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华
[提 要]在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文化结构体系作为整个乡村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了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乡村文化振兴无疑成为了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以应对乡村社会发展对其的需求。
对于文化的概念的讨论以及界定,到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认识结果,不同的学者给予文化不同的内涵。其中,英国文化人类学者泰勒对于文化的界定最为有名,其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在国内有学者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至于乡村文化,学者们的观点大都一致。例如,学者管宁认为“所谓乡村文化,是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乡土性,具体而言是存活于乡村田间地头,以活态形式存在于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体现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的文化。它既包括无形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娱乐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书籍、雕塑、建筑、文物古址、衣着服饰等。前者称为非物质文化,后者被称为物质文化。”李向东认为“广义上乡村文化是指与乡村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适应当地居民需要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法律意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风俗信仰、文娱活动等方面的统称,是基于乡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而吕红平认为“村落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本地本族生存的民间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家族文化、家庭文化、信仰文化、节日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当地社区的制度文化、行业文化等,还包括教育、科技、民谚、传说等内容以及山歌、灯笼、谜语、舞蹈、社戏等艺术表现形式,它是村民心理特征的折射、习俗的汇集、愿望的表达和智慧的凝聚。”
乡村文化振兴是在乡村振兴这个大前提下提出来的,而乡村振兴的提出则源自于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长期不平衡所导致的乡村发展缓慢滞后,甚至乡村社会发展呈现凋零颓废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乡村社会个体涌入城市谋求发展,无论是离土不离乡还是离土离乡的进城模式都意味着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由于相关要素的抽离而被打乱,“人口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两个并行的趋势,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是同样巨大的。”在整个的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的作用力导致了乡村社会关联度下降,乡村社会个体的乡村社会记忆下降,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趋于分散化、分子化的状态,从而在整个乡村社会面临城市化挑战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无疑将成为乡村社会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的功能在微观层次上主要表现在对于个人问题的解决,而在宏观层次上主要表现在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持。对于乡村社会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对于社会工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原有的文化生态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受到了城市化和世俗化等强有力的冲击。“当一些悠闲的文化精英渐渐离开一个养育他的社会环境时,一方面他自己失去了自我发育的土壤,另一方面,原来的社会也因此失去了既有的平衡。一种和谐的文化生态也就被打破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乡村社会个体的外出,尤其是乡村精英的外流,对于乡村社会的结构体系以及文化生态体系带来巨大侵蚀,乡村社会原有文化生态体系处于危机甚至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乡村社会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
对于乡村社会的振兴来说,如果将乡村社会振兴的重担完全压在政府身上,会导致政府部门的乡村治理压力过大,导致在乡村振兴中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所谓的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作用存在局限性,政府本身有某些不足,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尤其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来说更是如此,由于政府在文化振兴方面的失灵表现,从而很容易导致在当前的乡村社会中不良文化的滋生与蔓延。加之在当前网络化的现实背景下,各种不良文化的泛滥对于乡村社会原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文化的维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传统优良文化的维护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之间在农业生产上的相互依赖性降低,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乡村社会个体之间的无偿互助行为在不断下降。人际关系随着理性化的影响而变得不断疏离和趋弱,而这种乡村人际关系的疏离导致的后果就是乡村社会秩序变得混乱起来,“正是因为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被割断,村庄道德没有了结构上的支撑,村庄秩序因此变得愈加混乱。”乡村社会的振兴无疑是要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基础之上才能谈及的话题。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和谐有序的运行秩序的构建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
针对当前乡村社会的结构状态体系,有学者指出,“目前乡村存在最突出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乡村的离散化问题、乡村发展的路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问题,而后两者又是以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而且,探索它们解决路径的逻辑又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乡村的离散化问题可能是导致乡村其他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一个重要根源。”对于处在城市化、现代化和世俗化的乡村社会来说,由于人员外流加之网络文化的冲击,导致当前的乡村社会结构体系呈现出离散化的状态,这种离散化的状态对于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完成以及其他的有利于乡村社会整合的集体性活动造成巨大的阻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社会的整合需要社会工作的强有力介入。
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社会工作强有力的介入,而社会工作者作为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基础,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社会的群体,他们是社会工作的主体以及践行者,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学者指出,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个体的转变是整体性的,是“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完全转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乡村文化结构体系会跟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乡村文化发展的真空化和无序化,也就是说乡村原有的传统文化被破坏,而新的文化结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乡村文化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极容易出现粗俗文化的泛滥,例如色情、赌博、铺张浪费等不良的要素会在乡村社会中蔓延开来,对于乡村文化体系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造成极大的威胁。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村文化振兴时,要扮演起乡村优良文化引导者的角色,在乡村社会中加大优秀文化的宣传,引导乡村社会个体发扬优良文化,抵制恶俗文化的蔓延,从而让乡村社会在优良文化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殖民化、无序化、平面化、影像化、恐慌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乡村社会也处在网络的包围之中,而网络所带来的网络文化在没有筛选的基础上,在乡村社会中肆虐,对于传统的乡村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此外,由于大量乡村流动人口的外出,乡村外出流动人口也在城市化过程将一些内化的生活理念以及其他的城市文化带回乡村社会,这些城市文化对乡村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景下,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村文化振兴时,要扮演起乡村传统文化维护者的角色。当前这个角色的扮演,应是在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体会上,对于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进行维护,使其在面临各种如网络化、现代化、城市化、世俗化等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较为顽强的生命力。
