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路径探讨

2021-11-12 09:19刘怡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3期

刘怡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京 210023)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教师函〔2021〕6 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基于工匠精神发展高职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是服务国家战略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发扬工匠精神,与增强教师队伍培育密切相关。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做到立德树人,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好学生发展路上的“引路人”,早日为社会贡献。工匠精神引入“双师型”队伍培育,是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需求。

1 基于工匠精神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意义

1.1 工匠精神来源

“工匠”,最初始于木工之称,后来泛指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这是首次以国家层面提及。随后,“工匠精神”这个词引起全社会关注,学习工匠精神,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情持续高涨。查阅相关资料,工匠精神的概念并没有一致明确的定义,但其中心内涵都围绕着“精益求精”这四个字。工作精神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需要我们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一种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需要我们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

1.2 工匠精神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前,各高职院校均出台了关于“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的文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定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定文件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认定范围、认定条件、认定申请、认定细则等方面内容。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承担知识传播者,技能传授者角色,更是学生品行和道德的引导者。结合工匠精神中不放松、不放弃,不断追求进步品质精神,将它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培育的内涵。在高职院校“十四五”规划、“双高”建设、职教本科方向努力的背景下,只有将工匠精神引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高职特色,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社会输送人才,特别是优秀道德品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需要提高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普通本科院校,他们以硕士研究生为主,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占比较少,且几乎很少有在高职院校学习体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也需要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横向了解;另一类是来源于企业的专任教师,他们大多没有什么职称评定,相对高技能的专业工作者也很少引进。他们中即使有部分教师拥有工程师等中级职称证书,但并没有教学实践和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在开展实践实训操作和校企中,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对于有教学经验的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但是技术服务能力、企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才能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不断学习、在团队交流合作中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

2.2“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根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到2022 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出台了关于“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文件,但是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手段还需进一步提升。首先,学校层面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和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文件精神,“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还需要双师素质。各学校在设计教师“双师型”认定办法中,因为没有统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设计和安排,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形式还是以学校牵头为主,企业实际参与较少,培养过程也是以开展理论学习为主,而脱离企业生产实践,较少实际操作学习机会。同时,学校对于评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在职称评审、岗级认定、年度评优、干部晋升考察等方面关联程度偏低,教师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次,教学分院和教师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近几年,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文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也在一步一步扩大。而引进教师的速度相对较慢,教师进校后的教学负担较重。在学校出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后,分院或教师个人都会偏向选择相对简单的认定方法,比如参与阶段专题培训,参与省培或国培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而非实际到校企合作中去,到企业一线去,与企业面对面学习,掌握新的行业发展理念,提升自身技能。最后,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能力程度不一致,对于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是由分院实际操作,对他们并没有统一的岗前培训和相关制度的制约,日常监管力度不够,考核往往也停于形式,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

2.3 工匠精神培育需要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教师自身的工匠精神会影响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尽管高职院校对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已经在加强,并取得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待改进的地方。当前,学校建设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方法简单,依托专题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并没有重视教师思想或深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或企业实践的引导中去。虽然当前国家文件,也认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样重要,拥有同样地位。但受“官本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教师自身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就业定位和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理解存在偏差,培养过程只关注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品质的关注。因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对于工匠精神没有深刻感悟,是没有办法引领学生的。此外,教师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学习与感悟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是关注自身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的提升,对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认识缺乏正确理解,对立德树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联缺乏关注,自身也没有内生动力去学习,更没有形成工匠型精神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缓慢,更谈不上培养所谓的大国工匠。

3 基于工匠精神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路径探讨

3.1 多活动增强立德树人道德修养

工匠精神的内涵除了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外,就是要拥有优良的品德修养。正好契合高职院校教师需求,教师的品质及人格,对学生同样具有深远影响。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言传,更要身教。在加强自身修养基础上,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通过榜样引领,引导教师坚强学习工匠精神的精髓。通过国家、社会宣传的人物及事迹,如:时代楷模张桂梅等,感受时代对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关注;以发现身边最美的人为题材,关注身边一直在付出、爱岗爱校,恪尽教师职责,以品行影响学生,以行为感动学生,成为“四有”好老师。其次,制定师德师风引领计划,以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展关于教师道德品质讨论,包括社会违纪违规、教学违规、学术违规的行为,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府文件,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好自身,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在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师德师风就是专门一个主题设置,通过专题讲座、入职宣誓、师德师风签字仪式等活动,增强教师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感,牢记教师负责的重担。

3.2 多渠道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向教师队伍高技能方向发展,也要向教师队伍职称高、学历高的教师队伍发展。这就需要学校要培育一批拥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在学习—思考—创新—实践—学习思考—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新技能,不断有新收获。

首先,开展“双师型”教师领学计划,通过计划实施,引导教师对标自身要求,对照该技能,营造学校学习、思考、创新的氛围。通过开展教案编写学习、工匠精神感悟、教学沙龙经验分享、互助听课等形式,养成教师不断学习的习惯,推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关注教师自身能力,包括自身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企业实践能力,超强的安全意识和坚定质量信念,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回归教师教学自身。教师的工作是需要积累的,常言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教师双师素质并不对标拥有几个职业技能证书,还要重点看实际能力,这是学校需要把握的风向标。高职院不等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它为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时候,就是要求专业教师理实结合,既有理论课的教授,又要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模拟,理论与实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我们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不仅是要求擅长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丰富,还要有实践指导能力。各个教学分院都要建立自身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技能大赛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等,引导年轻教师积极加入各类教师团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成长。开展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学质量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创新创业大赛、青蓝工程等活动,检验并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不断学习,注重自我提高和发展,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

3.3 多举措“工匠精神”引领“双师型”教师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工作实行的前提。首先,制定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如一个教学分院设定教师进企业实习计划,实习完后开展实习工作汇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实践工作;在“双师型”教师工作认定办法中,强化企业项目研究的精密度,如横向课题数、发明专利申请及转化、实用新型认定、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待遇需要保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依靠校企合作这一平台。

教师队伍的建立,应设立专门的保障经费,用于工匠精神培育培养、教师实践实训中,制定奖励企业实践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岗位岗级评定中、年度评优中,对“双师型”教师给予相关的待遇;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需要给予相应补贴;制定倾斜教师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奖励政策。

此外,还应建立“工匠精神”引领“双师型”教师考评制度。学校引导教师学习工匠精神,需要在教育教学、课程实践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评价,推动教育教学发展。首先,企业实习设定相关能力评定工作。通过企业对教师阶段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综合评定,按照等级制,判定实践教师是否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引导教师在企业实习中,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刻苦专研,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其次,工匠精神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内审,学会反思。“双师型”教师作为企业实习的实施者,需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学习企业人精进的、创新的精神,践行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领悟,并将它用于工作和实际教育教学中。同时,注重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组织督导、教研室主任进入实践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过教学前后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评判教师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专注的敬业精神。

为社会输送“工匠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使命与责任,而履行好这一职责,首先要需要建立建设基于工匠精神构建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发展形式,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