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问题研究

2021-11-11 00:41安治民付佳迪
行政与法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企业主制度化职工群众

安治民 付佳迪

摘      要: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能够有效防止非公企业党组织被弱化、虚化或边缘化问题。可以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教育引导,采取从仪式化的党组织向制度化的党组织转变,从消极的大多数向发挥榜样的力量转变等措施,实现党组织从外部嵌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需要,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性作用。

关  键  词:党组织;组织力;非公企业;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10-0026-08

收稿日期:2021-06-12

作者简介:安治民,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公企业党建与新型政商关系;付佳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习近平防范执政风险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BDJ00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激活基层组织千万“细胞”,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截至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486.4万个,党员9514.8万名。其中,包括非公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内的企业基层党组织151.3万个。[1]为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以全面提升组织力[2]为重点,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切实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

一、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随着外部政策環境和内部技术环境的逐步优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提供了现实可能。

⒈自发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进入自发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格局,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相继建立。受单位制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惯性,建立党组织作为一种“历史记忆”被非公企业广泛接受,中国共产党也开始重视非公企业中的党建工作。由此开启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早期探索。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在从事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人员中,要根据需要,逐步建立党团组织”。[3]受政策环境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可能会面临合法性问题。对此,有些非公企业采取了优化内部技术环境的应对策略,有些企业通过“戴红帽子”[4]的方式成为村办企业或集体企业以获得合法性,企业中的党员关系也挂靠在村委或乡(镇)党委。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5]这一阶段,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呈现出“自发探索,寻求合法性”的主要特征。

⒉波折起伏时期。20世纪90年代,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进入波折起伏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作用逐步凸显,国内开始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国共产党对待私营企业主的态度也由“吸收入党”到“不能吸收入党”。[6]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破除了这一错误的思想认识,用“三个有利于”[7]回应了质疑,使改革开放重新走向正轨。非公企业党组织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也得到了相应改善,“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成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主题。在提升组织力方面,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创造适应这些企业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逐步形成党的工作规范”。[8]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壮大了非公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为非公企业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提供了较好的技术环境。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大量国有企业面临改制、产权转移或倒闭的困境,原有的党组织也随之完成转型或解散。实际上,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转型策略被广泛采纳,解散策略则被较少运用。转型策略使党组织作为一种固有体制被保留和延续,这类企业成为非公企业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排头兵”。

⒊制度优化时期。进入新世纪,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进入制度优化时期。长期以来,私营企业主的入党问题始终是困扰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私营企业主成为新的社会阶层,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9]可以入党。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由此进入制度化轨道,在制度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吸纳私营企业主入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至2003年底,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比例达到30%。[10]2005年,《公司法》的颁布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习近平在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健全统一的领导体制,要求县以上地方党委要有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机构,规范业务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落实各项配套制度,有力解决了非公企业党组织所面临的领导体制不健全问题,为组织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外部政策环境的逐步改善,进一步优化内部技术环境成为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的又一重要抓手。

新时代,非公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体制逐步理顺,外部环境逐步稳定,政策保障逐步完善,非公企业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已经成为共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由此走向了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双重优化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早在2012年就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范。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中用“亲”“清”两字阐述了新型政商关系,给非公企业吃下了“定心丸”。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即引导和监督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依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设企业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既提升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化水平,也开启了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篇章。

综上,私营企业主、党组织和党员是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的三个重要突破点,合理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私营企业主这一关键少数,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榜样力量,有利于持续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二、非公企业党组织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非公企业党组织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中外部领导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问题的关键。因此,着力提升组织力可以激发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党组织的效能和党员的积极性。

1.领导体制不健全。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还没有建立统一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专门工作机构,导致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各异。目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主要有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领导、属地党组织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领导。实践中,这三种领导体制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领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软弱无力。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和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关系与传统的部门不同,一般来说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没有绝对的支配权,容易出现软弱无力、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二是属地党组织领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顺畅。从实践来看,这种属地管理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容易出现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三是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领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错位。因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并无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其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职责不明、职权不清。除上述三种领导体制外,各地还积极探索了其他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如联席会议式、条块式、党工委式、一主两辅式等。[11]这些领导体制各有其优点,但是由于非公企业党组织与上級党组织只是松散的隶属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程序。

