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兼业提升空巢小农获得感:价值、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1-11-12 06:30聂志平
老区建设 2021年4期

郭 岩 聂志平

[提 要]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于子女外出而留守乡村的空巢小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往往利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及农业科技水平提升而空余下来的闲暇时间就地兼业。尽管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但就小农自身而言,具有提升其获得感的重要价值。因此,突破现实困境,追求提升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获得感的优化路径,是促进空巢小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是指基于获得实惠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与满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得到,既包括个人收入的增加、住房、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物质层面的感受,也包括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保持良好的未来生活预期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它是所有群体都努力追逐的方向。青壮年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乡村从事小规模耕作的空巢小农也概莫能外。囿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空巢小农通过多种途径就地兼业。他们的就地兼业行为,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的态度大体分可为两类,一类持赞成态度,认为就地兼业有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另一类持反对意见,认为农户就地兼业行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导致农村耕地利用率下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阻碍规模化经营等。此二元论,主要是居于经济发展的维度。而事实上,居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维度看,就空巢小农而言,就地兼业与其获得感密切相关。

一、就地兼业提升空巢小农获得感的价值体现

获得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来源于各方面实实在在的“获得”,只有“获得”满足了空巢小农某方面的需要之后,这种“获得”才会转化为获得感的实现。就地兼业行为直接为空巢小农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满足了提升生活质量等基本物质需求,同时减轻了空巢小农内心的孤独感。

(一)就地兼业能够提升空巢小农的物质获得感

空巢小农物质获得感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其经济收入增长方面。采取就地兼业行为拓宽了空巢小农的收入渠道,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了空巢小农收入有限而支出不断增加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存在小幅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使得我国空巢小农农业生产的纯收入实际上并不高。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改变了我国农村一家多子的家庭结构,子女数量的减少增加了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很多家庭中两个年轻劳动力需要赡养四位父母、一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这就意味着子女对空巢小农的经济支持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大多空巢小农生活上都十分节俭,日常生活支出并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慢性病的症状逐渐明显,日常药物支出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有些空巢小农兼顾着照顾孙辈的任务,孙辈的生活学习支出也不得不被考虑在内。在建筑业、制造业从事一些较为灵活的兼业工作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空巢小农来说负担并不大,几乎不会对家庭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并能带来经济收入的增长。这为空巢小农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因而大部分空巢小农都愿意从事兼业工作。

就地兼业行为对各类风险的防范作用同样有助于空巢小农物质获得感的提升。其一,我国空巢小农本身就是社会生产中的弱势群体,自身经济实力较差使得其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农业生产普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一旦出现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空巢小农面临的将是很严重的损失。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参与一些非农业生产,既能满足空巢小农不愿脱离土地的愿望,又增加了其收入来源,避免完全依赖土地这一单一的收入方式,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其二,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逐渐弱化的背景下,通过就地兼业积累的收入,有助于空巢小农实现日后的自立养老,防范无人养老的风险,提升其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获得感。

(二)就地兼业能够提升空巢小农的精神获得感

我国正处于由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进的新时期。以前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空巢小农已实现全面脱贫,基本物质生活已得到保障。但由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往往秉持传统的养老观念,即认为给予父母金钱的支持便已做到了伦理上的孝顺,忽视了父母对精神陪伴的需要。且农村精神娱乐生活缺乏,社会对空巢小农精神获得感提升的关注有限,使得很多空巢小农都存在孤独、消极的情绪,精神获得感亟待提升。

其一,就地兼业行为可以排解空巢小农消极无用的心理情绪,提升其在自尊、自我实现方面的获得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出现退化,空巢小农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自如地从事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这些生理方面的改变,带来了空巢小农精神上的困扰。与农业生产相比,兼业生产劳动强度较低,可以弥补空巢小农农业生产力不从心的无用感,且兼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有助于空巢小农在子女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其二,就地兼业行为增加了空巢小农的社交活动,可以很好地提升其精神自养能力。我国学者在调查中发现,空巢小农群体的日常娱乐活动统一且单调,一般都喜欢打打麻将、相互串门聊天。即便很多空巢小农家中已有智能手机、电视,他们也不愿学习、不会使用便利的电子产品,并且很多空巢小农都倾向于与自己家庭情况相似的人交往,使得他们的社交范围更加有限。就地兼业行为为空巢小农带来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打破了其局限于耕种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单调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身处一个村庄的空巢小农由于自然资源、就业条件等的约束,大多从事类型相似的兼业工作,如地处城郊地区的空巢小农,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可以在农闲时期进城务工;处于山区的空巢小农可以利用自然条件,从事采摘或养殖生产等。相似的兼业活动、相似的家庭情况很容易拉近空巢小农彼此间的距离,使他们相互支持,帮助彼此调整心态,减少对子女的依赖,从内心层次提升精神获得感。

