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刘辉
(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一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2.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护理部,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梗死(CI)为常见病、多发病,由多种病因引发脑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点,多伴发吞咽困难、肢体偏瘫等严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延续性护理将院内护理工作延续至家庭,提供出院后健康服务,有效保证患者接受持续保健护理服务。行为转变理论(TTM)核心内容为提升行为改变的自我决策能力,已在多个领域应用并取得满意效果[2-3]。为建立更好院外护理措施,本研究将TTM理论与延续性护理融合,探讨在CI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CI恢复期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男37例,女2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中学15例,大专及以上11例,年龄45~66岁,平均(55.23±4.65)岁。观察组男39例,女18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例,中学16例,大专及以上9例,年龄48~69岁,平均(56.72±4.12)岁。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符合CI诊断标准[4],并通过MRI或CT确诊;均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生命体征稳定;发病2周~6个月;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排除标准:脑卒中后严重失语;合并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配合不佳者;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患。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住院期间遵医嘱用药指导,进行心理、饮食、运动干预,监测躯体症状,按时康复训练并叮嘱注意事项;出院前强调按时服药、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叮嘱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随访1次/周,并进行家庭随访1次,后电话随访1次/月,门诊随访2周~4周/次,给予相关指导,干预时间为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TTM框架下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成立TTM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康复医生,定期组织TTM相关心理学知识学习,由护士长、康复医生制定TTM框架下的延续性护理模式,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了解其联系方式、心理状态、工作、生活习惯等资料,建立档案。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1)前意向阶段:入院1~5 d,此阶段未意识到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床边指导,详细讲述CI基本理论知识,鼓励患者叙述内心疑问、焦虑,介绍成功事例;开展健康讲座,播放短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锻炼方法;邀请处于维持阶段患者讲述自身经验,分享行为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给予患者支持、鼓励。
(2)意向阶段:入院6 d至拟出院,此阶段有康复锻炼意愿但无明确计划。分析、解除患者对于康复锻炼疑虑,着重解释康复锻炼益处,增强行为改变意愿,协助患者对良好功能锻炼利弊进行分析;并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患者、家属共同参加,讲解行为转变困难的心理影响因素,从心理层面给予指导。以1对1沟通形式展开,1次/d,15~20 min/次,
(3)准备阶段:出院前2 d,此阶段制定明确功能锻炼计划。以知识宣传册、行动计划表等形式开展,细致讲解CI危险因素控制、并发症预防、处理、康复期生活起居、功能锻炼等,解答疑问,同时现场示范进行康复指导,与患者家属共同鼓励患者做出行为转变承诺,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包括体位、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4)行动阶段:出院后1~3个月,此阶段具有良好的功能锻炼依从性。以电话随访、上门指导、网络交流等形式展开,每周至少1次交流,每次至少10 min。如每周规律运动记录则赠送一份小礼品,坚持规律用药可半年内免费体检一次。
(5)维持阶段:出院后4~6个月,此阶段能坚持规律功能锻炼。叮嘱家属、患者主动避免诱发不健康行为因素,同时通过1次/周电话随访强化监督管理,每月1次评估患者行为转变有效性,并告知患者良好转变,增强其信心。
(1)健康行为,干预前后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5]评估,选取其中营养(9个条目)、健康职责(9个条目)、运动锻炼(8个条目)、压力应对(8个条目)4项进行评估,每个条目1~4分,分值越高,行为越健康。本研究HPLP-Ⅱ量表Cronbach’α为0.895。(2)肢体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上肢运动0~66分;下肢运动0~34分,分值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本研究FMA量表Cronbach’α为0.903。(3)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后以Barthel指数(BI)评估,包括平地行走、进食、床椅转移、穿衣等10个方面,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本研究BI量表Cronbach’α为0.914。(4)护理满意度,以PZB的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6]评估,包括有形性、可靠性、移情性、反应性、保证性,每个维度5分,分值与护理服务质量呈正相关。本研究SERVQUAL量表Cronbach’α为0.925。
干预后,观察组营养、健康职责、运动锻炼、压力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①P<0.05。
组别 例数 营养 健康职责 运动锻炼 压力应对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7 21.56±4.07 29.56±5.02① 19.98±3.67 28.36±4.96① 14.69±2.35 26.36±3.39① 19.63±2.36 25.63±3.68①对照组 57 22.31±4.23 25.17±4.87① 20.54±3.65 24.15±4.16① 15.24±2.67 22.52±3.01① 20.35±2.69 22.38±3.27①t 0.965 4.739 0.817 4.910 1.167 6.395 1.519 4.984 P 0.337 <0.001 0.426 <0.001 0.246 <0.001 0.132 <0.001
干预后,观察组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①P<0.05。
组别 例数 BI FMA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7 44.21±6.2571.06±8.01① 40.26±5.12 77.36±8.52①对照组 57 46.39±6.7462.45±7.24① 40.98±5.35 70.23±8.06①t 1.791 6.021 0.734 4.590 P 0.076 <0.001 0.464 <0.001
观察组有形性、可靠性、移情性、反应性、保证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有形性 可靠性 移情性 反应性 保证性观察组 57 4.52±0.304.62±0.234.66±0.234.59±0.254.71±0.16对照组 57 4.23±0.254.11±0.194.27±0.204.09±0.234.33±0.19 t 5.607 12.907 9.660 11.112 11.550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CI发病率逐年升高,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医学进步,CI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其存活者各种后遗症发生仍无法避免,需进行持续的康复治疗逐渐好转,因此,患者出院后一段时间内,需要系统、正规医疗健康服务,以支持家庭康复顺利进行。
美国护理学者提出延续性护理模式,可加大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在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应用越来越多。我国延续性护理起步较晚,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出院后除常规疾病判断、用药指导等护理外,需强化行为转变,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实现健康生活方式。TTM为动态行为干预模式,应用心理学知识在行为转变不同阶段给予患者相应指导,强化健康行为[7]。
本研究在延续性护理基础上引入TTM,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营养、健康职责、运动锻炼、压力应对、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考虑原因为:基于TTM理论模型,将CI患者当前状态分为5个阶段,小组成员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状态进行持续不断干预护理,保证患者处于不同行为阶段中自我管理能力螺旋式上升,转变不健康行为。同时在干预期间,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理念输入,巩固患者行为转变后健康行为,并加强监督和巩固工作,增强患者转变信念,健康行为得到极大改善,根据计划实施康复锻炼,保证康复训练科学有效,从而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8]。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得到较大提升,可能与各个阶段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频繁交流,增强信任感有关。
综上所述,TTM框架下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改善CI恢复期患者健康行为,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护理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