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意义和经验分析
——以祖国七十大庆高校开展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为例

2021-11-11 20:28:02

陶 乐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9年祖国七十大庆,全国高校开展了一系列规模空前、产生良好影响的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爱国主义歌曲是对祖国抒发赞颂之情的歌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爱国主义歌曲的本质及其特点

(一)爱国主义歌曲是赞颂祖国之歌

歌曲与世界上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可以分类的。诚然,到目前为止,是否有涵盖所有歌曲的统一分类,可能还是一个有待研究,或有待从认知上加以确立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不管其前景如何,有一点则是肯定的,即涵盖部分音乐作品的相对分类还是有的,而且一直以来就是存在的。比如,在音乐表现的维度上,中国古代就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之别。又比如,在音乐的性质和功能维度上,欧洲古代就有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的类别之分。音乐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人们抒发、表达和寄托情感的一种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音乐的内在灵魂。因而也可以说,无情感,则无音乐。

就情感来说,不同的音乐作品,其所表达的情感性质和情感表达对象是不同的。这里实际是一个表达什么情感和对谁表达情感的问题。第一,在表达什么情感的维度上,有表达悲愤之情的悲歌、表达哀叹之情的哀歌、表达喜悦之情的喜歌,以及表达男女之爱的情歌、表达朋友之情的友歌等的分类。第二,在对谁表达情感的维度上,不管是借物还是借事,其情感表达的对象都是人,或自我,或他人,或群体。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可以把“爱国主义歌曲”界定为对祖国抒发赞颂之情的歌曲,或曰赞颂祖国之歌。作为一类特定歌曲,爱国主义歌曲以歌曲的情感性质及其表达对象为维度,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大多数人的情感诉求,并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歌曲的审美和教育作用。

说到这里,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即爱国主义歌曲与红歌的关系问题。一般而言,在现代中国歌曲的意义上,红歌有别于爱国主义歌曲。相对于爱国主义歌曲,红歌抒发的是对中国革命(包括革命领袖、革命军队、革命人民、革命事业)的赞颂之情。比如《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井冈山上太阳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就是红歌,而不是爱国主义歌曲。但就具体音乐作品而言,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和一成不变的,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咏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东方红》,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是作为革命领导者来被歌颂的,因而它是一首红歌。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是作为国家领导者来被歌颂的,因而它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成一首爱国主义歌曲。

还要指明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都是一种对国家和同胞的特殊关切。而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在世界上是相通的。事实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赞颂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歌曲,是响应当局提出的“精神总动员”口号的最有力的表现。比如,《德意志之歌》是德国的爱国主义歌曲,《我们神圣的祖国》是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歌曲,《爱国歌》是韩国的爱国主义歌曲,如此等等。

(二)爱国主义歌曲的三个本质特性

事物因为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而获得了自我界定,爱国主义歌曲亦不例外。赞美性、欢乐性和祝福性是爱国主义歌曲的三个本质特性。它们分别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等维度构建爱国主义歌曲的本质规定性。

1.赞美性

爱国主义歌曲是用歌词和曲调来表达对祖国荣耀的赞美。引人赞美的对象不仅具有丰富性,包括祖国辽阔美丽的山河、辉煌壮丽的历史、勤劳勇敢的人民、杰出英明的领袖、惊天动地的业绩等,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爱国主义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无论是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还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都说明中国人民愿意把祖国当成“大我”,当成“本体”,要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以找到人生价值的基本归依。正是从本体论出发,中国人民用爱国主义歌曲对祖国的赞美,具有深刻性、深厚性以及深层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歌曲就是对祖国的“光荣颂”。

2.欢乐性

爱国主义歌曲所抒发的不仅是对祖国荣耀的赞美之情,而且还蕴藏着对这种荣耀的欢乐之情。因为祖国的荣耀都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也是他们幸福的保障,因而人们必然会为自己的创造和幸福而感到无比欢乐。爱国主义歌曲可谓人们对祖国的“欢乐颂”。追求幸福和欢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哲学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爱国主义歌曲从价值论层面告诉人们,真正的欢乐和幸福不是一个人“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自嘲》),因为离开了祖国需要、时代需要、人民需求,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3.祝福性

爱国主义歌曲所抒发的不仅是对祖国荣耀的赞美、欢乐之情,而且还抒发为祖国创造新荣耀的祝福之情。如《难忘今宵》歌词所表述的:“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爱国主义歌曲可谓人们对祖国的“祝福颂”。然而,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不能停留在歌曲上,而要通过爱国主义歌曲为中国人民打气,让无数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为祖国建功立业。就实践论而言,爱国主义歌曲对祖国的祝福有两层含义:一是让每个人把爱国主义都融入到自身血液中,让每个人知道不爱国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很丢脸,在世界上也没有立足之地。二是让每个人知道为祖国建功立业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

