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华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唐山 063700)
我国随着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学习品质”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学习品质是指“儿童的学习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儿童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儿童现在与将来的学习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入学准备、学习成就等具有长远发展意义。因此对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首先应该领悟教育的目标。《指南》中明确指出,“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可见,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最终会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冯晓霞认为,对受教育者而言,不同领域的知识都相对具有两种价值:学术发展价值和一般发展价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强调将受教育者逐步引向该领域的专门学习。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性质,幼儿园的教育应当重视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即该领域的学习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可见,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与学习品质所强调的内在精神是一样的。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与学术发展价值之间的关系,避免把幼儿园当作是知识与技能的“加工场”。第二,教师要领悟学习品质的内涵。美国是将学习品质单独作为一个领域来呈现的,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和幼儿园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而且更有助于他们深入探究学习品质的内容、幼儿的行为表现以及培养对策。我国教育部并没有把学习品质单独列为一个领域,而是将学习品质渗透在五大领域之中。这样做可能不利于幼儿园和教师系统地了解学习品质的内涵。教师只有在领会学习品质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指南》的学习,领悟学习品质的含义,使隐藏的涵义浮出水面。
《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这些学习品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内容来形成。
我国将幼儿教育的内容划分成五大领域,由于各领域的培养目标、内容要求、组织形式、所需要的材料、操作方式以及任务难度不同,幼儿要想顺利地完成这一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学习品质也应该不同。也可以说,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特定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活动中是不相同的。如,科学小实验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且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社会交往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同时在与同伴、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艺术、体育以及语言领域的活动易组织实施,而忽视科学与社会领域的价值,我们要均衡地开展活动,全方位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学习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总结起来我国幼儿教育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与常规性活动、学习环境和家园合作。
狭义的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相对其他途径而言,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精选的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师指导作用明显等特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途径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目标上,大多数幼儿园都是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这三个方面来制定的,其中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兴趣、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与学习品质的内在精神要求是相一致的。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内容与情感目标或学习品质直接相对应,所以这类目标很容易流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形成“学习经验”的概念,了解达成目标所需要经验是什么,通过把目标转化为经验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的内容上,要坚决杜绝含有“小学化”的内容,应该选择幼儿感兴趣且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以此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所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可以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第一,自主自愿性。学前儿童的游戏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下的情况下开展的,它不受外在目的和功利结果的影响与控制。幼儿自愿参加,自主确定游戏的主题、设置游戏的情节、制定游戏的规则以及游戏的进程。他们在这样一种宽松、自由、自愿、自主的游戏情节中,可以促使他们主动性的形成与发展。第二,假想性。游戏的假想性为幼儿想象与创造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尤其是创造性游戏,比如说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去构想和创作人物的角色、游戏的情节以及游戏的进程等。又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模仿来扮演相关的角色。然而,这种模仿并不是照搬,而是融入了幼儿对这一角色的理解与想象。再者在构造游戏中,幼儿通过积木、沙土、水等来构造一些造型,这样造型有时很简单,有时很失真,但当你询问他们搭建的是什么时,他们总能把简单、失真的造型赋予极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来促进他们学习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十分重视保育与教育的结合。保育工作通常是在一日生活与常规活动中进行。日常生活与常规活动是指除了教师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外,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它既包括入(离)园、进餐、盥洗、入厕、午睡等,又包括晨午检、做操、集体户外活动以及中间的过渡活动等。幼儿的许多学习品质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与常规活动来培养,比如说独立性、坚持性、主动性等。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意识不到或会经常忽视日常生活或常规活动的价值。比如,当幼儿想主动摆放碗筷时,教师通过会让幼儿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再如,教师经常帮助小班的幼儿穿衣服。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与常规活动中的教育机会,逐渐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有强烈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作用是潜在的,同时又是无处不在的。环境在培养幼儿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与创造等方面的学习品质时具有独特作用,它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与桥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与运用来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环境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师在创设与运用物质环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的幼儿园或者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只是考虑环境美不美观、时不时尚、是否容易布置等,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毋庸置疑,幼儿与生俱来特别喜欢摆弄和探究物体,符合幼儿兴趣或者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物体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创设环境。第二,允许幼儿做一个“破坏者”。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内在规则意识,经常会把教师布置整齐洁净的区域弄得乱七八糟,教师应该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幼儿的“破坏”会满足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有利于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与发展。只不过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应该让幼儿自己去收拾、整理玩具。同时,在创设心理环境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心理氛围。
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性、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需要借助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的“合力”。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最主要的两个场所,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可以说是整合了从这两种场所获得学习经验的结果。家园合作,有利于促使来自这两方面的学习品质更加具有一致性、连续性、长期性以及互补性:一方面,幼儿在园获得的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发展以及巩固;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行为习惯等同样也可以在园中得到运用和提升。然而,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会出现教育观念不一致的情况。如,幼儿园主张凡是幼儿能够做的事情都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总是照顾过度,久而久之,幼儿便形成了依赖,这十分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应该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家园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尊重、支持与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