 琦,秦绪娜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劳动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内容,劳动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范畴。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始,对劳动问题的思考就成为马克思关注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并成为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闪光点。《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理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以劳动理论为基础诊断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文献。《资本论》虽以资本为其论述主线,但其中有关劳动的理论精深且丰富。王维平曾指出,在《资本论》这一“有机的整体”中,资本之论辅以劳动之论。劳动作为研究《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都在国内学界引发了持久、广泛、深入地关注和探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否与其之前的理论一脉相承?《资本论》中劳动思想是如何成熟的?为了能够在理论上理清《资本论》中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研究现状,本文从劳动概念、劳动本体论、劳动价值论、异化劳动与劳动解放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关于《资本论》中劳动概念的研究

《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劳动进行了科学分类。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通过层层逻辑递进,推演出劳动类型的科学表述。具体说,劳动的类型包括“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物化劳动、对象化劳动、异化劳动”等等。国内学者在分析和研究《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时,将其划分为“哲学-经济学”两个层面,并将二者看作马克思思想体系统一性的重要表现。比如,何云峰、王绍梁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其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具体可分为两重维度,即“存在论”向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向度。前者为一种隐性的哲学维度,后者为一种显性的经济学维度。从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思想有机整体来看,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双重维度并未发生阿尔都塞所提出的“认识论断裂”,在文本上表现为逻辑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从哲学的‘劳动’概念到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理论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实际上是对早期劳动思想的进一步承接与发展,并完成了理论的升华。

《资本论》的劳动概念,意蕴丰富系统,具有严谨科学的逻辑关系。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劳动概念的意蕴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科学解读。首先,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劳动过程的分析。如王一成认为,在《资本论》中,劳动概念包括“一般劳动”“雇佣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来说,“一般劳动”表现为人类社会生活与发展历史所共有的抽象形式;“雇佣劳动”体现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本质特征;“社会劳动”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变革。其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劳动关系的批判与透视。如王维平和牛新星认为,《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与“多维”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互为对应。他们从“人类历史过程”“‘颠倒性’力量”“阶级属性”与“资本秘密”四个方面概括了《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最后,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维度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探讨。在《资本论》的文本中,劳动的概念表现为由“强制劳动”到“自主劳动”的转向。劳动不应仅仅具备谋生性质,同时也应满足人类的自由发展与自身解放。在此基础上,余静认为,“新型劳动”是一种真正实现人类自由自主的劳动,它真正满足了人的自我需要与自身解放;同时,劳动在人的智力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劳动者能够不断增强自我创造力,从机械、刻板的重复活动中解脱出来,使自身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每个人通过劳动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能够创造丰富整个社会的财富。

综上所述,概括国内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概念的基本观点是:其一,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都具有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只有基于劳动概念的内在逻辑演进,挖掘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逻辑的根源,才能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深刻、科学的把握;其二,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人类生产劳动,从多个层面科学剖析了劳动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劳动思想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特别是在劳动概念内涵的分析上,紧紧依据人类生产生活与人类历史发展两个维度,并将二者紧紧结合起来科学剖析资本主义制度;其三,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唯物辩证解读,是其建构科学历史观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体现和关键。

二、劳动本体论说:对《资本论》中劳动地位及功能的探讨

劳动本体论,是一种关于马克思劳动地位与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这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试图运用“本体论”理论解读方式来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的地位、作用与功能等问题,因而可称之为“劳动本体论”解读方式。从西方“形而上学”视域来看,运用“劳动本体论”解读方式研究劳动在《资本论》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劳动的理论建构作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然而,对于《资本论》中是否存在“劳动本体论”问题,国内学者存在较大分歧。比如,有学者将劳动本体论看作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接续与发展,是《资本论》“活的灵魂”。毛勒堂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劳动思想始终具有本体论属性,因此,对劳动本体论的探索是必然的、迫切的。自《手稿》以来,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动态的形成过程,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自始至终从未产生断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本体论仍然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具体表现为劳动本体论;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资本论》创作的始终。因此,劳动本体论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之前的著作中的本体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有学者对《资本论》中劳动本体论的存在表示质疑。如胡岳岷认为,《资本论》的核心视域是“资本”,而劳动仅为一种有着特定形式的功能性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未把劳动的地位超越于资本之上。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生产逻辑是劳动本体论的支柱,但在《资本论》中,资本逻辑取代了生产逻辑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此来看,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劳动本体论不再具有其存在意义。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劳动问题的表述和剖析,不再基于本体论视角。