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的原有结构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乡村社会原有的文化生态体系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从而使得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体系呈现出离散化、无序化的状态。这样的文化生态体系对于乡村社会的稳定运行是极为不利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社会舆论形成的组织博弈和群体性基础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一起整合为村落公共空间的有机整体,这使村落共同价值观的积淀与锤炼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作为保障,有利于社会认同的达成和主流意识的提升反过来加强社会控制,从而有利于村落社会内部稳定地运行。”因此,在这个前提下,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村文化振兴时,一定要扮演起文化整合者的作用,将乡村社会处在离散化、无序化的文化要素整合起来,从而使得乡村文化资源与其他的乡村社会要素一起为乡村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强大的保障力。
“只要农村不能恢复或能建构出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文化生态,只要城市文化在‘入侵中’与城里人对农民的歧视相结合而附带了过多的价值判断,那么在一种‘被殖民’的困境中农民文化心理就将是极为脆弱的。”在乡村文化的振兴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培育适合乡村社会自身的文化生态体系,而不是照搬城市文化或者其他不适合乡村社会的文化模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努力建构起乡村社会独立的文化生态体系,同时,还要成为一个良好文化体系的培育者。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之中,但由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导致乡村社会在整体发展上出现了文化滞后的现象。“所谓文化滞后,指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上的变迁跟不上物质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变化,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文化所具有的惰性所决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村文化振兴时,要扮演起一个助推者的角色,助推乡村文化发展的步伐紧随乡村经济发展的脚步,从而使得乡村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同步发展,以达到乡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到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乡村社会的其他方面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因此,作为一名社会工作,在介入乡村文化的振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文化往往带有传统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上,我们很容易犯将城市现代化的东西完全移植到乡村社会中的错误,而城市现代化的东西未必适应在乡村社会中发展,乡村社会原本的土壤,也未必适合城市现代化东西的生根与成长。因此,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界线,切不可过度地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引入现代化的事物,一定要明白乡村文化的振兴不是让乡村社会实现类似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模式,而是让乡村走出切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来。
乡村社会的振兴,无疑是以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是说乡村文化的振兴要让步于经济发展,而是说,在乡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平衡。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不能让文化的振兴阻碍经济的发展,但也决不能以牺牲文化的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发展,要经济和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明白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方面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村社会个体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涌入城市的流动群体,他们一方面将乡村的文化带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也将城市的文化带回乡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一方面,我们要在乡村社会内部进行文化的建设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在城市流动人口身上下功夫,让他们在城市的流动过程中,接触到城市先进的文明守则、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较为先进的生活理念,并将城市的这些优良文化带回乡村社会中。
一个乡村社会的文化形态是生活于这个乡村社会之中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沉淀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乡村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积淀的过程。同理,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作为社会工作者也一定要明白,乡村文化的振兴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打“持久战”的理念,秉持不惧艰险和困苦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所收获。
由于地域、经济、政治、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的乡村文化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形态,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乡村文化的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策略,切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对各地文化进行“复制”性的建设和发展,以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因忽略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特征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乡村社会原本的社会结构体系被城市化逐渐瓦解,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当前乡村社会极易出现“农村人才、农村产业、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种变异现象。”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乡村文化的振兴作为乡村社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努力。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上,可以借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扮演起自身应有的角色。当然,社会工作者的这些角色扮演成功与否,还需要多方面力量的配合与支持,这仍需相关学者继续努力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