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1-11-12 03:51康爽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9期

康爽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长春 130031)

0 引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等,因此在其中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在当前的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有着巨大的作用和价值,在养成教育资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当前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有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养的增强和实现全面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价值。因此高校相关方面要高度重视两者融合的路径,进一步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融入和发展,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提供必要条件,使学生能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养成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养成教育也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养成教育,这样能够进一步有效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身心健康茁壮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进而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相关方面也对两者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关注,并且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政策保障,两者的融合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从具体情况来看,在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并没有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最终要求,具体来说,相应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方面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综合素养。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当前高校中的大学生通常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其人格和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在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水准以及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责任意识欠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认识和重视,没有浓厚的兴趣,此类情况对于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造成很大的挑战。其次,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力度,在实际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融合渗透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力度,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深远作用和现实价值。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融入,特别是针对理工科院校而言,往往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此类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此类情况显得更为严峻,这样的现状严重影响到两者的融合深度和结合的作用。第三,学校和社会方面并没有良好的融合氛围。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想更有效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就需要在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共同推进,打造相对应的融合氛围,有更加良好的环境支持,在文化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继承发扬的措施等相关方面有效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体现出应有的融合效果。然而在实践中可以看出,相应的环境氛围和条件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指向性和作用力,针对文化产业而言,往往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并没有着重关注社会效益和文化指引作用等,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传播方面力度不足。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游戏、网络用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养成教育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等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导致两者的融合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没有充分的挖掘,此类情况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顺利开展会造成严重限制。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1)确保大学生养成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内容实现融合发展,就需要着重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教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进一步融合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核心内涵,以此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价值和巨大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针对高校和教师而言,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在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都要更深层次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对其深度、广度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拓展,以此促进其深远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实际的养成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其精髓,这样能够进一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规定等等,进行针对性的渗透和融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不能漫无目的或者盲目的渗透和融入,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的特点,实现针对性计划性的渗透和融入,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得到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例如,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或者专门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宣传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于传统化的无穷魅力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感受,进而为其人格的健全完善和养成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条件。

(2)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有效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大学生养成教育提供必要的灵魂支撑,这对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成长成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从学校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出发,更有效的宣传推广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在学校社团建设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中华古诗词,传统节日等等,组建传统化学习和研讨社团,通过这种组织形式使传统文化和养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呈现出寓教于乐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更深刻的感知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进来,让学生更有效地组织参与,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认知,继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精神和特色,进而在无形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3)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应用渠道进一步拓宽。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针对两者进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相关手段,使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互联网平台以及多种新媒体形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根据养成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推进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手段,使两者的融合路径更加具备吸引力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其中。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交流过程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更紧密的联系,以此让大学生有更深刻的实践体验,对于传统文化精髓有更大的了解和探究基层的兴趣,通过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丰富,可以进一步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例如,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通过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和宣讲的形式,进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能够更有效的体现出两者融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充分看出,在当前的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实现融合发展,有着关键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两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应该结合问题切实有效的落实相对应的发展路径和解决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深入地开展养成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推进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显著增强,进而使学生在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方面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