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君
慢性鼻炎是鼻粘膜及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粘膜肿胀或增厚等障碍。
一、慢性鼻炎的分类
慢性鼻炎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喷嚏、鼻涕、鼻塞、鼻痒、鼻粘膜肿胀等症状外,不同类型的慢性鼻炎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
1、慢性单纯性鼻炎:是慢性鼻炎中病变最轻的一种,及时治疗有望痊愈。
2、慢性肥厚性鼻炎:是由单纯性鼻炎转化而来,当然症状就更严重,鼻塞多为持续性,嗅觉亦可减退,鼻涕常向后流入咽内。久之,可呈桑葚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
3、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为鼻痒、喷嚏连连、清水样鼻涕连绵和间歇性鼻塞。过敏性鼻炎的标准通常是根据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这四大症状来判断。
4、干燥性鼻炎:表现为鼻粘膜干燥,伴有鼻出血及血痂的产生,鼻粘膜和鼻甲骨均无萎缩,鼻分泌物也无臭味。主要由于室内空调的长期使用,工作环境干、热,不良气体和尘埃的存在,使鼻粘膜干燥而得病。此外,营养不良、维生素不足也会引起干燥性鼻炎。
5、药物性鼻炎:某些药物如利血平、降压灵等可造成鼻粘膜充血。连续滴用血管收缩剂,可造成鼻粘膜慢性中毒反应,出现所谓“多用减效”的现象,使滴药后鼻粘膜更肿胀,鼻塞更加重。
6、儿童慢性鼻炎:主要是间歇性、交替性鼻阻塞,鼻涕增多,常流浓鼻涕。分泌物常向后流入鼻咽部,出现咳嗽、多痰、咽部不适等症状。以鼻塞、嗅觉失灵为特征。慢性单纯性鼻炎白天活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时鼻塞加重。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当卧向另侧时,鼻塞又出现于另侧鼻腔。鼻涕呈粘液性,常伴头痛、头昏、嗅觉减退等。
二、慢性鼻炎的预防
必要的医学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决定你的健康状况。看看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1、饮食健康:食物多样化。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少食辛、辣、炸、炒等属热性的食品;同时还需注意容易刺激诱发炎症的海产品;再者,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2、良好的心态,适当的锻炼,起居劳作有度,注意休息。
提升环境质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家中最重要的过敏源是尘螨、霉菌、宠物和昆虫等。户外过敏源在春、夏、秋、冬都可能存在,包括:香樟、核桃树、榛子树、杨树等。而过敏性体质与基因有关,通常为遗传所致。
3、避免局部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慢性单纯性鼻炎鼻粘膜光滑、有弹力,对血管收缩剂敏感;而慢性肥厚性鼻炎一般因粘膜肥厚,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三、慢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目前,慢性鼻炎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和药物疗法。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
1.特异性免疫疗法(脱敏治疗):对花粉、尘螨诱发的间歇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比较肯定,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
2.神经阻断术治疗:内窥镜下微波技术神经阻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即包含筛前神经阻断和翼管神经阻断。过敏性鼻炎属I型变态反应,是鼻腔粘膜对一些特定物质(过敏原)发生不正常的物理反应(过敏反应),这一过程是通过鼻腔内的神经传导完成的。经研究证明,单纯阻断翼管神经或筛前神经均不能收到满意效果,复发率达63%。然而,在鼻内窥镜下应用等离子低温消融系统采用筛前神经阻断术,该方法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治疗时间短,适合吸入类过敏性鼻炎。
3.手术疗法:对于药物及其其他疗法无效并伴有明显的持续性鼻塞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下鼻甲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下鼻甲的一部分,是鼻甲组织变小,可降低鼻腔阻力,改善鼻腔通气的状态。
低温等离子、激光、微波下鼻甲手术,可通过消融肥大的下鼻甲粘膜或粘膜下组织,使鼻甲组织变小,从而改善鼻塞的症状,但可能会引起术后鼻腔干燥。
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下鼻甲骨局部肥大或向内过度伸展者可行此手术。缺点是减容效果有限,对较重的慢性鼻炎效果欠佳。
四、药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对过敏性鼻炎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肥大细胞稳定剂、白三烯调节剂等。如果鼻炎症状较轻且仅有间断症状,可首选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利替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如果三周后症状未见缓解,可以考虑鼻腔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直接开始鼻腔使用糖皮质激素。
需要注意的是,抗组胺药可有效减少喷嚏、鼻眼发痒和流涕,但对于鼻塞症状无效。经鼻使用减充血剂如呋麻滴鼻液、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等,可有效减轻鼻塞症状,但应限于短期使用以避免鼻充血的反弹。
局部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它在炎症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强大的抗炎、抗水肿效应,并能促进损伤的纤毛上皮修复,是目前治疗鼻粘膜炎症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在鼻腔中滴入或喷入糖皮质激素,不仅具有对血管的收缩和减充血作用,同时还具有稳定血管内皮屏障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粘膜水肿的作用。通常选用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采用治疗哮喘用的糖皮质激素气雾剂,配合口鼻两用储雾罐进行鼻腔吸入,可以取得比上述药物更好的疗效。这种吸收方法没有鼻粘膜的刺激感,还可以全面控制鼻部炎症,预防复发,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预防和控制哮喘的气道炎症,是过敏性鼻炎的首选给药方式,已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如果持续性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则可以考虑其他物理或者外科方法。
在鼻塞症状严重时,可考虑使用收缩血管内的的滴鼻剂,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应用时间不宜超过7~10天,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可短期用浓度较低的此类药物。盐酸萘甲唑啉类冲减充血剂(滴鼻净),很容易引起药物性鼻炎,并对鼻粘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应慎用。对鼻腔分泌物过于粘稠的患者,可应用消毒的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肥大細胞膜稳定剂。包括色甘酸钠、尼多酸钠和曲尼斯特等。此类药物尽管安全,但与其他药物相比效果较差。另外,该类药物起效作用慢,多在数周后起效,因此主要用于预防性使用。
(二)全身药物治疗
全身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因嗜睡等副作用已被临床淘汰。近年来,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克服了第一代药物嗜睡等副作用,且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氮卓司丁、酮替芬、特非拉丁和阿司咪唑等。由于特非拉丁和阿司咪唑有严重心脏毒副作用,已很少使用,酮替芬因嗜睡作用而较少使用。目前国内常用的主要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丁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则包括非索非拉丁、左旋西替利嗪、乙氟利嗪、地氯雷他定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在中枢神经抑制和心脏毒性的副作用中做了很好的改进,可以更好地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