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STIR-SPACE序列在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2021-11-11 06:19郭翠萍
健康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臂丛儿童医院婴幼儿

王 彪,劳 群,郭翠萍,杨 昕

(1.杭州市儿童医院 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00;2.郑州儿童医院 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臂丛神经是支配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重要神经丛,成人臂丛神经损伤的病因以外伤、肿瘤为主,而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常见于分娩性损伤。分娩过程中暴力牵拉极易造成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的损伤,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瘫痪[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能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对预后也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MRI在成人臂丛神经中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多,采用的技术多种多样[2-6]。因婴幼儿臂丛神经细小,MRI较难显示,关于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MRI成像方面的报道寥寥。本研究对21例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MRI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3D-STIR-SPACE序列在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郑州儿童医院就诊,临床怀疑有臂丛神经损伤的患儿。选取临床资料齐全并行臂丛神经MRI检查的患儿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5~183天,平均(54.38±39.08)天。本研究经杭州市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检查前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扫描方法 患儿熟睡后行MRI检查,不能熟睡配合检查的患儿给予10%水合氯醛0.5~1 mL/kg口服镇静或灌肠镇静(总量≤10 mL/d)。采用Siemens Aera 1.5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将镇静后的患儿仰卧平置于线圈内,正中矢状位与床长轴平行,尽量使颈—胸椎体在同一水平线,双手平置于患儿身体两侧,适当垫高双臂使之与肩水平高度尽量一致。扫描中心:C6椎体。扫描范围:自上而下从C4椎体上缘至T2椎体下缘,前后方向从椎体前缘至椎体后缘,左右包括两侧至腋窝水平。

扫描序列及参数:(1)矢状面T2WI, TR 3 500 ms, TE 98 ms,激励次数2,矩阵256×384,FOV 200 mm×200 mm,层厚3 mm,间距10%;(2)矢状位上定位轴位T2WI观察节后神经根,参数TR 5 380 ms,TE 91 ms,激励次数2,矩阵320×256,FOV 200 mm×200 mm,层厚4 mm,层间距20%;(3)3D-STIR-SPACE冠状面平扫,TR 3 000 ms,TE 287 ms,TI 160 ms,激励次数2,层厚1 mm,矩阵320×320,FOV 260 mm×260 mm,(4)平扫结束从肘静脉给予患儿人工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剂量0.1 mmol/kg,行增强扫描,参数同(3)。

1.3 图像处理 扫描所得图像发送至诊断后处理工作站,由2名高年资诊断医师对3D-STIR-SPACE序列平扫及增强图像进行评价,在显示臂丛神经最优层面对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数量分别进行统计,存在分歧时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臂丛神经增强前后对比噪声(CNR)由2名主管技师进行计算和比较,计算公式:CNR=S神经-SI软组织。分别测量同一层面左右两侧臂丛神经及邻近的软组织信号强度(SI表示信号强度),感兴趣区(ROI)2 mm×2 mm。由2位主管技师对臂丛神经邻近组织的抑制情况独立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优、良、差3档,当存在分歧时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优为小血管及淋巴等组织同周围脂肪比较呈较低信号,干扰较少;良为血管及淋巴等组织同周围脂肪比较呈等或稍高信号;差为小血管及淋巴等组织同周围脂肪比较呈高信号;对于影响诊断的图像序列进行重新扫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例患儿臂丛神经3D-STIR-SPACE序列平扫,对210条C5-T1双侧神经的检出为162条,显示率为77.14%(162/210);增强后检出187条,显示率为89.05% (187/210);增强前后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5)。增强前后的CNR分别为(24.02±3.32)和(49.04±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P<0.05)。增强前后软组织信号分别为(56.60±1.74)和(31.9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5,P<0.05)。增强前后背景抑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封三图3。

表1 臂丛神经行3D-STIR-SPACE序列增强前后背景抑制情况(例)Table 1 Background suppression of brachial plexus before and after 3D-STIR-SPACE sequence enhancement (cases)

3 讨论

臂丛神经支配上肢活动及皮肤触觉,位置较为表浅,婴幼儿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受损。臂丛神经解剖较为复杂,结构上分为根、干、股、束、支,神经根在相应的椎间孔穿出,在进入锁骨上窝前分成了上、中、下3干,在锁骨中部水平,每条神经干又分别分出前、后股,上、中干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成为内侧束,3干的后股合成了后束。神经走形过程中与周围血管、脂肪、肌肉关系复杂[7]。传统检查方法以肌电图和CT脊髓造影为主。肌电图是一种侵入检查,对患儿伤害较大,且检查结果与检查过程中患儿配合度息息相关。另外,肌电图无法显示神经及周围组织的形态改变,亦无法评估节前神经及脊髓的损伤程度[8]。CT脊髓造影虽然对椎管内臂丛神经根损伤有良好的显示,但有创性及较高的辐射剂量对于婴幼儿不适用。MRI可以清晰、直观、无创地诊断出婴幼儿臂丛神经的病变,已成为诊断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检查手段。

3D-STIR-SPACE序列实质为增加脂肪抑制的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重T2序列[9]。可变的翻转角克服了T2的衰减效应,避免了长回波链带来的模糊效应,提高了组织间的对比。较长的回波链、较短的回波间隔,能大大缩短图像的采集时间,同时SAR值也能显著减低。通过重T2效应使神经内膜间隙内的液体显示为高信号,同时抑制神经束周围、神经内的脂肪和神经周围的小血管及淋巴管等背景信号,从而突出周围神经使其呈现高或稍高信号。因具有成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各向同性等优点,3D-STIR-SPACE序列对微小结构显示能力较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3D-STIR-SPACE序列增强后对C5-T1双侧神经的显示率明显高于3D-STIR-SPACE序列平扫,可能由于婴幼儿体型小,解剖结构细小、紧凑,在神经走行区域内存在大量血流缓慢的小静脉、淋巴等微小结构。在脂肪抑制后,这些结构在3D-STIR-SPACE序列平扫中仍显示为与神经信号相似的伴行的高信号,因而对神经本身的显示和观察造成了背景干扰,而神经结构的显示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手术入路。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3D-STIR-SPACE序列增强前后的CNR、软组织信号、背景抑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贾佑华等[10]研究结果显示,在注射Gd-DTPA 后3D-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图像的信噪比明显提高(图1)。背景组织中血流缓慢的小静脉、淋巴等结构在吸收了一定量的对比剂后,T1弛豫时间缩短,TIWI上含对比剂的组织信号增高,同时反转脉冲序列抑制脂肪组织和吸收对比剂后的短T1组织,而神经组织吸收对比剂较少,信号降低程度有限,因而突出了臂丛神经的显示。3D-STIR-SPACE增强扫描可以获得具有高分辨率各向同性的数据,不仅可以改善部分容积效应,还可以应用VR、MIP等后处理方式,使臂丛神经病变部位、神经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得更为直观、立体。

综上所述,3D-STIR-SPACE序列在婴幼儿臂丛神经的检查中有良好的应用,可为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尤其在增强后较平扫可获得更好的臂丛神经图像质量。后续对3D-STIR-SPACE序列对臂丛神经不同损伤程度、类型和不同时间损伤后的显示能力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臂丛儿童医院婴幼儿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安徽首家“民办公助”医院开诊试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