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引路入羌寨

2021-11-12 05:41罗瑜权
剑南文学 2021年3期

□罗瑜权

春风引路,马槽花开。追随春风,我们来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马槽乡。

马槽乡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涪江支流青片河中游,是个人口只有两千多人的小乡。乡场在谷底,旁边有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翻腾滚流,这就是青片河。四周是高耸的青山。长久以来,马槽乡就在峡谷中发展。

我曾4 次到过马槽乡,有几次是到小寨子沟采风或者茂县旅游,经过短暂停留。2016 年,全国公安文联组织公安作家重走长征路,开展“长征路上的坚守”文学采风活动,也曾到过马槽乡。马槽乡,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所在地。

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向川甘边发展以扩大根据地。当时红四方面军得悉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已渡过金沙江北上,为摆脱不利处境和争取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4 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先后撤出青川、平武等地,向岷江地区西进。红军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占领位于北川、安州、茂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千佛山。千佛山与伏泉山、观音梁子、横梁子等高山连成一片,既是川西坝子的“北边城墙”,又是北川峡谷通道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国民党川军邓锡侯部要消灭红军,保住川西老巢,也必须占据此地,千佛山就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1935 年5 月1 日,千佛山战斗打响,红军和北川人民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战士受伤,红四方面军就将马槽乡的邱家大院作为红四方面军临时总医院。

邱家大院共有16 间房屋,大门两侧的门房是医生办公室,院内的正屋是手术室,其余的房间都是病房。走进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连天的岁月,一件件简陋的医疗旧物,一张张旧迹斑斑的桌椅病床,似乎讲述着一个个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展示出一幅红四方面军抗击国民党反动军阀、带领北川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画卷。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用鲜血和生命、用信仰和决心,写下了人类历史上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篇。

在千佛山战役中,北川羌族自治县马槽乡、墩上乡、禹里乡的乡民都给红军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当地乡民自发组织了担架队,每天往返于马槽乡与千佛山之间。当时物资紧缺,乡民们便用竹篾子制作担架;为了让受伤的红军战士在担架上舒服些,乡民们还把自家的棉被铺在上面。马槽乡的妇女还组织了洗衣队、采药队,帮忙换洗衣服、上山采草药。有的群众还长期给红军医院挑柴送粮,为伤病员理发、送信。

由于北川地区交通闭塞、物资运输困难,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药物出现了紧缺,尤其是麻醉药非常少,难以满足手术需要。当红军伤员知道这个情况后,都会主动把麻醉药让给更需要的同志,许多伤员做手术时,都是忍着剧痛硬扛。为了减少伤员在手术时的痛苦,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里的一位女医生和小护士走乡串户,寻访当地羌族老人,找麻醉药的土方。后来,她们从羌族人用花椒及洋金花给女孩儿穿耳洞的习俗中得到启发,判定花椒及洋金花有止痛、麻醉的作用。这位女医生和小护士把花椒及洋金花进行提炼后,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试验成功后,大批麻药制成并投入使用,在手术中减轻了伤员的痛苦。

红军在马槽乡建立苏维埃政权,书写红军标语,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在打千佛山时,红军在马槽乡境内的麻柳湾、花桥也有过两次战斗。为了纪念当年的红军,如今在马槽乡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红军标语、红军石、红军井、红军洞。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陈列了30 余块红军石刻标语,图片资料、文字资料5 万多字,实物50 余件。2012 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千佛山战役共进行了74 天,历经数十次大小战斗,整个战地跨北川、安州、茂县,敌军先后投入兵力约20 个旅,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意义之重大,在红军长征战史中也属罕见。这次战役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继嘉陵江战役、攻克剑门关和中坝(江油)战役后的又一次重大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川军的围堵,歼敌1 万余人,牵制川军89 个团14 万多人,确保了红四方面军沿北川河谷继续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入川后继续北上,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沿着峡谷,重走长征路,到了墩上乡。山脚下,一座巨大的纪念碑映入眼帘。纪念碑由砖石砌成,正面镌刻着“千佛山战役纪念碑”几个大字,侧面是表现千佛山战役的画面。

千佛山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沿着北川峡谷,继续北上,开始了爬雪山、过草地。

这一次到马槽乡采风,与前几次不同,我是第一次到黑水羌寨,第一次晚上留宿羌山,第一次到红军小学。

2012 年10 月,中国工农红军北川“八一”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在马槽乡小学举行。这是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中的第77 所红军小学。在“八一”红军小学,唐金平老师讲述了一生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故事。2017 年12 月,唐老师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四川好人”。

