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王俏 邢方园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病,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1]。阑尾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小儿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腹部疾病之一,通常在5 岁以上的儿童中更常见,主要由阑尾头发炎引起,伴有腹胀和腹痛,因为儿童的忍耐度低,治疗难度大。慢性阑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消化不良和胃肠道反应,导致儿童的体重逐渐减轻,一般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差,需要手术治疗[2]。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部反跳痛、发热、压痛,儿童与成人相比的急性阑尾炎发病率较低,但病情更为严重,临床发生阑尾炎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的可能性更高,不及时治疗会威胁儿童的生命安全。目前,腹腔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但儿童的生理功能不完善,抵抗力差,手术属于侵入性手术,对儿童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另外患儿年龄尚小,入院后环境陌生以及害怕医生、手术疼痛,导致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较大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应激,这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也对临床康复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3]。因此,建议对阑尾炎患儿进行有效的恢复措施。但是,只采用手术配合常规恢复措施效果一般,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措施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加强针对性干预措施是指在围手术期使用经过验证的针对性方法,以减少各种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作者选取阑尾炎术后患儿作为试验对象,对患儿实施不同干预措施,分析切口愈合情况,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大连儿童医院普外科50 例阑尾炎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儿男15 例,女15 例;年龄5.80~13.71 岁,平均年龄(9.41±1.49)岁;阑尾炎类型:20 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 例早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 例慢性阑尾炎。试验组患儿男14 例,女16 例;年龄5.91~13.51 岁,平均年龄(9.51±1.38)岁;阑尾炎类型:19 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 例早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 例慢性阑尾炎。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均为阑尾炎术后患儿;家属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疗效指标观察的治疗措施患儿;有心脑血管以及肝脏等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原发性疾病患儿;有肾脏、造血系统以及精神疾病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干预措施,包括术后定期访视,密切观察生命指征等。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加强针对性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切口干预:严格按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患儿反应及伤口愈合情况,定期无菌更换敷料,及时发现切口红肿、渗血以及渗出等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做好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进行对患儿切口的干预措施。②床上功能训练:训练可以从患儿的近到远端进行,活动顺序从大到小关节,在活动过程中患儿关节前后左右旋转和伸展,每个关节应在每个方向进行15 次,4 次/d,动作轻柔,不应用力过猛造成关节损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受活动限制部位进行主动活动,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康复,提高患儿术后胃肠功能。③手法康复: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揉,促进早期排气,提高术后功能的恢复。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术后当天及术后3、5、7 d)VAS 评分,切口愈合情况,炎症指标(CRP、IL-6)及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①VAS 评分:在纸上画一条10 cm 的水平线,水平线的一端为0 分,表示没有疼痛;另一端为10 分,表示剧烈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疼痛。让患儿根据自我感觉在水平线上画一个记号,表示疼痛程度。②并发症包括粪瘘、切口感染、盲肠脓肿以及腹腔脓肿等。炎症及应激指标包括CRP、IL-6、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③切口愈合情况:按甲、乙、丙3 级进行判定,切口无红肿、炎症等不良反应,临床愈合良好为甲级;愈合情况一般,有血肿、发热等炎症症状,硬结、红肿较轻,切口内无脓液,可控制为乙级;切口内有脓液形成,需进行切口引流为丙级。愈合良好率=甲级愈合率+乙级愈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比较 术后当天,两组患儿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 d,试验组患儿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儿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切口愈合良好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切口愈合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儿炎症指标及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试验组患儿血清CRP、IL-6、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炎症指标及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儿炎症指标及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小儿阑尾炎的临床发病率很高,现阶段,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尤其是腹腔镜手术疗效显著。腹腔镜手术主要是通过腹腔镜及相关器械实施微创治疗[4]。由于在外科治疗中,缺乏对儿童的特殊照顾,儿童的恢复措施内容不完善,可能导致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儿童的康复效果,因此小儿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应采取加强针对性干预措施[5]。将该种恢复措施模式应用于围手术期,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早日康复[6]。儿童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和自我意识差、忍耐力低,患儿治疗依从性差[7],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术后切口的恢复,尽管微创技术在小儿阑尾炎的手术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但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仍然比较普遍,这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8]。及时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对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恢复措施不当是导致创面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过去病床伤口愈合不良主要是通过清创术和术后切口二次处理[9],虽然可以纠正切口感染等疾病,但会增加患儿的痛苦,甚至对医疗产生恐惧,对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作者以循证预防恢复措施为理念,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充分结合临床经验,将传统的“主动治疗”模式转变为“主动预防”模式,避免或减少愈合不良的发生,减轻儿童的疼痛,加强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儿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已引起临床重视[10],尤其是相关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加强针对性干预工作。
综上所述,对阑尾炎术后患儿采取加强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降低疼痛程度、炎症及应急反应,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