任何一首爱国主义歌曲,包括祖国七十大庆高校所广泛传唱的《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歌曲,鲜明地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不仅对深化爱国主义歌曲本质的理解,而且对提高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特别是高校开展这类活动意义的认识,都是很有价值的。

二、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重要产物,具有审美、认知乃至于道德价值。高校开展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兼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意义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歌曲的价值特性、价值实现,以及高校开展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重要价值等方面。

(一)爱国主义歌曲的价值特性

爱国主义歌曲与其他一切歌曲一样,其生命取决于其价值。即它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满足需要,就有价值。能被人传唱,就有生命。否则,就会陷于死寂。就爱国主义歌曲的价值来说,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社会公共性

音乐能够唤起民众的忧患意识,使民众能够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而爱国主义歌曲不仅像其他歌曲一样,对某些个人或群体有其特殊价值,而且对包括各种个人、各种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或全体国民都有其共同价值。如前所说,爱国主义歌曲所抒发的是广大人民对祖国的赞颂之情,因而相对于其他歌曲,只有它才可能作为共同主题,形成广泛的,乃至全国性的群众歌咏活动。此次七十大庆全国高校学子和全国各界人士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成功举行,就是对其社会公共价值的一个有力证明。

2.历史恒久性

爱国主义歌曲不仅像其他歌曲一样,有特定时段的价值,而且有超越性的历史恒久价值。这是因为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只要这个国家还存在,这个国家的人民还存在,那么每一代人对祖国的赞颂之情就是一贯的、共同的,因而表达这种感情的爱国主义歌曲,也就有了恒久流传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历久弥坚,而且愈益彰显。比如,在七十大庆中被广大高校学子所传唱的《歌唱祖国》,它创作于新中国成立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至今已有近70年,但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事实表明,该曲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已穿越历史时空,深深刻在了中国人民心中。

3.无比崇高性

国家是社会大众得以生存、生活的基本共同体,是他们的精神依托、安全屏障、幸福之基,因而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感情也就成为最崇高的感情。它不仅意味着人们对自己国家更深层次的心理认同,即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或价值传统,而且意味着对她的深爱、责任和奉献。即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因为这种爱,人们愿意付出,勇于负责,不怕牺牲,因而激发和增进人们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歌曲也就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他歌曲的价值崇高性。正因为爱国主义歌曲的精神价值具有这种崇高性,所以在国家危难之际,爱国主义歌曲往往被唱得更为响亮、更加激越,激励人们放下“小我”,追求“大我”,从而产生神圣的、激动人心的团结奋进力量。

(二)爱国主义歌曲价值的实现路径

爱国主义歌曲价值的实现需要特定载体和方式。脱离了载体和方式,爱国主义歌曲的价值就会大大减弱。

1.爱国主义歌曲价值的实现在于咏唱

在这一点上,爱国主义歌曲与其他歌曲是共同的。因为歌曲本身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沉寂的价值,而要把它变成现实的、显在的、活在的价值,其唯一的途径就是咏唱。不论是贝多芬的交响乐谱,还是施特劳斯的轻音乐乐谱,如果只是作为纸质存在,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无人演奏,那么它们也就变成了毫无现实价值的东西。不被咏唱的、没有声音的音乐,也就不再作为音乐存在了。

2.爱国主义歌曲价值的实现更在于大众咏唱

如前所说,爱国主义歌曲的价值具有社会公共性,而要实现这种社会公共价值,个别人或少数人咏唱是不行的,必须大家都来唱。只有相互传唱、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这样才能汇聚和生成一种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祖国七十大庆高校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如果没有从北国到南疆,从滨海到高原,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等广大高校学子的广泛参与,要形成如此良好的规模效应,那是不可想象的。

3.爱国主义歌曲价值的实现还在于青年大众的传唱

爱国主义歌曲价值具有历史恒久性,这种历史恒久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代接一代青年大众的不断传唱。因为青年是蓬勃生长、未来发展的力量。爱国主义歌曲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才能实现其恒久价值。历史上有不少音乐作品,有的也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其传唱无人,也就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这个教训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三)高校学子开展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重要价值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点。爱国主义歌曲的三大本质特性所标示的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欢乐之情,以及祝愿之情,归结到一点,就是抒发对祖国的爱恋之情。高校学子开展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他们作为咏唱主体,通过参加这种活动,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的自我教育。即增进他们对祖国的自豪之情,提升其民族自信,激发其报国之志。

1.增进了高校学子对祖国的自豪之情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参加祖国七十大庆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高校学子大部分是1990后出生的一代。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日渐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从长辈那里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改革的艰辛。特别重要的是,他们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扬眉吐气。他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越来越重。所有这一切,都使高校学子感奋于心、激动于情。他们打心眼里为祖国而感到自豪。这种感奋、激动和自豪,通过参加祖国七十大庆咏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把个体的经验上升为集体性、参与式的抒情表达,多种声音获得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洪亮的、激动人心的听觉效果,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力量由加入其中的每个人来共同谱写和创造,让参与者和观赏者都获得了精神升华。