国内学者对《资本论》中劳动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展开了比较全面的探讨与研究。首先,关于劳动本体论的形成依据问题。《资本论》中劳动本体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谭苑苑认为,第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内在逻辑的必然”;第二,它是对马克思“各个阶段本体论的高度凝练”;第三,恩格斯“人类社会起源史”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其次,关于劳动本体论的具体表现问题。劳动本体论在《资本论》中存在哪些文本证据,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列举。其中包括:“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和“资本的积累”。将其具体展开来看,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涉及的关于商品的相关论述与分析;在“货币转化为资本”中所包含的关于资本总公式和劳动力买卖的论证;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对各种剩余价值的本质解析;在“资本主义工资”中对各类工资的分类以及在“资本的积累”中对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科学表述等等,都是基于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所进行的系统阐释和重要论据。最后,关于劳动本体论的本质特征问题。我国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具有“具体-抽象性、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方面的特征,《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才具有其独特性与超越性。

综上所述,概括国内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是:一方面,劳动在《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关于劳动本体论的具体内容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运用“本体论”范式解读劳动在《资本论》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又要避免陷于误读的境地,尤其是“本体论”“形而上学”,恰恰是马克思所反思与批判的对象,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必须时刻警惕不能有违马克思的本义。

三、劳动价值论: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思考与研究

“劳动价值论”最早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等人提出来的。劳动价值论,虽并非马克思首创,但是马克思却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劳动价值论,我国学者对《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

首先,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分布篇幅的梳理。国内学者大多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思想贯穿于《资本论》的全三卷。但是,对于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中的篇幅是如何分布、如何划分的,国内学者对此看法并不一致。李健平认为,劳动价值论应当以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进行划分。从抽象形态看,包括《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从具体形态看,包括《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第七篇。方敏认为,除了与商品、剩余价值理论等相关的章节,劳动价值论也应包括《资本论》第三卷中“虚假的社会价值”部分。

其次,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证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要对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第一,“商品-货币”体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论证分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其中,包括商品价值创造、商品价值量决定等问题。如王峰明认为,商品的价值规定和商品运动的价值规律,构成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在劳动价值论中,价值规定并不是马克思所作的假设,而是包含着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严格推理和严密论证。其中,对象化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规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则形成价值的本质规定。”第二,“劳动-资本”逻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雇佣劳动、资本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生学解读,对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建构具有直接影响。聂楠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一般”具体化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劳动力商品的基础上,使雇佣劳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典型形式。张雷声从生产环节阐释了资本与劳动的内在关系。她认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分析,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劳动价值论得以发展建立。

最后,《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重点与热点。劳动时间问题,是《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国内学界在研究《资本论》劳动思想的过程中,探析了不同种类的劳动时间。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朱鹏华在遵循《资本论》整体逻辑的基础上,探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他认为,在《资本论》的具体文本中,这两重概念都是存在的。马克思从微观层面出发,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了量形式的规定,即“某部门生产单位商品平均必要的劳动时间”;从宏观层面出发,马克思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了总量形式的规定,即“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按比例分配给该部门的劳动时间”。基于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概念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第二,剩余劳动时间。王林平和高云涌认为,剩余劳动时间指的是将剩余价值赋予时间层面的客体化意义,剩余劳动时间本质上是受资本逻辑支配的、不自由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劳动时间,都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中某一环节的表现,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超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通过剩余价值论的逻辑建构加以解释与呈现出来的。

