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山东青岛 26607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了许多对联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这些对联不仅与人物性格和身份息息相关,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人们通过对联能够看到这部不朽之作的伟大成就。对联翻译对于译者要求很高,需要译者能够充分理解对联意义并进行再创造,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原作含义,感受中国的文化内涵。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古时人们常用毛笔写在纸上或布上,并习惯将其悬挂或粘贴于门框上,或是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等。它的整体形式也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整体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与古代的诗句特点相似。
对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见的春联,对联还包括婚联、寿联、开业联、乔迁联、挽联等。“好的对联除了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对应、结构相同或相似外,还应力争内容凝练集中、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意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对联的特点对翻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译者需要充分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传达对联的含义。
(1)对仗严谨:对联大部分的形式都是上下联字数相同,但是字数不限。其次,为了让对联形式看起来更加规整,上下联中的词性也一一相对应,而且出现在联中相同的位置。句式结构或者语法结构也遵循这一点,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等。
(2)声律和谐:声律和谐也指字音平仄协调,这里的平仄协调可以理解为音节相等。古时汉语有音调平、上、去、入的变化,现在指的是阳平、阴平、上声、去声这四声。根据古时音调划分,可以将上声、去声、入声归为仄,其余为平,平仄相对就可以构成声律和谐。正是有了声律相谐的特点,人们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也方便去记忆。
(3)立意清晰:不同类型的对联立意也不同:春联便是要传递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婚联则是充满着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祝福,挽联则是对逝去之人的哀悼以及对在世之人的慰勉。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对联,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副真正好的对联立意深刻且赋有联想。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雅”理论经过不断发展,目前也得到了许多译者认可,但由于对联与小说、散文等文体不同,句型结构较为严谨,加上英汉语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将“信达雅”理论应用于对联翻译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研究,或许人们可以学会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联翻译中。
“信”要求译者忠实原文,完整且准确地表述原文内容,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改变原著原意。在词语层面,注意词语翻译的准确性、简洁性等,句子层面避免出现增译、漏译等现象。“信”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原文与译文实现翻译对等的最高要求,做不到忠实于原文也就无法实现后两者要求。
例1: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Pearls on the dais outshine the sun and moon;
Insignia of honour in the hall blaze like iridescent clouds.
“珠玑”指珍珠,有时用来比喻优美的诗文或词藻。“黼黻”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华美花纹,也指华丽的词藻,此处是用花纹指代身份地位。在这副对联中,从词汇层面上看,比较难翻译的应该是“黼黻”,在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该词译为了“insignia of honour”,代表(军衔、职务或身份)标记、证章、徽章。可以看出译者在解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翻译,更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原文。译文的上下联都遵循了“信”的翻译原则,基本上忠实于原文,也未增减原文内容。从对联翻译的特点来看,也遵循了对仗严谨的特点,译文也比较清晰,体现了堂联的特点。
例2: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Not one in ten thousand officials can rule the state;
Yet how splendidly a fair lady can run a household.
上联中“金紫万千”是指文武百官,金、紫对应金带、紫袍。下联中的“裙钗”是旧时妇女的服饰,借指妇女,这里特指王熙凤和探春。在译文中,译者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将原文中特指部分都直译出来,不仅没有改变原文含义,还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了译入语读者,因此该副对联也能够体现“信”的翻译原则。从译文中能看出译者试图实现对仗工整,上下联单词数量一致,在音节划分上也基本一致。
“达”对译者在表达方面提出要求,即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行文流畅,清晰易懂。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对联的形式较为特殊,“达”在对联翻译中要求译者能够不拘泥于原文,做到表达顺畅,可以选择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这样更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例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 true becomes false;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 being becomes non-being.
原文的上下联句式工整对仗,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false”和“true”,“non-being”和“being”两组反义词。从句式来看,在保证原文含义的情况下,译者选择了一种形似原文的句式,能够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让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接受原文,也实现了“达”的翻译原则。
例4: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Their descendants succeed to their good fortune and virtue;
Ning and Rong live in the memory of the black-haired people.
上联译者按照原文句式进行翻译,没有改变句式结构,译者将“儿孙”作为主语,“福德”译为了“good fortune and virtue”,这样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而下联译者将“宁荣”二字放到了句首作为主语,改变了原文的句式结构,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也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惯,因此也能体现“达”的翻译原则。
雅,就是古雅,特指译文的体裁、结构和修辞特点构成的整体效应与原著相一致,它强调的是在译文中对原著文学语言形式的忠实,也就是再现符合原文文体语言的“典雅”风格。但随着时代发展,“雅”有时也指一种增强译本可读性的要求,一种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的要求。
例5: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Willows on the dyke lend their verdancy to three punts;
Flowers on the further shore spare a breath of fragrance.
译文上下联整体结构与原文没有区别,分别用“willows on the dyke”和“flowers on the further shore”来解释“绕堤柳”和“隔岸花”,在词语选择上也较为适当得体,能够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整体的体裁和修辞也与原文相同,没有进行变动,完全忠实原文的语言形式,体现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也符合“雅”的翻译原则。
例6: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 tea brewed in a rare tripod;
Yet cold the fingers from chess played by quiet window.
这里的“宝鼎”指的是煮茶用的炊具。上下两联意在写竹子茂密幽深,在译文中,音节基本一致,但译者将上下联倒译,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语序,这也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方法,使用译入语读者较为接受的译法能够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但是仔细研读便能发现,上联的“闲”字在译文中并没有很好体现,在这里也有闲适心情的意思。从“雅”的翻译原则上来看,译文基本符合原文的体裁和结构,句式的变动也增强了可读性。
通过案例分析来看,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能做到“信、达、雅”,但最后一点“雅”,因为英汉语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有时候在翻译时汉语中的意境很难用英语表达出来。由于对联在小说中主要起衬托作用,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在英语作品中难以对应,在翻译时往往会被译者忽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因此,在进行对联翻译时,译者首先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对原文进行解读,理解对联背后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