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伟
(东部战区总医院第九派驻门诊部 江苏 南京 210039)
牙周炎主要是指因牙菌斑内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导致的慢性炎症,会对牙周支持组织(例如牙骨质、牙槽骨、牙周膜以及牙龈)造成破坏,有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等情况发生,并且伴随病程发展牙齿会逐渐松动,牙龈退缩最终可出现牙齿缺失。牙齿缺失则会对患者正常咀嚼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其食欲下降,容易出现机体营养不良等情况,因此在确诊疾病后需要及时开展相应治疗。当前临床对牙周炎多采用抗菌药物控制菌斑以及消除炎症,其中头孢克洛较常使用。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单纯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止病程发展,但是随着耐药菌的出现,头孢克洛在干预牙周炎方面效果逐渐下降,为此需要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1]。甲硝唑也是临床用于口腔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其在控制炎症方面可发挥良好效果。但是目前对于头孢克洛与甲硝唑联合治疗牙周炎效果的研究较少,还需临床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头孢克洛和甲硝唑干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研究相关内容作出以下介绍。
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选择本门诊部开展牙周炎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投掷骰子单双数字法将其分成常规组(45例)以及实验组(45例)。常规组与实验组中,女性患者例数依次是20:21、男性患者例数依次是25:24;年龄平均值依次是(41.69±3.75)、(41.73±3.82)岁;病程平均值依次是(15.20±2.17)个月、(15.26±2.2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在开展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牙周炎[2];②近三个月内未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者;③近一个月内未开展其他牙科治疗者;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自愿签署医疗文件。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3];②机体肝肾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情况者;③妊娠期女性;④患者有精神功能异常情况,正常言语无法顺利交流;⑤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本门诊部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在审核研究内容后表示准许通过。
全部患者均实施病情评估,同时开展对症支持干预。予以常规组患者头孢克洛干预,选择头孢克洛分散片(0.125 g/片,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491)实施口服用药,每天两次,每次0.25 g,可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调整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但需注意单日最大使用剂量不可高于4 g。予以实验组患者头孢克洛和甲硝唑干预,其中头孢克洛分散片生产厂家和使用方法同常规组,选择甲硝唑片(0.2 g/片,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383)实施口服用药,3次/d,每次0.3 g。每组患者用药时间为二十天。
(1)对比每组治疗效果情况,用药后患者牙龈肿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均消失,并且未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属于效果优异;用药后患者牙龈肿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有显著改善,基本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属于效果尚可;用药后患者牙龈肿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无改变,同时对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属于效果差[4]。本文将尚可以及优异总结为总有效。(2)对比用药前后每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以及出血指数。(3)对比每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用药后,实验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以及出血指数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用药前后每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以及出血指数比较(±s)
表2 用药前后每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以及出血指数比较(±s)
注:*P<0.05(代表同组用药前后对比)。
组别 例数 牙周探诊深度/mm 附着丧失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实验组 45 3.54±0.41 1.79±0.18* 2.70±0.32 1.65±0.19*常规组 45 3.52±0.37 2.36±0.22* 2.65±0.27 2.27±0.32*t 0.243 13.452 0.801 5.408 P 0.809 0.001 0.425 0.001组别 例数 菌斑指数/分 出血指数/分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实验组 45 2.57±0.22 0.95±0.09* 3.19±0.23 0.35±0.08*常规组 45 2.58±0.19 1.29±0.11* 3.17±0.21 0.71±0.13*t 0.231 16.048 0.431 15.821 P 0.818 0.001 0.668 0.001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每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牙周炎属于一种破坏性疾病,发病同微生物以及宿主反应相关,是引起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重要原因,对患者口腔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牙周炎患病率会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并且在35岁之后发病率有显著升高,并且在50~60岁时达到高峰,之后患病率逐渐下降[5]。随着人们对口腔卫生观念的强化,轻度至中度牙周炎患病率有显著降低。牙菌斑是由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细胞间物质、脱落上皮细胞以及食物残屑等组成,是引起牙周炎的主要局部原因。当出现细菌感染后,使得口腔局部环境出现改变,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伴随病情进一步发展,会使口腔功能逐渐下降,增加临床治疗困难度。因此,临床将探寻何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作为研究重点。
在进行牙周炎治疗时,需要在口腔内构建微生物菌群以及微生态环境。牙龈刮治等机械性牙菌斑清除方式是临床较常使用的形式,但会对患者牙齿造成较大损伤,发生牙龈大量出血情况,增加患者疼痛感[6]。伴随抗生素在临床的使用,其存在杀菌和抗菌效果,在干预牙周炎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显著低;在用药后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以及出血指数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明显低(P<0.05)。分析结果可知,头孢克洛为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其通过与细菌细胞内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可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进而发挥杀菌效果,并且其对多种致病菌均有良好效果。但是在牙周炎治疗中,单纯使用头孢克洛效果不明显,同时疾病复发率较高。甲硝唑属于抗原虫剂以及抗生素,用药后可在机体内形成对抗厌氧菌的代谢物,进而阻碍细菌生长以及繁殖,防止细菌出现脱氧核糖核酸,还可诱导细菌死亡,发挥抗菌效果。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提示联合用药不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将头孢克洛以及甲硝唑进行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弥补单一用药不足,发挥协同效果,有效控制炎性增生以及渗出,进而改善口腔环境。
综上所述,牙周炎患者采用头孢克洛联合甲硝唑用药治疗,能够改善临床表现,提升治疗效果,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