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1-11-12 03:51孙岩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9期

孙岩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0 引言

2020年4月,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建议》,明确指出:“高校要努力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系统化,重视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工作。”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应当要重视向大学生传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为“四史”)方面的知识与精神,这样才能够确保立德树人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能够通过“四史”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载体,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应当要主动担负起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依托于“四史”教育,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四个自信”。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本文重点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四史”教育现状,提出了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路径,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供帮助。

1 现阶段高校“四史”教育状况分析

1.1 课程规划

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之外,思想政治课程是其他专业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塑造爱国情怀、形成爱国志向的关键性课程,“四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重视“四史”教育,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创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看,我国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等都十分重视开展“四史”教育,早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门就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了《针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指导建议》(以下简称《05指导建议》),该指导建议与1998年出台的方针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新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高等本科院校必须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程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清晰认识到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社会等的根本原因。但是相应的该指导意见也有一些未完善的地方,尽管要求各个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但是其他课程规划并没有严格遵循“四史”教育标准开展,所以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在讲解“四史”教育内容时,没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无法促使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容能够有效衔接,更为严重的是各个课程老师在进行备课时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造成教学中的一些知识出现了雷同的现象,使得学生不得不多次听讲重复的内容,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大学生学习“四史”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四史”教育效果,同时大学生也不能够通过“四史”学习获得良好的成就感。

1.2 “四史”教育面向群体

当下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00后”为主,这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时期就已经全面学习了历史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历史观,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仅仅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实际历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和领悟重要的历史问题,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关键性历史事件。当今大学生群体成长过程中与互联网有着紧密地联系,在各个网络平台中包含了许多碎片化的历史信息与资料,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这其中就涵盖了一些以“解密”“翻案”为名称的历史资料,容易对大学生的历史观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斥了抗日神剧、穿越剧等影视作品,而这些作品表现出的明显的娱乐性,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端正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甚至一些大学生对普遍认知的历史事件持否定态度。由此能够看出,如果不对这些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进行限制和约束,让其随意发展,极易引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进而产生严重的民族认同问题。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应当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将“四史”教育全面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促使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具备一定的历史思考意识与水平。

2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2.1 加强对“四史”课程教育资源的分析和整合

尽管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未设置“四史”教育课程,但是在《05指导建议》中已经涵盖了“四史”方面的内容,着重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等为载体,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逻辑;在思想政治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要以宏伟的历史视野为基础,这样才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向学生全面阐述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历史,才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只有将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充分融合起来,才可以很好地很好地体现民族与时代精神。然而,不同课程在讲解“四史”内容时,并没有进行头筹规划,都是在遵循各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四史”知识。所以,高校应当要发挥自身的协同作用,依托于不同的学习平台,加强对“四史”教育资源的分析和归纳,逐步形成健全的“四史”教学体系,设定科学合理的“四史”教学目标,规划精准讲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史的课程,规划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百年历史的课程,举办“四史”优质课程评选活动,组织老师共同进行“四史”教学备课,依托于不同途径加强对“四史”资源的整合,提高“四史”课程规划的逻辑性。

2.2 进一步改善思想政治课老师整体水平

老师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关键性人物,老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四史”教育不仅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学科知识,有历史学、政治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等,同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属性。所以,思想政治老师既要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四史”内容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历史发展主线为载体,实现理论知识的全面、精准阐述,并从历史与现实核心问题出发,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老师的“四史”综合教学素质。此外,思想政治老师要建立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领悟到“四史”教育中涵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3 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四史”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四史”知识的积极性。在开展“四史”教育时,应当要加强“四史”教育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课“四史”教育的灵活性。一方面,高校可以进行“四史”教育传播媒介的改革,利用各种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四史”教育微信群等,定期向学生推送历史人物志,加强学生“四史”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引入到“四史”教育中,提高“四史”教育的真实感,让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四史”知识。

3 结语

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当要重视“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融合,积极整合与归纳“四史”课程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