二、就地兼业提升空巢小农获得感的现实困境

获得感的实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但由外而内、由温饱到幸福的向度始终不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空巢小农的生活质量已得到相当大的改善,获得感不断提高。在就地兼业方面,诸多积极政策的实施使得空巢小农实现了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对提升其获得感意义重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户兼业经营给予了更多重视,不仅在政策上引导小微企业到乡镇投资办厂,创造更多兼业就业机会,同时也大力号召基层政府对农民进行非农业技能培训,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拓宽空巢小农兼业就业的渠道。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较2008年的4998元上涨了9619元,增幅达192.4%。这足以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成效。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上升,机械化的耕作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也减轻了空巢小农在农田耕作方面的负担,为其采取兼业行为提供了便利。然而,虽然空巢小农兼业就业的条件不断改善,但其获得感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空巢小农物质获得感提升幅度有限

物质获得感是指空巢小农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近年来,我国空巢小农已实现了温饱不愁,其基本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对他们来说,经济收入增幅较缓使得其物质获得感一直难以实现较大提升。尽管“十四五”规划中再次强调了农业农村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业仍是当前收入较低的产业,且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空巢小农想要通过农业生产来实现收入的大幅增长存在很大困难。与此同时,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空巢小农在农业收入较低的前提下仍不愿放弃土地,即使从事兼业工作也只能利用农闲之余的碎片化时间,从事一些灵活性较高的工作。我国空巢小农群体的一大特点是数量庞大,但大多素质不高,非农业技能有限,加上还要兼顾耕作,使得很多乡镇企业不愿意雇用这一稳定性较差的群体。因此,对空巢小农来说,如果要方便兼业,就只能放低对工资的要求。这也造成了很多空巢小农难以实现物质获得感的大幅提高。

同时,兼业就业岗位有限且面临失业风险,也制约着空巢小农物质获得感的大幅提升。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数量有限且大多规模较小,很难完全吸纳农闲时期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兼业就业的不稳定性,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受影响的首先是兼业的农民工。很多空巢小农在农闲时期也要赋闲在家,能够实现农闲时期从事相对固定的非农业生产的空巢小农少之又少。同时,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信息流通也相对闭塞,缺乏专门的机构来整合兼业就业的信息。空巢小农寻求兼业岗位的渠道往往是熟人介绍。这就造成了其兼业就业的盲目性,可能造成其非农业技能的浪费,工资性收入也不会很高,物质获得感提升幅度有限。

(二)空巢小农精神获得感提升效度不足

精神获得感是指空巢小农通过诸多方式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后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对于空巢小农而言,其精神获得感提升效度不足主要源于缺乏子女陪伴的“空巢感”日益加深,而现阶段就地兼业行为带来的获得感尚无法完全弥补这种“空巢感”。我国空巢小农多为以农业收入为主、非农业收入为辅的农户。这就决定了其只能间歇性地从事兼业工作,兼业就业缺乏稳定性,一旦在农闲时期未能找到与之衔接的兼业工作,空巢小农就仍会陷入孤独寂寞、无人陪伴的窘境中。与此同时,一旦没有兼业收入,很多空巢小农的内心便会滋生出一种“自我无用感”,觉得自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出于对父母的孝顺,很多子女都会定期给予空巢小农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有时这种经济支持往往不仅难以弥补空巢小农情感关怀的缺失,反而有可能加重其内心的“自我无用感”,阻碍其精神获得感的提升。

