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意义研究

2021-11-11 08:18:22寇妍妍李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9期
关键词:纤溶白血病意义

寇妍妍 李倩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白血病发生与遗传因素、化学因素和电离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急性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病变、关节骨痛、贫血和发热等。骨髓中异常未成熟细胞大量增殖,在骨髓中蓄积,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和淋巴结等髓外器官,急性白血病进展很快。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10 万~5/10 万,死亡率以癌症多发儿童最高[1]。诊断不及时和不规范治疗会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目前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价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但这种方法是侵入检查。儿童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增多症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异常,出血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意义进行探讨,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沈阳七三九医院就诊的70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依据不同类型白血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 例。对照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7~22 岁,平均年龄(13.21±2.98)岁。试验组为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其中男17 例,女18 例;年龄8~21 岁,平均年龄(14.32±2.46)岁;另依据患者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32 例)和未出血组(3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出血的临床症状包括皮肤淤斑或鼻腔出血、注射部位出血、血尿和黑色素沉着、眼底或颅内出血。

1.2 方法 治疗前取静脉血5 ml,枸橼酸钠抗凝,3000 r/min 离心分离血浆。在2 h 内检测PT、APTT、TT、FIB、DD 和FDP 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及出血组和未出血组PT、APTT、TT、FIB、DD 和FDP 水平,采用凝血法检测PT、APTT、TT、FIB 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 和FDP。采用自动凝血仪(法国STAGO Compact)及公司配套试剂,室内质控确保结果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PT、APTT、TT 比较 试验组PT 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PTT、TT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PT、APTT、TT 比较 (,s)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PT、APTT、TT 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FIB、DD 和FDP 水平比较 试验组DD 水平高于对照组,FD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FIB、DD 和FDP 水平比较()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FIB、DD 和FDP 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T、APTT、TT 比较 出血组PT、TT 长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T、APTT、TT 比较 (,s)

表3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T、APTT、TT 比较 (,s)

注:与未出血组比较,aP<0.05

2.4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FIB、DD 和FDP 水平比较 出血组DD、FDP 水平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FIB、DD 和FDP 水平比较()

表4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FIB、DD 和FDP 水平比较()

注:与未出血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突变引起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血液恶性疾病,已被列为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为273/1000 万,其中大部分是急性白血病[2]。急性白血病作为一种重大疾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障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值所引起的恶性血液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白血病治疗技术不断提高,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也在不断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达91%以上,5 年无病生存率达60%~90%,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80%以上,5 年无病生存率40%以上[3]。出血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并发症。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发生率为33.2%~73.0%,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各种出血的临床症状中,淤斑在患者中很常见[4]。患者凝血、抗凝平衡紊乱被认为是重要因素,急性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也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5]。本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抗凝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通常正常人凝血、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由于多种肿瘤相关促凝物质打破了凝血、抗凝平衡。其中,组织因子和癌性凝血因子因细胞表面高度表达更为重要组织因子可以与Ca2+和FⅦ(a)结合形成FⅦ(a)-TF 复合物是X 因子的激活剂[6]。2015 年的研究表明,肿瘤促凝剂可以直接激活因子X 来启动共同的凝血途径,尤其是放化疗过程中白血病细胞的破坏导致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加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7]。研究证实急性髓系白血病原始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全染色体涂染(CP),这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资料显示,急性白血病患者PT 呈双相性,但部分患者PT 缩短,标准差显著大[8]。急性白血病患者PT 延长,主要与患者凝血因子的消耗及抑制有关。此外患者还含有大量的如胰蛋白酶等中性粒细胞,可延长凝血活性。TT 是FIB 出现所需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低或无FIB 血症和血液中FIB 降解产物增多。DD 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征代谢产物和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方法。FIB 是凝血酶底物,FDP 是纤维蛋白原特异性降解产物。DD 是纤维蛋白交联降解产物,当血管发生纤溶和微血栓形成时的DD 的含量会增加。血浆DD 水平的升高反映患者体内凝血酶合成的增加和体内纤溶功能亢进的发生,有出血的危险。文献表明,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易发生出血及血栓形成,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浆DD 水平升高提示,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纤溶和凝血系统双重激活,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浆DD 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的复发,且研究显示DD 含量≥1 μg/ml 与高肿瘤负荷有关,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独立预后因子。由此可见,血浆DD 水平的变化与急性淋巴白血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显著关系[9]。FIB 是肝脏合成的大分子糖蛋白和纤溶酶(PL)的特异性底物,具有凝血功能。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时体内的凝血通路激活,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导致纤溶系统激活,导致纤溶亢进而增加FIB 的消耗和DD 的产生,低FIB 水平可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诊断和预测的重要指标,表明FIB 不仅与血凝有关,而且与肿瘤有关[10]。在本研究中显示,试验组PT 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损害更大;试验组DD 水平高于对照组,FD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出血组PT、TT 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DD、FDP 水平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损害更加严重。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要时刻注意其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尤其是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临床医生要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纤溶白血病意义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军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9:00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有意义的一天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古代文明(2012年4期)2012-10-22 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