⒉运行机制不健全。一是私营企业主是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性变量。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私营企业主的思想认识逐步得到提升。一方面,受制于地区差异、文化差异、企业规模和企业生命周期等一系列因素,其思想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另一方面,受制于非公企业党组织缺乏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活动开展未能与生产经营同心同向、党组织中出现“家族涉入”[12]等情况,其思想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二是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一方面,未形成规范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制度的作用被弱化,突出表现在有关制度、督查落实、实践反馈等。实践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党组织嵌入非公企业后,存在“有组织,无活动”的问题。同样,非公企业缺乏建立党组织的经验,容易出现党建领域组织趋同现象,即不同技术和任务的组织采纳相似的组织做法和组织制度。党员不愿意亮明身份,被称为“口袋党员”或“隐形党员”;已亮明身份的党员,党员榜样的作用难以发挥,无法动员职工群众参与公司治理和民主管理。

三、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

⒈抓住私营企业主这一关键少数。一是非公企业党组织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结构,发挥作用,方能抓住关键少数。首先,建立直接联系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是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机制,其呈现出“模糊性和可建设性”[13]的特质,可以及时让渡自由空间和自由资源,有利于组织力的提升。上级党组织通过向非公企业党组织派驻挂职干部或第一书记,可以及时了解非公企业党组织现状,帮助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私营企业主可以借助联系点与政治系统建立政治关联,密切新型政商关系,从而获得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和银行贷款。其次,优化企业结构。非公企业结构中,私营企业主处于核心位置,因而提升组织力需要优化企业结构。一方面,通过党政交叉任职的方式,让拥有党员身份的私营企业主担任党组织书记。若私营企业主不是党员,需要积极吸纳其入党;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用职业经理人,减少家族涉入。职业经理人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让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进而提升组织力。再次,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是增强私营企业主获得感的关键,使其明白“企业党建做实了也是生产力”。已有研究已经证实,“党组织嵌入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绩效”。[14]通过党组织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外界的认可度。因此,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努力实现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一体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积极引导私营企业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党建扶贫,履行社会责任。二是通过抓教育培训、抓服务管理、抓执纪监督来引导私营企业主认同和支持党建工作。首先,抓好教育培训。通过抓好教育培训,让私营企业主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的功能和效用,进而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通过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制度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对于拥有党员身份的私营企业主,让其自觉履行党员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专题性党内教育,在思想上“补钙”“加油”,让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非党员身份的私营企业主,通过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次,抓好服务管理。一方面,拓宽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对于一些“党建强、发展强”的私营企业主,让其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工商联等。制定政策法规时,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听取私营企业主的诉求和建议;另一方面,保障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党组织要扮演好服务者、协调者的角色,在政商交往中把握好“亲”与“清”的边界。再次,抓好党内执纪监督的“牛鼻子”。党组织要用刚性的制度约束私营企业主的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偏差。通过这种纠错机制,使其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总之,私营企业主在日常交往以及与党组织的互动中,可以反映他们的需求与利益。

⒉从仪式化的党组织向制度化的党组织转变。实践中,多数非公企业选择了仪式化的党组织。“制度化的产品、服务、技术、政策和计划具有强大的神化功能,很多组织仪式化地采纳了它们。”[15]仪式化的党组织存在严重的弊端,即“有组织,无活动”。因为非公企业建立党的组织是为了获得合法性机制,但这种合法性机制往往与市场经济的效率机制产生冲突。非公企业为获得合法性机制,同时兼顾效率机制,必将选择一种松散结合的形式,即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党组织的实际运行相分离,进而保护正式结构免受技术活动不确定性的冲击。而少数企业选择了制度化的党组织。在其看来,提升社会共享观念与绩效的提升有正向关系,有助于提升组织力。制度化的党组织拥有明显的优势,即“党建强,发展强”。这些企业具有发展业绩突出、党建工作富有成效、劳动关系和谐顺畅、企业形象健康良好等特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制度安排,更是一项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党组织与企业发展同心同向,才能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制度化的党组织明显优于仪式化的党组织,选择制度化的党组织是提升组织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引导“少数”,带动“多数”,实现从仪式化的党组织向制度化的党组织转变。一方面,做好政策引导。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地把党组织嵌入到非公企业中,这种积极主动包含着一系列社会共享观念。这些共享观念可以概括为动员式治理的几个过程,即通过组织动员、组织宣传和制度安排把非公企业党建的做法合法化、制度化并形成一致的社会共享观念。社会共享观念形成后,还要处理地域、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企业规模、企业类型的差异,做好分类指导。如东南沿海地区因开放性政策实施较早,气候条件优越,有着深厚的重商主义传统,且毗邻港澳台地区,非公经济发展迅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起步较早,党建制度化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开展较早,党建制度化水平明显优于规模以下企业;改制企业的党组织保留了党建工作经验,适应变革中的所有制关系和组织隶属关系,使其党建制度化水平明显优于非改制企业。所以,非公企业党建政策要向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下企业和非改制企业倾斜,积极挖掘和推广“少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优秀经验做法,带动“多数”非公企业党组织向制度化方面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从仪式化的党组织向制度化的党组织转变。一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通过“频率、特征和效益”[16]来学习和模仿成功的组织行为,即向“少数”非公企业党组织学习优秀的党建工作经验,尤其是向改制企业学习,开展与其相仿的党建活动。“多数”非公企业党组织在早期要克服路径依赖,避免党建行为的趋同性,在追求合法性机制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率机制,从而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党建品牌。二是构建服务型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紧密围绕职工群众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开展工作。党组织要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党组织要融入到先进的企业文化之中,服务于企业文化创建;党组织要融入到职工群众之中,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构建创新型党组织。党组织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通过双向党政交叉任职,吸纳中高层管理者加入党组织,担任党内职务。同时,要把优秀党员推荐为中高层管理者。党组织要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和职工群众的创新能力,使“万众创新”成为常态。同时,党组织还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作用提高党建创新能力。

