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淳
(揭阳市榕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 广东 揭阳 522000)
妊娠期妇女直到分娩完成,盘底神经、韧带均会出现损害,尤其在阴道分娩期间,阴道周围支持组织会受到较大的牵拉、扩张,使得盆底肌张力出现异常,盆底功能出现较大的损伤[1]。在多种损伤情况下,会使得患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PFD),而经阴道分娩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患者[2]。盆底肌训练主要通过肌肉训练,增强患者盆底肌肉,随着技术不断出现,出现电流刺激盆底肌肉,能够增强收缩强度。但目前有学者指出[3],增强电刺激强度,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将不同强度电刺激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阴道分娩PFD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45例。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孕前无PFD引导分娩患者;②产后2个月内根据盆腔器官脱垂确诊;③产妇均已成年。排除标准:①肝肾异常或血液疾病者;②治疗期间不够配合患者;③存在严重妇科疾病。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98±3.54)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54±0.25)周。研究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23±3.52)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34±0.22)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患者取平卧位,置入阴道电极,频率从50 Hz开始,刺激周期2 s,波宽200 μs,电流强度从0开始,不断增加,直到患者肌肉收缩但无不适感后保持,电流强度控制在10~20 mA,持续治疗15 min。电刺激治疗结束后,将治疗仪调节到生物反馈模式,根据仪器指导患者进行盆底收缩训练,时间为15 min。治疗结束每日需要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持续进行收缩盆底肌运动3 s,松弛3 s,每次20 min,2次/d。
观察组: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电刺激期间电流强度从0开始增加,从患者自觉肌肉收缩但无不适感后,保持10 min,再适当增加电流强度2~6 mA,强度以明显电刺激感觉为宜,但不能有疼痛感,持续5 min,控制电流强度在16~25 mA。其他治疗方案与对照组一致。
电流强度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不可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配合进行,治疗2个月。
(1)阴道电极探头上涂抹润滑剂后放入受试者阴道中,选择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程序扫描所有患者盆底肌活动信号,了解治疗前后盆底压力[4]。(2)采用Phneix USB2筛查仪检测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后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快肌平均肌电值[5]。(3)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Ⅰ类肌纤维改善程度[6]。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盆底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研究组盆底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盆底压力比较(±s, cmH2O)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盆底压力比较(±s, cmH2O)
组别 静息压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2个月研究组 34.43±4.66 52.45±6.33 56.56±7.54对照组 34.23±4.54 43.54±5.23 47.65±6.96 t 0.206 7.279 5.825 P 0.837 0.000 0.000组别 收缩压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2个月研究组 35.11±5.23 55.33±7.33 67.65±7.33对照组 35.23±5.44 41.65±7.23 57.54±7.66 t 0.107 8.913 6.397 P 0.915 0.000 0.000
两组在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后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快肌平均肌电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比较(±s)
组别 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μV研究组 -2.42±0.41 -2.54±0.31 3.54±0.36对照组 -3.76±0.42 -3.28±0.38 2.75±0.42 t 15.315 10.122 9.580 P 0.000 0.000 0.000组别 后静息平均肌电值/μV慢肌平均肌电值/μV快肌最大肌电值/μV研究组 3.25±0.34 30.65±2.86 40.54±3.52对照组 2.41±0.25 27.42±2.54 38.15±3.14 t 13.352 5.665 3.399 P 0.000 0.000 0.001
治疗前两组Ⅰ类肌纤维改善程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1、2个月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Ⅰ类肌纤维改善程度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Ⅰ类肌纤维改善程度比较(±s)
组别 持续收缩压/cmH2O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2个月研究组 26.23±3.56 43.87±5.23 49.45±6.11对照组 26.21±3.65 33.76±4.33 38.76±5.32 t 0.026 9.988 8.852 P 0.979 0.000 0.000
表3(续)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在产后妇女中,主要特征在于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等,会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治疗要点在于恢复盆底肌力,改善盆底软组织损伤[7]。目前临床常用手段包括功能训练、生物刺激、外科手术等,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无创基础上,安全性更高。配合盆底肌训练,能够加强对盆底肌群的锻炼,增强盆底肌群收缩能力与持续时间。
目前认为不同强度的电刺激治疗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本文对不同强度电刺激疗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盆底压力无差异,治疗前两组Ⅰ类肌纤维改善程度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1、2个月盆底压力高于对照组,两组在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后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快肌平均肌电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1、2个月研究组Ⅰ类肌纤维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证实了,高强度的电刺激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效果,经过肌肉群运动,能够加快盆底血液循环,提高对盆底肌控制与协调能力,锻炼患者尿道括约肌,增强收缩能力,使得排尿能力好转[8]。生物反馈训练,能够将患者盆底肌肉活动信号,转化为视觉信号,确保患者建立正确的肌肉训练方案,辅助形成条件反射。而电刺激疗法主要对盆底软组织与神经产生电流刺激,促进盆底肌群自主收缩,使得受损肌肉能够恢复,增强盆底神经敏感度。而加强电流刺激,能够改善盆底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尤其是深肌群的刺激,目前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获得了诸多认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经过高强度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后,能够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帮助患者恢复盆底肌肉,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