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
摘要:中国打击乐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那时人们用土烧制成陶器后再蒙上皮革,由此便诞生了最早的民族打击乐——鼓。人们通过变换敲击频率来组成一系列的节奏型;通过移动鼓膜敲击位置来变化音高、音色来应用于各种场合。场合不同,所承载的职能也就大相径庭。狩猎前,击鼓起了鼓舞士气,传达满载而归的希望;祭祀时,鼓便作为媒介,人们认为,击鼓能与上天交流,祈求甘霖。
关键词:川剧;打击乐;演奏职能
发展至今,打击乐顾名思义已经成为一种表演乐器,从生活职能转变为了舞台职能。种类也开枝散叶,我们重点看戏曲打击乐。戏曲打击乐种类不少,大概可以划分几个区域。京剧、昆曲、豫剧、河北梆子等组成的北方锣鼓程式;(有些许锣鼓经的不同,仍分到一起)锡剧、越剧、粤剧、潮剧等组成的南方锣鼓程式;川剧、滇剧等组成的西北锣鼓程式。所有戏曲打击乐中数川剧打击乐最为复杂多变。
川剧打击乐加上司鼓一共五方,并且作为川剧主要的伴奏手段,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有打击乐的参与。川剧打击乐分为武场、文场。武场使用马锣、堂鼓、大钵、大锣。文场使用小锣、饺子(小镲)偶尔会使用苏钵。根据戏中人物情绪和环境变化会文武混用,来回切换,为剧中人服务。由此,我们就川剧打击乐如何为剧中人服务展开对它的职能窥探。
说川剧打击乐锣鼓经有百支一点都不足为过,表演锣鼓、讲口锣鼓、声腔锣鼓、吹打锣鼓、套曲锣鼓还有特殊的闹台开场锣鼓。每一支锣鼓经所使用的场合也有所规定,锣鼓与锣鼓之间的衔接转换也有规则。人物出场用什么锣鼓,此人物是什么身份;官大官小?是皇帝老儿还是文武百臣。他在登台是所处于的情绪情景是怎样。是逃命,还是闲庭信步?《拷红》中老夫人的上场,只用小锣。节奏轻松悠闲,不失端庄,光听就知道是略有身份的人从容登场。《踏纱帽》周仁慌忙上场,锣鼓配合其紧张焦虑的环境和人物情绪,便打的急促。大将军登场,便会使用专属的登场锣鼓,来体现他的身份。《活捉三郎》《放裴》如此鬼怪上场时,使用的锣鼓又不一样,其中还会加入轻打大锣边子模仿风声,来体现鬼魂飘荡的舞台戏剧效果。皇帝出场了,群臣朝拜,光锣鼓已经不能表现出帝王之气了,便使用与唢呐的吹打锣鼓。这是九五至尊的特权,用行话说:“一般人配不上这个锣鼓”。由此我们看出了川剧锣鼓的第一个表演职能,定身份。
戏曲是即时性舞台表演艺术,粗俗地说是一种娱乐方式,通过扮演各种人物在舞台上展现一个故事,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戏曲又不同于话剧、戏剧电影等。戏曲是一个擅长外化心理活动的艺术形式,大多数时候不像其他舞台艺术形式一样通过行动来表达心理,而是通过将心理活动一五一十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知道此时这个人物在做心理斗争,川剧锣鼓就擅长打心理。当人物在进行激烈的思考时,急促密集的锣鼓与之配合,加上忽强忽弱各种变化,加强观众对戏中人物心理斗争程度的理解。这是川剧锣鼓第二个职能,特写镜头。戏曲作为即时性舞台艺术,自然没有如电影一样的特写镜头或者分镜转换来抓住人物的特点,每个人都能把人物每一面看清楚。戏曲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写镜头,那便是锣鼓。关键人物行动起来,都会有相应的锣鼓与之配合。比如英雄人物,怎么能特写出他的英姿,如果光是通过身段去展现,恐怕你动作做完了,观众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更别说体现力量等要素了。于是锣鼓来了,锣鼓点与人物动作配合一起,一是聚焦,二是通過统一节奏带来的美感刻画人物。比如,人物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抖肩,一个不起眼的后退步,无法引起观众注意,也无法引起共鸣。怎么办,锣鼓准备好时机,当角色出现反应时,配合急切的锣鼓,观众心理才明白了人物的情感波动。上面所说的思考例子也是如此。
戏中会有许多小的环境细节描写和无实物表演,比如天气、时辰、饮酒、呕吐、杀头等等。这些细节会丰满整个戏的环境情景,增加情趣。这便是川剧打击乐第三个表演职能,舞台细节刻画。风来了,轻击锣鼓边子模仿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配合演员表演,风就吹响了舞台;在说,水波涛,同样用此手法。《秋江》《船中借伞》都有展示。黑夜来临,堂鼓无节奏的轻击,模仿在黑夜中,万籁俱寂,却时不时出现的小动静,《三岔口》中有描述。戏中角色在黑夜中摸到东西了,就会加大音量,提醒观众“注意!他摸着东西了”(同时符合第二条职能)例如角色不小心撞着了头,或者打什么东西时,便会用大钵奏出闷响一声。在《白鳝观景》中,白鳝仙子抓蝴蝶,抓在手中,放在耳边摇动,听听里面的动静,此处就会用小锣配合演员摇动时“当当当”几声,表示有东西。还有许多的例子,都让整个戏变得十分有趣味。
川剧锣鼓,变化繁多,略做窥探。随着时代的进步,审美的发展,川剧锣鼓也逐渐发展和演变出更多更好适用于舞台表演的演奏程式。“七分打,三分唱”说明了川剧锣鼓在川剧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罗敬林.川剧打击乐演奏的特点以及技巧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