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
(东昌府区区委党校,山东聊城 252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变革过程中需要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支持,领导干部需要积极落实。确定政治路线之后,干部是工作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以及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式体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与领导干部个人执政水平有联系,同时与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也有重要联系。
执行力一词最早使用的领域是在行政法学中,也就是行政行为执行力,主要是定义行政行为进行执行的强制力以及法律效力。之后执行力概念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到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执行力是整体行为以及技术体系的整合。通过建立以及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以及公信力,这一理念也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执行力建设内容正式进入了国家治理范围内。执行力这一概念的解读可以划分为2 个层次,首先是广义层面上的解决,执行力并不局限于一种能力,属于一种集合式能力,也是不同类型的主观能力以及客观能力的综合性表达。在这一层面上综合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变量,主要有任务意愿、任务技能以及任务保障等多种因素。领导干部层面的执行力可以是在党和国家路线以及方针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状态,囊括主观执行意愿以及客观上表达的执行能力。在微观角度上,执行力仅仅是语境体现出来的能力,领导干部层面上的执行力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的指示、决定和命令具备的能力素质。
伴随我国逐渐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样的发展形式也产生了变化。领导干部属于党与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执行意识与国家方针政策执行效果存在直接关系。现阶段部分领导干部对新时代任务和要求认识不清晰,必然性以及强迫性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和惰性思维。
领导干部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执行力,现阶段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存在不足,需要及时解决。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难以接受新事物,执行能力久久停留在原来水平,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需求。
错误执行指的是领导干部执行中没有理解上级意图,出现偏离或背离应执行的政策目标的情况,难以获得良好执行效果。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领导干部具备的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很难支持其对公共政策精神以及上级领导意图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控。比如在国家刚刚推行“二孩”政策时,一些领导干部会误认为“二孩”为“二胎”,难以区分两者的差别,使得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机械执行指的是领导干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命令、决定,执行过于僵化,阻碍着执行工作顺利开展,无法获得良好执行效果。该情况存在的原因是领导干部没有掌握丰富的执行手段,执行中无法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没有利用新方法以及手段实现创造性执行,通常用老方法来应对新问题,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另外,相同政策处于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效果,不仅是因为客观条件影响,也是因为地方领导者无法进行公共政策创新性执行。
被动执行指的是领导干部工作中没有统筹协调手头中需执行的事项,未掌握各项执行事项进度,存在应接不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领导干部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无法有效计划时间安排,将会出现毫无计划以及主次不分的情况,做了许多工作但没有获得良好执行效果。
在执行力提升过程中,创新是动力以及源泉,也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措施。目标执行过程中,各个级别的领导干部需要结合区域以及部门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以及措施,融合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创造性的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以及开放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打破传统守旧思想,革除对新时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体制弊端,发挥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用新型的视角观察问题,利用新思维分析问题,使用新的举措以及措施解决问题,促进区域以及部门经济社会创新性发展。
执行能力提升是领导干部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执行能力构成主要有政策领悟能力以及科学决策能力等,能力提升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学习过程获得,其次是实践过程获得,领导干部需要在工作执行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将学习过程作为必须落实的政治责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及信息技术学习,提高自身调节市场经济、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在长时间工作开展中需要协调各方,提高自主创新以及科学发展能力,工作保证公正性以及透明性,促进领导干部工作的全面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理,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能力。领导干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思考,投身于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升华理论,用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的政策执行能力。
重视群众工作,在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善于群众工作开展是其根本性要求。在新时期群众思想观念更新换代情况下,其生活方式以及实际利益需求均产生变化,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式,调动尊重的积极性和力量,有效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将党与政府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性行动。其次是注重关系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过程中,任务承担部门以及相关职责、群众既得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摩擦和矛盾,领导干部需要在协调工作中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差异性中谋求共同点,提出各个部门可以接受的方案,以此促进工作有效落实。
伴随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专业人员落实专业项目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政策逐渐复杂,仅仅依靠领导干部本身不能有效理解并且掌握公共政策,需要依靠外脑力量,重视智库的使用,因此智库建设十分重要。智库建设属于智库决策阶段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领导干部在工作开展中,需要重视地方智库的建设情况,实现政府部门与智库有效融合,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学术背景不同的专家也要有效整合,保证智库建设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
除此之外,需要建立智库使用过程中的日常沟通对话机制。在政府角度上,开展沟通主要是通过座谈会或者是报告会的形式,满足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其次是在个人角度上开展非正式的沟通,重视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提高领导干部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建立智库参与决策咨询价值,执行重大决策需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决策执行全过程,尊重专家的意见,完善自身的认知和偏差。
领导力以及执行力的提升需要完整的机制作为保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保证科学化的用人导向,将执行力程度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将领导干部的实际成绩作为基础,将群众信任度作为准绳,遵循德才兼备以及群众公认的原则,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其次是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机制,建立主体比较明确以及职责清晰的岗位责任制度,落实人人有责,提高领导水平以及执行能力。建立健全监督以及约束机制,这一机制也是保证领导力以及执行力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通过责任公开承诺制度的实施,结合决策目标需求,确定岗位职责,向社会公开承诺领导干部的责任,接受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
基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形势,领导干部只有提升执行力,才能满足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