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诗词走向复兴与繁荣的节点与标志

2021-11-12 07:41范诗银
心潮诗词评论 2021年2期

范诗银

中华诗词的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30年。正是在每个30年的节点上所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使我们对这一复兴进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一复兴的必然性、艰巨性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从复兴走向新的繁荣的自信心。

一、毛泽东诗词的发表吹响了传统诗词的“起床号”

1919年起,传统诗词被打入“冷宫”。1957年《诗刊》创刊并发表毛泽东诗词18首,传统诗词又重新登上“舞台”。为这一天的到来,传统诗词整整等待了38年。这38年中的前30年,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民群众创作诗词,享受诗词之美,无论怎样富有想象力,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清词余绪继续着以婉约、清空、醇雅为基本特色的创作路子,但其偏于一隅;清诗余绪的影响更为乏善可陈,其影响更为有限。倒是在共产党人的边区和根据地,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他们的特殊经历环境,特殊文学天质,造就了特殊的毛泽东诗词和一大批优秀革命诗作。

经过8年的重兴百废,新中国已然巍然屹立。抗美援朝的胜利,赢得了周边的安定。土改与合作化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安定,为文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基础。于是,《诗刊》创刊,毛泽东诗词发表。这标志着传统诗词又回来了,不仅登上了“舞台”,而且登上了舞台的中央;也预示着传统诗词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可以这样说,这18首诗词的发表,吹响了复兴传统诗词文化的“起床号”,唤醒了传统诗词,唤醒了沉睡在人们血脉中的诗词“细胞”。

二、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使传统诗词有了“国家队”

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这距毛泽东18首诗词的发表,整整过去了30年。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第一次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诗词组织,有了一个引领全国的“诗词国家队”。400多人参加的成立大会开幕式,创下了诗歌史上诗人“雅集”的最高纪录。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热情关心与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二代会时,乔石、朱镕基、李瑞环,三代会时,李长春、刘云山,四代会时,刘云山、马凯、刘奇葆等国家领导同志作出批示或写信赋诗予以祝贺。钱昌照、周谷城先生带领学会走过了中华诗词艰难起步的10年;孙轶青及郑伯农先生带领学会走过了中华诗词走向复苏的13年;郑欣淼先生带领学会走过了中华诗词复兴的10年。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带动了全国诗词组织建设。目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括香港澳门地区,百分之九十的市,百分之六十多的县级单位,都有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的诗词组织。在这些组织周围,聚拢了全国各地诗词爱好者中的大多数。中华诗词学会也成为拥有4万名个人会员的全国最大的文学社团。在这些诗词组织的推动下,中华诗词学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优秀社会组织,2019年被国家教育部选定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被中宣部指定为重点联系社会科学学术团体。

结社是传统诗词学习、创作、传播的基本形式。中华诗词学会这一社会团体的出现,将诗人结社与国家社会形态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把诗人组织起来,受到诗人们的欢迎;把诗人与社会结合起来,受到社会的欢迎;把诗人社团活动和政府施政结合起来,受到政府欢迎。由于此,才有了诗人队伍的膨胀式发展,才有了诗词创作的爆炸式喷涌,才有了传统诗词从复苏走向复兴,进而走向新的繁荣的好形势。

三、习总书记诗词的发表引领中华诗词卷起春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和赞颂军民情的七律诗的相继发表,引领中华大地诗之春潮滚滚而来。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明确提出“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中华诗词”作为新时代传统诗词的新名称,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正式进入国家文化范畴,正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节点,距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也近30年了。

春天的和煦春风,温暖激励着诗人。诗人们也以诗人的智慧和诗词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奉献给广大读者。他们以高昂的激情,书写新时代,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用诗词承载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诗意,表达着人民的欢乐,人民的忧患,人民的情怀;以继承中华诗词优秀传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创作着“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佳作。当前,全国大约400万诗人和诗词爱好者,600多种诗词刊物,无法计数的诗词网络媒体,每天刊登交流着数以万计的新创诗词作品,把诗词创作推向了“高原”。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

四、《中华通韵》的颁行助力新时代诗词的复兴与繁荣

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年后的2019年11月1日,中华诗词学会研制的《中华通韵》,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形式颁布,在全国正式施行,并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层面组织制定和颁行的第一部韵书。2016年初,中华诗词学会和部分高校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着手研制《中华通韵》。课题组运用学会提倡新韵20年来的实际经验,发挥组织诗歌创作实践优势,所提方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鉴定组的结项鉴定。又经过教学试验、新韵诗歌创作实验、广泛征求教育系统和诗歌界的意见,反复进行修订完善,通过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中华通韵》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研制依据,以汉语拼音韵母表全部15个韵基为依据确定15个韵部,依据国务院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7730个韵字,完全可以满足诗歌、戏曲等韵文的教学与创作需要。《中华通韵》的制定坚持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服务广大师生阅读和创作诗歌的广泛需求。在双轨并行原则下,《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书并存。提倡使用《中华通韵》,但尊重个人选择。

从教学实验看,《中华通韵》的韵部和韵字,与小学、中学的相关教学内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教师教学无障碍,学生学习无障碍,师生创作无障碍,实现了诗歌教学、鉴赏、创作的统一。从两次成功的全国诗歌创作征集活动看,诗歌创作者们对《中华通韵》应用比较自如,作品质量比较高。从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工作者、诗歌创作者的意见反馈看,《中华通韵》的韵部和韵字,与学校教育内容紧密关联,与诗歌创作中的语言使用紧密关联,为教学和诗人们以当下语言、当下情怀、当下思维创作具有当下气象的诗歌,提供了方便。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都是现代汉语拼音,他们读诗写作也都是应用新音韵,《中华通韵》必将为中国诗歌的创新发展,为今人跳出唐诗宋词之窠臼,起到重要的引领与助推作用。假以时日,新中国的新诗体,诗歌的新高峰,也许伴随着《中华通韵》的颁行和实施,将有可能早一天到来。

五、“高原”的形成为中华诗词再出发提供了新起点

经过百年的自强不息,中华诗词迎来了复兴,形成了“高原”。其标志之一,就是诗教普及的复兴。中华诗词学会把诗词普及工作作为推进全社会诗教的有效抓手,开展以诗词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景区为基本内容的中华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创建活动,促进了诗词普及教育。自1995年以来,全国已有28个市和300多个县、镇成为中华诗词之乡,400多个大中小学校及其它单位成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近30年的诗教,由早期的星光点点到这些年的风生水起,促使诗词传播的形式、诗词对生活的渗透、诗词普及的程度呈现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促使诗词这一种文学样式,成为参与者最多,创作者最多,欣赏者最多的文学样式。这种群众性的学习、创作、鉴赏活动,不但对诗词“小众化”的固有认知提出了挑战,而且形成了可比初唐初宋的创作气象,成为新时代中华诗词复兴的文学现象。

大时代,大诗歌,大诗人。我们身处一个了不起的时代,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时代,一个值得诗人骄傲与珍惜的时代。大时代理应产生大诗人、大词家。传统诗词的全面复兴势头,为中华诗词进一步走向繁荣准备了条件。当下一批优秀的诗人,数量可观的优秀诗作,遍布广大地区的诗词曲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已经构成了诗词的“高原”。从普及转向提升,从佳作到精品,从名家到大师,无疑是摆在中华诗词面前的重要任务。国家气象如此兴盛,诗人需要更加努力。我们相信,中华诗词从这样的“高原”上再出发,一定会攀上“高峰”,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