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2021-11-11 00:50宋君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计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宋君瑞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工作阶段,计算是其中一项重点学习内容,通过的学习能够令学生充分明确相关原理以及各种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而这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的理解程度以及记忆效果。本文立足于初中物理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物理计算教学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计算;课堂教学

引言: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成情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分层设计好课堂练习。计算题是初中物理作业及各种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题型之一,它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图像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与自身学习能力相匹配的物理计算题,教师可按以下原则分层设计计算型练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物理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科学审题,根据题目需求找已知条件

物理电学计算题教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且明确地掌握题干当中所给的已知条件,之后基于问题的需求找出所需的各项已知条件,进而完成解题的过程。在实际中,需要学生能够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解答物理当中的电学计算题,充分明确题干当中所给出的物理量,之后利用物理计算公式去探寻未知的物理量,在此阶段学生需要充分明确应用哪些物理量以及物理计算公式,之后便需要从题目当中找寻已知条件,然后代入公式完成计算过程,而在此阶段教师则需要培养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已知条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过程思路更加清晰,并且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一个标有8V 5W的灯泡,需要接在10V的电源之上,为了使小灯泡可以正常发光,还需要在电路当中串联阻值为多大的电阻?该电阻所消耗的电功率又是多少?解析过程:根据题目当中的已知条件,小灯泡额定电压为8V,额定功率为5W,电源的电压为10V,则需要在电路当中串联一个小电阻才能保证灯泡的正常发光,而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串联电路的电压分布规律便可以得出U=10V-8V=2V,随后也需要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规律计算电阻R当中所通过的电流,而在此阶段便需要应用小灯泡额定电压以及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计算电路电流,此过程的计算公式为I=W灯/V灯,之后代入公式可以求解I=I=5W÷8V=0.625A,在求得小电阻两端电压以及通过电流之后便可以知晓小电阻的电阻值,根据公式R=U/I=2V÷0.625A=1.25Ω,通过计算过程便完成了电阻值的求解过程,最后根据第2个题目要求计算小电阻所消耗的电功率,则利用公式P=UI=2V×1.25A=2.5W,通过对于以上过程的讲解并可以令学生基本明确解题的思路。而在以上解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对于题干当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充分利用,并且根据问题的内容找出题干中的已知条件进行相关计算,从而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2通过比例法求解问题答案

在电学计算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题目当中所给出的已知量较为复杂,进而无法通过已知量完成求解,然而题目当中却给出了已知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串并联电路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便可以对这些关系进行综合应用,通过比例法完成求解过程。所以在教学阶段教师需要细致分析,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比例法完成电学计算的过程。

例如,两电阻之间比值为R1∶R2=5∶6,若是将这两个电阻串联或者是并联接入电路二者的电功率之比分别为多少?解析过程:针对以上题型来说,想要计算二者之间的电功率之比,便需要充分明确电阻在串联或者并联阶段其电功率与电阻值之间的关联性,因此便需要知晓同一电器工作阶段电功率、电压以及电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与分析发现,串联电路之间的电功率比例关系为P1∶P2=R1∶R2,并联电路各电阻电功率比值之间的关系为P1∶P2=R2∶R1,因此便可以得出答案,R1∶R2串联在电路则其电功率之比为5W∶6W;R1∶R2并联在电路之上时其电功率之比为6W:5W。而以上问题的求解过程关键之处在于对电压、电阻、电功率、电流等方面比例关系的综合应用,需要学生对于电学方面知识拥有综合性的掌握,并且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才能优质完成该种类型习题的解题过程。

3计算型练习的分层设计要有一定的发展性

作为教师,不单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不单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本学科的方法,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将已掌握的有效学习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不管课改如何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习题训练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物理练习中的计算题则是体现和区别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题型,教师所设计的计算型练习题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又要给有能力的学生创设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优生的发展。

例: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升浸没在水中的实心圆柱形物体。已知物体的高度为1m,底面积为0.12m2,质量为200kg,物体始终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物体浸没在水中匀速上升时,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所做的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乙所示。(不计绳重、摩擦及水的阻力)求:

(1)当物体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时,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物体浸没在水中匀速上升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物体出水后,绳端拉力的功率。

拓展延伸:根据本题所给的已知条件,你还可以求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师生一起总结如下:

(1)物体的密度。

(2)物体提高水面后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的压强。

(3)动滑轮的重。

(4)物体离开水面后继续匀速上升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5)请画出物体出水前后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由于物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到计算型练习的分层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待优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吃得消”;又可以激发学优生的求知竞争欲,保持他们前进的动力,让他们“吃得够”;通过培养学生和转化待优生促进中等生发展,让他们“有得吃”。每一节课都能坚持做到分层设计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工作开展阶段,教师需要充分注重物理的解题教学过程,通过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式完成题目的解答。在此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题干当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及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通过相应的物理学公式求解问题答案,进而更加优质地完成初中物理解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折峰.架设走向高中物理的桥梁——初高中物理的区别和衔接之探析[J].新课程(下),2013(03):148-149.

[2]沈伟.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审题[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03):31.

[3]胡政良,曾湘咏.敢问“路”在何方——初中物理专题复习(二)[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01):63-64+16.

猜你喜欢
计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