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2021-11-11 03:32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核心

段 红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关键字】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标准

2020年以来,教育部陆续颁布了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10门课程以及高等职业学院英语、信息技术等2门课程,成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学中,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上,让学科核心素养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是每个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颁布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公共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具有基础性作用。以思政、语文、历史课程标准为引领,根据学科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素养为主轴,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统一。

(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处在积极向好的发展状态。据统计,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03万所,占全国职业学校总数(1.17万所)的88%,中职教育招生559.41万人,在校生1551.84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37%、39.47%[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提出要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①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研制与公布刻不容缓。

(三)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共同要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2017年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正在修订当中。新一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接续,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使命与普通高中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也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共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衔接高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中国学生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必须体现中国学生培养的共同要求。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教与学的规定性内容,其有两大显著特点。

(一)提炼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核心素养在某个特定的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了一门学科(或在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为例,10个学科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核心,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如表1所示。

表1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科核心素养

(二)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缺少公共基础课程国家学业质量标准,出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过于随意、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养成,同时也给很多地方、学校探索开展中职公共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带来了困难。2020年以来公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明确提出了学业质量内涵并确定了两级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是学生在完成一门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是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水平二是继续学习的要求,是升学考试的命题依据。

三、新课程标准下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加细化和精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根本遵循和依据,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细化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表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依赖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完成的,要把核心素养和学科知识细化为素养、知识和能力三维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去。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即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思维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

在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并拓展至网络上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列举和研讨进而对资料进行判断、筛选、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计算思维和思维创新

在学生体验了技术应用和功能的基础上,教师需适当分析一些实现的原理,介绍新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同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基本设想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3.信息社会责任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抛出相关的案例和社会问题,比如信息安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和发展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压力,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并上升到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以增强学生信息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方法,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包括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和活动化策略等。

1.整体化策略

整体化教学策略强调的是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建构、知识体系的整合。教师可借助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从看似杂乱无序的知识点中梳理内在逻辑,树立整体意识,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将知识转化为素养。

2.情境化策略

情境化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体验知识产生或运用的过程,从而能够直观、深刻地理解知识、发现问题进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就是构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将来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为此,情景的创设必须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体现学科特点和职业性,融入感情。

3.活动化策略

活动化教学策略强调的是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教学一直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就是强调在活动中学习。项目教学是活动化教学策略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为驱动,设计一个活动;二是完成活动后,形成形式多样的作品或成果;三是关注活动中知识的灵活应用;四是强调活动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五是活动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三)针对学业质量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直接和重要的保障,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取适合的水平,开展针对学业质量的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习评价中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意吸收学生家长、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要注重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巧妙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2.评价实施过程化

评价实施中,应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应从素养、岗位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而结果性评价应从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采用学习过程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实际操作评价、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可以通过笔试、口试、实操、项目作业等方法,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规范等方面的学习水平。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有收获。

4.评价手段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要借助教学平台、评价软件和各类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评价,同时进行分析处理,以实现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科核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