离开马槽乡场,顺着青片河溯流而上,跨过一座大桥,沿着一段曲曲折折的山路,我们来到黑水村。黑水村深藏在风光旖旎的大山里,碉楼、民俗、肥沃的土地、四季的时光,都被大山紧紧搂入怀抱之中。整个村寨的居住者都是羌人,是一个典型的羌族居住区,村寨又称为黑水羌寨。阳春三月,黑水羌寨,春风徐徐,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犹如人间仙境。在村上活动中心,我们听八旬老人唐胜云讲述了黑水羌寨的来历和当年红军在马槽乡的战斗故事。

黑水村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完整的羌族民俗文化,其中羌笛、羌族皮鼓舞被四川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独特的民族风俗以及历史积淀让该村在高山峡谷之中显得有些神秘。黑水村有个文化大舞台,每年羌历年和重大节日,村民们都要举办隆重的活动,庆丰收、送祝福、祈求平安。2013 年8 月,黑水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7 年4 月,黑水村被国家民委列入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站在高山上,凌空俯瞰,黄灿灿的油菜花中碉楼耸立,四周吊脚楼围绕。山里人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过惯了慢时光生活。如今,黑水村办起了乡村旅游,每年春天,油菜花盛开时,各地游人纷纷慕名前来,领略风光,寻找乡愁。

在一位残疾羌族老人之家,我们看到吊角楼的屋檐下堆满了码放整齐的干柴,火塘的四周挂满了老腊肉,屋内储存的粮食丰足,田地里的蔬菜长势喜人。老人说,她有4 个孩子,都在身边,现在的乡村医疗也有保障,晚年生活十分幸福。在羌寨,我还遇到一位正在喂鸡的羌族大嫂。她有两个孩子,一个考上大学,现已毕业在成都工作,还有一个孩子在身边。她家主要靠养猪、养鸡和种植天麻等药材生活,每年人均收入超过2 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晚上,我们宿明头山庄。山庄在羌山半腰,由一所废弃的村小改造而成。山庄老板叫陈建清,今年68岁,已经退休,她是成都知青,身上也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1971 年,陈大姐主动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乡到北川当知青。到北川后,没有想到,山区的条件十分差,整个北川县城只有一家小旅馆,交通路况也不好,返回一次成都十分困难。陈大姐分到马槽乡明头村当知青,当地的老百姓对她们十分关心,在生活上给予了不少的关照。两年后,陈大姐返回成都市房管局工作。陈大姐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深圳,是位企业家。2003 年,陈大姐退休后,看到孩子们没有什么需要照顾的,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时,她想到了自己曾经插队当知青的地方,那里不仅山好水好人更好。她作出了一个决定,把户口从成都迁移到北川,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川人。大家都不理解她,可是陈大姐坚持自己的选择。她的儿子到北川考察后,也支持妈妈的决定。陈大姐到北川后,先后两次投入资金上百万元,修建明头山庄,解决了当地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

羌山的夜晚特别安静。走到乡间的小路上,呼吸着山野的新鲜空气,闻一闻泥土的芳香、油菜的花香,听着蛙鸣,听着流水潺潺,感到心情特爽,白天的劳累也消除了许多。在山间,我慢慢行走,陶醉在春风之中,它若有若无,轻柔拂面,为春天平添了盎然生机,平添了和谐和宁静。

站在山巅,望着夜空,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幕上缀着的宝石。这样的夜晚,城里已经不多见,只有山里才能看到。我喜欢安谧的山村,还有那山间幽雅的情调。面对大山,我张开双臂,深呼吸,尽情地将自己融入自然。那淡淡的清爽、那淡淡的舒畅,驱除着心底淡淡的幽忧。我有时想,等我老了,等我退休后,一定每年抽一两个月时间到山里羌寨来居住。

在马槽乡采访,乡党委书记尚祥光介绍说,马槽乡现有17 家私营酒业,马槽酒和北川腊肉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槽乡有中国最美的传统村落,还有返乡创业的腌菜产业等。他们把小产品做出大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对于未来,尚书记说,乡上将围绕“红色走廊、马槽酒乡”两个发展思路,将乡村振兴和脱贫巩固与弘扬红军长征文化有机统一,依托活动宣传“一星一酒一乡愁”(一星是指闪闪红星,打造红色走廊;一酒是指陈酿古酒,打造酒乡小镇;一乡愁是指传统村落,打造怀旧民宿),重点建设“三沟两园一场镇”。

在离开马槽乡时,我们看到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外地的党政干部。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他们来到红色羌乡,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红军故事,开展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接受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