总之,概括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从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双重层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劳动时间”问题更是当前思考与探讨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从时间维度研究《资本论》的劳动思想更能显示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的深度统一,更能彰显出马克思劳动理论在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科技层面与制度层面分析劳动时间问题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既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逻辑体系的基础,又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逻辑体系建构的关键。总结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

四、围绕马克思雇佣劳动与劳动异化思想的思考与探讨

“异化”一词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对精神现象问题的理论分析概念和范式。异化原本包括疏远、疏离、让渡等含义,马克思借用“异化”一词,指的是由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对人的支配和操纵。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生产实践这个最基本的历史和现实基点,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国内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其一,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统一性的研究。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劳动异化的表现、异化的根源及异化克服等问题。有学者提出,与《手稿》相比,在《资本论》的具体文本中,几乎不再出现“异化”的相关表述,“异化劳动”的词频统计为0。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概念的早期阶段与成熟时期不再具有理论统一性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学者认为,虽然在《资本论》中“异化劳动”没有出现直接表述,但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始终具有统一性。比如,周露平提出了“异化贯彻论”的主张认为,马克思通过经济批判的路向表明了《资本论》是《手稿》异化劳动的现实提炼和详细论证。

其二,围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自身的深化探讨。自《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断得到深化与发展。这表现在:一方面,异化劳动概念内涵的进一步系统和补充。付文军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存在着三维向度——“生态、实践与历史演变”:从生态向度来看,马克思确证了“人类的本质力量与持存基础”;从人的现实境遇看,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谜题进行了科学解答;从实践向度来看,马克思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了深度阐释。再一方面,对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的补充。秦步焕、王中汝认为,《资本论》中的异化劳动具有其新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工人与其智力因素相异化:资本家为服务资本掌握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但对工人而言科技是异己的、非自由的。

其三,围绕马克思异化劳动与雇佣劳动内在逻辑与关系思想的思考与研究。“异化劳动”“雇佣劳动”仍然是贯穿《资本论》的重要理论内容。国内学者大致认为,与《手稿》相比,在《资本论》中,异化劳动思想发生了从道德层面到价值层面、再到科技创新与历史规律相统一维度的转向。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仍然保留着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批判职能。不过,马克思对劳动异化根源——雇佣劳动的制度剖析与机制分析更富有科学性。如孙熙国、尉浩认为,雇佣劳动在本质上就是异化劳动,二者都体现出资本逻辑对劳动的支配;雇佣劳动与异化劳动相比,更为精确地揭示了资本逻辑下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在《资本论》中,仍然以“异化”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非人化影响。如赵磊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即“价值的特性在于有偿性”,即劳动异化表现为工人对劳动的厌恶,这也就是说,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生产,对工人来说是非自觉自愿的。总的来说,“异化劳动”是从具体内容和表现说的,“雇佣劳动”是从性质与根源上说的。因此,异化劳动与雇佣劳动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异化劳动理论与雇佣劳动理论具有内在统一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基于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劳动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学界的基本看法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的研究在早期阶段与成熟时期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二是马克思对劳动及异化劳动的根源、实践和历史演变趋势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三是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既保留着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批判职能又显示出对雇佣劳动的制度剖析与机制分析的科学魅力和理论魅力。

五、对马克思劳动伦理与劳动解放思想的解读

国内学者认为,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视域来看,异化与解放恰恰是相对的范畴。马克思科学系统地剖析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经济根源,为异化劳动的克服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科学论证了劳动解放的一系列问题。从人的生命本性特质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机制和规律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科学系统地论证了劳动异化与劳动解放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人类历史的辩证法,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人的真实本质的复归既是劳动解放要解决的问题,又为劳动解放的实现从理论与价值的维度上提出了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劳动解放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其一,劳动解放的前提问题。推进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扬弃和批判。一是批判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解放与经济解放虽然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但二者并没有实现劳动的解放。如许光伟认为,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批判本质上是为了获取“人本身的解放”与“所有制解放”。二是批判的逻辑:《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批判的集中之作,这种批判性质的逻辑最终指向为实现人类的解放。白刚和郜爽认为,马克思的批判逻辑体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且,这种逻辑能够实现“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批判的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批判具有其重要意义。孙亮认为,马克思的批判视角最终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构建和解放进路上。一方面,这种批判能够塑造和统治当代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这种批判能够推动劳动的社会性质回归。