⒊从消极的大多数向发挥榜样的力量转变。在一项组织活动中,往往是消极参与者占多数,积极参与者占少数。原因在于组织内部固有的结构导致组织成员出现内部分化,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位置发生转换,“少数领导人和被领导的大众之间出现两极分化”。[17]在非公企业内部,消极参与的职工群众占多数,积极参与的党员占少数。在党组织活动中,党员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党员要发挥榜样的力量,把職工群众动员起来,共同致力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和企业效益的提升。一方面,党员是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核心,能够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活动中应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发现榜样。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中,除专兼职的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发挥作用外,还要主动发现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积极分子。其次,要塑造榜样。要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动摇,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出发点,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一致。再次,推广榜样。另一方面,提升组织力,需要党员把职工群众动员起来。首先,要有动员的媒介和方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18]一是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即通过手机党建、微信党建等媒介克服时空、地域的限制,让职工群众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二是激发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党组织内外资源,主动深入到生产一线,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关心、帮助职工群众,及时化解矛盾,提升党组织的向心力,维护非公企业的稳定。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激励机制,采用“物质激励、团结激励及目标激励”[19]等方式。物质激励和团结激励可以为职工群众参与党组织活动提供一种选择性的激励。通过党政交叉任职的方式增权赋能,为其提供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目标激励则倾向于政治信仰,要让其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踊跃参与党组织活动。再次,让党组织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提升组织力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让制度化贯穿其中。职工群众参与党组织活动、参与公司治理、参与民主管理绝非一个口号,而是制度化、常态化的过程。制度的刚性约束和党员的柔性管理可以激发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创新的红利。

总之,新时代非公企业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应采取“分类指导”的治理策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非公企业制定具体的党建策略,让党组织从外部嵌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需要,以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1-07-01(005).

[2]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2):101-1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9.

[4]邱观建,付佳迪.从“戴红帽子”到“多元主体共治”:非公党建中企业家的行动逻辑[J].社会科学研究,2016,(1):80-8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3.

[10]Shen Y.China's Reforms and Reformers (review)[J].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2004,(11):382-385.

[11]邱观建,黄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模式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4-367.

[12]李路路,朱斌.家族涉入、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的绩效[J].社会学研究,2014,(2):1-21.

[13]吴新叶,赵挺.建设性空间:党员干部联系点的运转及其不确定性的克服——以基层治理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8,(2):66-76.

[14]何轩,马骏.党建也是生产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机制与效果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3):1-24.

[15]Meyer J W,Rowan B.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363.

[16]Haunschild P R,Miner A S.Mod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The Effects of Outcome Salience and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472-500.

[17]RobertMichels.Political Parties[M].New York:Free Press,1962,p.70.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19](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4.

(责任编辑:苗政军)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Party Organization Strength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

An Zhimin,Fu Jiadi

Abstract: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eakening,virtual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Therefore,through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private business owners,we can take measures such as changing from a ceremonial party organization to an institutionalized party organization,and from a negative majority to the power to play an example,so as to transform the party organization from external embeddedness into the intern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and promote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non-public enterprises to play a substantive role.

Key words:party organization;organizational strength;non public enterprises;new era

猜你喜欢
企业主制度化职工群众
家族企业主角色冲突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模型
浅析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困境形成原因
在推进工会改革中切实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
年轻人眼中的2017年
浅议党员干部如何用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