除此之外,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空巢小农内心的不公平感也是阻碍其精神获得感提升的因素之一。我国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成,与城市较为完善的各项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水平较低。由于年轻时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随着年龄渐长,我国空巢小农大多面临着慢性疾病的困扰,加上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仅凭空巢小农自身的兼业与农业收入很难完全负担起其医疗和养老的开支。但我国对农村医疗与养老保障投入的资金有限,且由于管理不够规范,有限的资金也很难全部用到实处,空巢小农难 以真正从中 受益。与此同时,由于户籍的限制,空巢小农在农闲时节进城务工时,并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劳动力相同的工伤、失业等保险待遇,甚至还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兼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这都会导致空巢小农对预期生活信心的下降,造成其精神获得感的提升效度不足。

三、优化就地兼业提升空巢小农获得感的路径

空巢小农获得感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确保他们得到物质或精神上实实在在的获得,又要保证这种获得满足相对公平,并要注意获得感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正在经历历史性转移,正处于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随着空巢小农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物质与精神获得感的提升引起更多重视。就地兼业行为很好地满足了获得感提升的三点要求,并弥补了乡村振兴中劳动力资源的缺口,在这一阶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空巢小农兼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将空巢小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其农业生产的负担,让空巢小农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兼业就业中,更好地实现获得感的提升。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利用率。近年来,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科技逐渐投入使用,如农田智能检测系统能有效检测出气象变化、病虫害等,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但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对农耕科技的宣传,很多空巢小农自身的知识不够,往往认为农耕科技的使用成本较高。因此,可在基层设立专门技术岗位,对空巢小农群体进行宣传教育以及必要的指导,使其享受到国家对农耕科技使用的补贴,且科技的使用在减轻其负担的同时还有助于产量的提高,以便更好地在空巢小农群体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其次,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影响土地流转,阻碍规模化经营是就地兼业行为的不利影响之一,兼业活动或多或少会对空巢小农的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可以鼓励空巢小农群体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合作,在进行兼业活动时,让其对自己的土地进行“托管”,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亩产量的同时促进空巢小农经济收入的增长,使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

(二)政府及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拓宽空巢小农兼业就业的渠道

我国空巢小农群体已成为乡村各类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支柱。但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非农技能有限,空巢小农兼业就业机会有限且待遇不高阻碍着其物质获得感的提升。首先,政府部门要引导社会资本、市场资源的投入,鼓励其在乡镇投资办厂,为空巢小农创造更多兼业就业的机会。我国空巢小农群体在兼业时往往秉持着“能赚多少是多少”的观念,考虑到自身还有一定的农业收入以及兼业工作的灵活性,对兼业工资要求不会很高。这也为企业在乡镇投资办厂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要对空巢小农进行非农业技能的培训,使其满足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兼业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便于就地就近兼业。就地就近兼业不仅节省了外出务工的租房、交通费用等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费,也方便空巢小农兼顾家庭,保障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提升其物质及精神获得感都大有帮助。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空巢小农的精神生活

与物质获得感相比,空巢小农精神获得感的提升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既需要社会各方为其提供帮助,又离不开自身积极心态的构建。首先,要着眼于就地兼业积极作用的发挥,通过为空巢小农提供就地兼业方面的便利条件,来促进这一群体的相互交往,形成互助的文化氛围,减轻彼此间的孤独感。其次,基层政府要划拨资金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乡镇文化站的普及率达到96.8%,但有村民业余文化组织的乡镇仅有41.3%,这表明我国空巢小农的业余文化生活依然不够丰富。随着年轻人的外出求学、务工,留守老家的中老年空巢小农群体日渐庞大。为满足他们对日常娱乐的需求,可对已有村民活动中心进行部分适老化改造,使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更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活动。另外,村委会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空巢小农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获得感。基层政府定期组织对空巢小农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也非常必要,这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子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对未来生活保持良好的预期。

(四)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相对公平

获得感虽产生于实实在在的获得,但归根结底其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亚当斯在公平理论中提出,当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获报酬的绝对量,也关心所获报酬的相对量。在进行种种比较后,只有他认为所获报酬是公平合理的,才会激发日后的工作积极性。空巢小农获得感的提升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相对公平感,即使物质上拥有再多的“获得”,也很难转化为获得感的实现。因此,要想全面提高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获得感,首先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将蛋糕做大,也要建立更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空巢小农在兼业就业时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其次,要拓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尤其是养老和医疗服务方面,尽快缩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减轻空巢小农的不公平感,坚定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各方面获得感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