其二,劳动解放的意蕴问题。一是劳动与自由具有其内在联系,从根本上来说,人类劳动是指向自由自觉的道路和过程;二是劳动和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重构和优化社会关系,变革和改进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与机制。如孙乐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解放的双重意蕴进行了诠释,使劳动最终回归于一种自由活动,这基于科学的大机器生产理论体系的建立。从主体维度来看,机器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客体维度来看,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矛盾在于资本积累的危机。总的来说,无论是从人类劳动的自由维度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关系和制度机制方面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都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其三,劳动解放的现实旨归问题。《资本论》中的劳动解放思想在当代社会中表现为自由平等的劳动伦理观。劳动是平等的,只有职业的差异,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资本主义制度将资本作为建构社会关系,评判人的社会关系的依据,并依此“回报”劳动,本质上具有局限性、不合理性,违背了劳动的本性、违背了劳动自由平等伦理观念。王维平、高耀芳认为,劳动伦理观包含劳资和劳动关系。因此,劳动伦理观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与劳动关系不合伦理性的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伦理观科学指出了劳动解放的前景。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伦理观昭示了人之存在的意义,为工人的未来生活命运赋予了真正的平等与自由。总的来说,在《资本论》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建构了未来理想社会。以资本作为起始点,不断推动“劳动正义-劳动自由自觉”与“劳动主体关怀-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转化。

综上所述,概括国内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伦理与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论》劳动解放思想的研究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批判理论的逻辑延伸;再一方面,异化劳动的克服与劳动解放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关系的重构。由此看出,马克思的劳动伦理观是《资本论》劳动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与价值旨归。

六、结语

综观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思想,尤其是《资本论》中的劳动思想的研究成果,对其评析有以下四点:第一,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争议,但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资本论》与其之前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思想存在着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第二,对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思想如何嬗变至成熟的研究,这一问题蕴含于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解读、劳动本体论探索、劳动价值论研究以及异化劳动与劳动解放的演进等相关研究之中;第三,近年来,在“以西解马”“以苏解马”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资本论》劳动思想的研究逐渐走向“以马解马”的研究路线,对《资本论》相关文稿的提炼和引用都有所增加;第四,在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学者也将生态观、时间观等内容与其相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理论研究特色,使得《资本论》劳动思想的有关研究更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

当前来看,《资本论》中的劳动思想仍然有其研究空间,这表现为:第一,从国内学者对于《资本论》中异化劳动的分析进路来看,在以往的研究中,基本将其与雇佣劳动等同,而《资本论》更侧重于直接研究雇佣劳动的文本依据,尤其是对《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基本问题在《资本论》中经历怎样的发展演变的研究仍有不足。异化劳动的基本问题包括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的扬弃等。虽然有些学者在《资本论》中对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进行了文本探析,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第二,《资本论》中直接涉及劳动本体论的文献相对较少,对《资本论》中劳动本体论的文本依据可以进一步挖掘。据不完全统计,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将时间范围设定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27日,仅以“劳动本体论”为“篇名”可检索到的结果是9篇,与《资本论》相关的仅有4篇。以“劳动本体论”为“主题”,可以检索到45篇,其中与《资本论》相关的仅有10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论》中劳动本体论的文献数量不够丰富。此外,《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在研究《资本论》中劳动本体论思想时可以与马克思的其他晚期著作联系起来,对《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进行全面把握。第三,《资本论》劳动思想的研究可以引入更多视角,如社会有机体与历史进程的关系、当代科技创新与劳动时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分工,等等。在此基础上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对《资本论》中的劳动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