2.提升了高校学子的四个自信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有团结奋斗的广大中国人民。广大高校学子通过参加祖国七十大庆歌咏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就把作为参与者的最初特定的“我”,转换成泛指的、普遍的“我们”,从而使“我”与集体的呼声、国家的认同、民族身份的确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高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群众好,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了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和人民。

3.激发了高校学子的报国之志

祖国七十大庆歌咏活动激发起高校学子对祖国的澎湃热情和深沉之爱,让他们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进一步来说,在获得这些力量之后,高校学子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将对祖国的爱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与祖国这一大的生命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增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报效祖国的情感和力量。

三、高校学子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的经验分析

这次歌咏活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广大高校学子的积极参与外,还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汲取。

(一)精选优秀的爱国主义歌曲音乐本体

精选优秀的音乐本体是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的基础。这里的“优秀”,不仅指爱国主义歌曲内容(因为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咏唱伟大祖国的歌曲,其内容本身就是积极向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表达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统一所呈现的美感。因此,对咏唱的爱国主义歌曲应有所选择。比如,这次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中,《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之所以传唱得比较多,是在于它从歌词、旋律两方面表达了普通人对祖国美好而真挚的情感。另外,还有一首为多数国人包括广大高校学子耳熟能详的歌曲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这首歌之所以传唱度比较高,也是因为它以美丽的画面语言和美妙的抒情旋律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又比如《黄河大合唱》,其词语简练、气势磅礴,表现出炎黄子孙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与斗争精神,展现了其特有的声音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奋进动力。这也正是它能穿越80年的历史时空,在中国乃至世界经久传唱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阶段是青年人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音响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优美的爱国主义歌曲是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很大程度上可以增进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总之,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要想成功开展,首先必须选择具有较高文学内涵与音乐元素的作品。

(二)注重发挥高校教师的带头作用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之所以能迅速普及,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高校教师发挥了带头作用。各高校由教师组成的合唱团,其数量之多、阵容之大,令人感奋。老师们也常以院系为单位,互相之间展开比拼,抑或打入学生“内部”,与同学同台竞技。老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业上的榜样。老师的行为、精神,包括热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尤其需要提及的是,一些高校的爷爷奶奶辈的老教授合唱团,特别显目。爷爷们满脸年轮,一式儿蝶结、西装、革履;奶奶们满头飞霜,一溜儿红唇、宽袖、长裙。他们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用歌声诠释历史沧桑;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功臣,用歌声抒发万丈豪情。他们是何等的“范儿”!他们成了校园中的超级明星,从而在此次歌咏活动中,真正发挥了老师的引领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各级组织机构和辅导员队伍的组织作用

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会、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特别是作为团结学生的核心、联结老师和学生的纽带、贯彻学校党团组织意图主渠道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此次咏唱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活动的最初构思到思想动员,从计划制定到日程安排,从骨干物色、队伍组织到服装道具的筹措,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到辅导员老师忙碌的身影。正是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才使得活动得以井然有序地开展,并获得巨大成功。

四、让爱国主义歌曲在高校园区继续唱响

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不确定因素增多。处在这样一个“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新时代,我们要注重用爱国主义歌曲点燃高校学子的青春激情。为此,高校党政领导对高校学子的这类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站位、增强重视程度、加强条件支持。

(一)提高认识站位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核心内容,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高校学子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只有让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迈步向前。在这方面,高校领导应守土有责、守土有为。而包括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在内的众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丰富了莘莘学子的课外生活,又能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怀。“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因此,广大高校领导要提高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站位,充分认识到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在内的思想政治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把这些活动的丰富程度当作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来抓。

(二)增强重视程度

高校党政领导要进一步重视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对高校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与其他种类繁多的文艺形式相比,声乐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通过优美动人的旋律和一定的肢体语言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引起表演者和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爱国主义歌曲则是我国声乐作品中的绚丽瑰宝,它在追求艺术美感的基础上深刻展现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民族智慧。唱爱国主义歌曲,这是一种审美的、情感的、自为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因而相对于其他方式,不仅易于为高校学子所接受,并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入心入情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因此,高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对处于“拔节孕穗期”高校学子的教育作用,让爱国主义歌曲成为引导高校学子向上向善的精神旋律。

(三)加强条件支持

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活动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持。一方面,高校党政领导要加强对高校学子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的硬件支持,例如划定场地、划拨经费等。只有硬件支持达标,歌咏活动才能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党政领导也要在体制机制上支持爱国主义歌曲咏唱活动。例如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歌曲咏唱大赛,给予获奖者一定奖励,为参加咏唱活动的高校学子增加实践学分,增进他们的积极性等。

总之,我们要将爱国主义歌曲在高校园区继续唱响,不断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壮志豪情,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